中國第三個10萬億大省,呼之欲出

中國第三個10萬億大省,呼之欲出。

日前,山東省有關負責人在《求是》雜誌發表署名文章提到:預計“十四五”末,山東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將突破10萬億元大關

作為經濟第三大省,山東GDP已站上9萬億大關,到2025年邁過10萬億,應無太大懸念。

一旦突破,山東將成為繼廣東、江蘇之後我國第三個10萬億大省,經濟總量足以比肩世界80%以上的國家和地區。

這同樣也意味著,北方第一個10萬億大省即將誕生。無論對於緩解南北差距,還是為北方地區打造經濟重要增長極,都有積極意義。

山東是靠什麽突圍的,有沒有可能重返第一大省爭奪戰?

01

山東,曾是中國經濟第一大省的有力競爭者。

遙想上世紀80年代,山東、江蘇、廣東同場競技,先後坐上中國經濟第一大省之位。

然而,1989年以來,廣東後來居上,自此連續30多年穩占鼇頭,拿下中國經濟、人口、外貿、科技創新、財政、養老金等多重第一大省之位。

廣東先行一步,山東與江蘇在經濟第二大省的爭奪戰中,也一度處於下風。

2018年第四次經濟普查,山東一度擠水近萬億,從此徹底拉開了與粵蘇之間的距離,反而作為後來者的浙江越行越近。

當時,坊間人士將“下一個東北”視為山東的宿命,許多人預測“山東即將被浙江趕超”。

就連當地官方也直言,山東“麵臨著由別人追著跑到追著別人跑”的窘境。

不過,山東並未就此沉淪,而是在新舊動能轉換的助力之下,短短幾年,再次重回高光時刻。

2019年GDP突破7萬億,2021年超過8萬億,2023年邁上9萬億,2025年預計突破10萬億,幾乎每隔兩年就躍上一個萬億級台階。

隨著經濟晉級,山東萬億GDP城市擴容到3席,總量僅次於江蘇、廣東,位居全國第三。

目前,山東對浙江的GDP領先優勢,由5年前的8000億進一步擴大到近萬億,短期內山東第三大省之位相對穩固。

不過,與持續領跑的粵蘇相比,山東仍有一定差距。

2023年,廣東GDP高達13.5萬億,江蘇達到12.9萬億,到2025年,廣東有望站上14萬億大關,江蘇也將成為13萬億大省。

因此,10萬億隻是山東新的起點,區域競爭仍在路上。

02

山東區域經濟最大的特點,當屬均衡。

與江蘇坐擁“十三太保”、素有“散裝江蘇”之稱類似,山東同樣沒有強省會,沒有獨一無二的強中心城市。

根據《中國第一省會,又升級了》,我國內地27個省份,成都、武漢、西安是典型的強省會,而南京、濟南則是“弱省會”。

這裏的“弱”,不是經濟總量不行,而是首位度太低,南京濟南隻有14%左右,雙雙墊底。

與部分地區省會城市一城獨大不同的是,山東是典型的“雙子星”模式,計劃單列市青島與省會濟南分庭抗禮,而其他地市多數都有獨當一麵的能力。

目前,山東共下設16個地市,其中濟南、青島為副省級市,煙台、濰坊、聊城等為普通地級市。

雖然沒有TOP10城市,但無論是百強市還是百強縣,山東都名列前茅,與其經濟第三大省的地位相匹配。

百強市來看,山東共有12市入圍,總量僅次於江蘇,超過廣東、浙江,隻有濱州、聊城、日照、棗莊不在其列。

根據《2024年,全國百強市區縣排行》,山東的百強市,除了青島、濟南、煙台三大萬億GDP城市外,其他多為工業城市,不乏獨當一麵的能力。

濰坊、淄博等普通地級市製造業“單項冠軍”數量,足以與許多中西部省份相提並論,雙雙躋身全國20強之列,遠超其GDP位次。

從百強縣來看,山東共有12個百強縣,僅次於江蘇和浙江,總量位居全國第三。

目前,全國共有58個千億GDP大縣,其中山東占了5席:分別是青島膠州市、煙台龍口市、威海榮成市、濟寧鄒城市和濰坊壽光市。

相對均衡的區域結構,讓山東形成了三大經濟圈齊頭並進的發展模式:省會經濟圈、膠東經濟圈、魯南經濟圈。

當然,魯南經濟圈雖然人口眾多、地域廣闊,但由於缺乏強中心城市,難以自成一體,山東仍舊是濟南、青島雙城記為主導。

不過,由於各大城市都不乏主導產業,不必全麵依賴於強中心城市,因此不乏各自出圈的可能。

前年的曹縣,去年的淄博、濰坊,都成了網紅城市的佼佼者,也成了普通地市在流量經濟時代突圍的典範。

03

山東另一個突出特征,則是重工業大省。

廣東江蘇都是工業大省,但山東最具特色之處在於,它是全國唯一一個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的省份

廣東江蘇的工業門類都是40個,廣東欠缺的是煤炭開采業,江蘇少的是“開采專業及輔助性活動”。

在產業上,廣東以電子、電氣、汽車、高端裝備為主,江蘇以電子、石化、紡織為支柱,山東則以能源化工產業為主,“傻大黑粗”特征鮮明。

過去,山東有“兩個70%”的說法:傳統產業占工業比重70%,重化工業占傳統產業比重70%。

這從工業品產量就可見一斑。

山東工業品產量位居全國前列的,多是生鐵、粗鋼、鋼材、純堿、乙烯、硫酸等能源化工產品,而占全國比重最高的則是挖掘機、燒堿、化學藥之類的產品,凸顯了山東作為重工業大省的底色。

從萬億級產業看也是如此。

山東擁有冶金、化工、建材等6個萬億級產業,廣東的8大萬億級產業覆蓋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智能家電、軟件和信息服務、智能家電等方方麵麵。

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讓山東對衝了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但也給長遠發展帶來諸多製約。

在以新質生產力為主導的時代,新一輪科技革命如火如荼,如果沒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作為支撐,很難長期領跑。

為此,早在五六年前,山東就率先開啟了新舊動能轉換,獲批全國第一個以新舊動能轉換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

在此基礎上,山東培育了以 “十強”產業為代表的新動能,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現代醫藥等。

這幾年,許多人對山東的印象,早已不再是傳統的“傻大黑粗”,在專精特新、單項冠軍、先進製造業國家隊等主要榜單中,山東的身影越來越常見。

截至2024年,山東省已擁有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37家,位居全國第一,青島、濰坊、淄博、煙台躋身前十;專精特新“小巨人”1200多家,位居全國第四,競爭力之強,可見一斑。

當然,新舊動能轉換並不是放棄傳統產業,而是要淘汰落後產能,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同時提升傳統產業在全球競爭中的位置。

為此,山東選擇了兩手抓的模式。

一方麵,淘汰上萬億的落後產能,累計治理“散亂汙”企業超過11萬家,分別壓減了上千萬噸的粗鋼、焦化產能,關停低效煤電機組939.3萬千瓦。

另一方麵,山東積極引進大型項目,托底經濟增長。

這其中,最受矚目的當屬投資近1500億元的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這是山東省迄今為止單體投資規模最大的工業項目,也是名副其實的“一號工程”。

新動能不斷湧現,傳統動能持續升級,這是山東經濟晉級的關鍵。

04

與粵蘇相比,山東經濟仍然存在一定短板。

第一個短板,研發強度不足、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夠發達,仍是山東長遠發展的最大製約。

根據科技公報,山東2022年研發經費支出2180.4億元,位居全國第五;而其研發強度(研發支出/GDP)僅為2.49%,排在全國第8位,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甚至不及安徽。

當前,創新驅動,已經取代要素驅動、投資驅動,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源。科技創新水平,往往決定了未來發展的高度。

第二個短板,山東大型企業集中於傳統產業,大型科技龍頭企業與粵蘇京滬都存在明顯差距。

2024年世界500強榜單,山東共有4家企業上榜:山東能源集團、魏橋集團、海爾智家、山東高速。

除了海爾集團,其他都是傳統產業,這在中國500強企業的分布也是如此。

與之對比,廣東共有19家世界500強企業,華為、騰訊、比亞迪、美的、順豐、立訊精密等在榜,多數都是民營科技企業。

不隻是500強企業,無論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上市企業還是獨角獸企業,山東與廣東、江蘇甚至浙江,都存在一定差距。

第三個短板,作為第二人口大省,山東自然人口已經遭遇負增長,而外來人口吸引力有待提升。

山東常住人口、戶籍人口雙雙破1億,前些年更是一度拿下“全國最敢生省份”之名,但萬萬沒想到,幾年過去,山東年度出生人口已經低於死亡人口。

2023年,山東常住人口1.01億人,較2022年減少39.82萬人,降幅位居第二,其中自然增長人口(出生-死亡人口)為-22.1萬人,淨流出人口17.7萬人。

雪上加霜的是,山東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占比近24%,已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向著重度老齡化邁進。

少子化+老齡化+人口流失,為山東人口格局敲響了警鍾,也對長遠發展形成了製約。

因此,山東要想在10萬億之上更進一步,需要補好創新驅動、科技企業培育、人口吸引力三大短板。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