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的當下,很像巴菲特所說的“諾亞效應”時刻

A股一日乘風起,讓在熊市裏躺平許久的人,多少有些不真實的感覺,一時難免懵懵的 。

在這樣的時刻,最需要的是北極星。

在2019、 2020這兩年的公募風格牛市中, 有基金經理在公開路演時, 飄飄然的稱呼巴菲特為“老巴”。 客觀的說, 我們在市場上待的時間越長, 就越覺得巴菲特和芒格真的是“高山仰止”。

於是,我們就翻出了巴菲特和芒格每年在股東大會上的講話筆記,用“巴芒”的智慧指引熊牛交換的迷惘,總沒錯。

1、1986年講話:旅鼠效應

1958年 ,迪士尼拍了一部名為 《 白色曠野 》 的紀錄片, 裏麵有成群的旅鼠跳海自殺的情節, 後來這片子還拿了奧斯卡。

巴菲特用旅鼠效應, 來比喻股市中的跟風行為。

同樣是這種效應, 今天我們一般用羊群效應或者烏合之眾來形容, 意思都是一樣的。

2、1988年講話:買下曼哈頓

這一年的講話中, 巴菲特批評了貿易逆差 , 他稱:“彼得·米紐伊特用不值錢的東西買下了曼哈頓, 如今我們卻用曼哈頓換些不值錢的東西 ”。

1626年, 荷蘭人彼得 · 米紐伊特以大約24美元的價格從印第安人手中購買了曼哈頓島。 24美元是不多, 今天的24美元在紐約打出租車還跑不了10公裏。

後來的結果我們知道了, 美國本土的印第安人快被殺絕了, 錢多錢少的就無所謂了。 本來可以直接搶的, 他居然還給錢。

巴菲特是擔心大量的貿易逆差會造成美國財富流失。 哪那麽容易呢, 美國的核心資產可不是你想買就能買的, 美債倒是敞開了供應, 量大管飽。

後來巴菲特終於想明白了這事。 在2009年的股東大會上, 他說, 隨著時間的推移, 我們一定會遭遇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 從過去到現在, 對美國政府來說, 通貨膨脹是降低外債成本的經典手法。

他還保證, 美元會越來越不值錢, 其他國家的貨幣也是一樣。 所有大國都選擇了巨額赤字來應對經濟危機。

“你可以相信通貨膨脹一定會出現”。

現在除了黃金, 很多大宗商品都到了低位。 11月份美國大選塵埃落定之後, 我們會見識一波超級大通脹的, 因為大家實在是等太久了。

3、1992年講話:律師的地位

芒格為了證明自己並不是全能的, 引用了克拉倫斯·達羅的一句話:“天生當船長的命? 該死, 我連槳都劃不動。”

這裏的克拉倫斯·達羅,是一位民權律師。他最著名的事件是作為辯護律師參與了1925年 “猴子審判”。進化論是一個生物學理論,說的直白一點就是 “人是由猴子變來的”,這個理論顯然跟《 聖 經 》有衝突。這個理論能否在美國學校裏麵宣講,就成為了社會的一個衝突點。

通常一個社會有四權,即立法、司法、行政、傳媒,律師在其中牽涉很深,其地位類似於中國明代的進士,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美國的總統,律師出身的占到一半以上。

芒格自己就當過律師, 而且是那種最頂級的。

4、1995年講話:伍迪·艾倫、嫉妒和思考

為了表明伯克希爾在收購股權方麵的靈活性,巴菲特引用了伍迪·艾倫的一句話: “雙性戀的優勢在於,你周六晚上能去約會的概率擴大了一 。”

伍迪·艾倫是一個著名的美國導演, 私生活跟他的作品一樣豐富多彩, 現在的妻子是他以前的養女。

芒格批評華爾街的嫉妒心比其他任何地方的都要強, 可 “ 嫉妒卻是一種無法為你帶來快樂的罪惡 ”, 這裏涉及到天主教中的七宗罪概念:傲慢、嫉妒 、 暴怒、 懶惰、 貪婪、暴食和色欲。芒格認為其他六宗罪至少還能為你帶來快樂,唯獨嫉妒沒有任何用處。

芒格批評大部分人既不願意學習,也不去思考,他援引羅素的話總結道: “ 大多數人寧願去死也不願思考,且許多人真的這樣做了。”

羅素是一位英國哲學家,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芒格還是比較喜歡這一類有深度的人物。大部分人其實都不知道這些哲學家到底有什麽貢獻,隻是為了引用句名言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5、1997年講話:巴頓將軍

芒格這一年提到了學習的重要性,他認為,學習別人犯的錯同學習自己犯的錯一樣重要。他還引用了巴頓將軍的一句話“為國捐軀無上光榮,但要確保其他人感受到這份光榮”。

提起美國軍隊,我們一般都會想到兩個人,一位是麥克阿瑟,另一位就是巴頓。這倆人都是官二代出身,麥克阿瑟老爹是陸軍中將,巴頓則跟美國國父華盛頓和英國國王沾親帶故。

巴頓有名是因為一部電影《巴頓將軍,當時是1970年,美國人在越南灰頭土臉,就整了這麽一部宣傳大片,這部電影現在豆瓣居然能有8.2分。

美國作為一個商業社會,無論幹什麽,都需要營銷。麥克阿瑟和巴頓都算得上是老藝術家了, 二戰時美軍登陸菲律賓,為了拍個好素材,麥克阿瑟來來回 回走了好幾遍。巴頓出場,吉普車前後都有著超大的職級標牌,還配有高音喇叭, 象征著他的遠道而來。麥克阿瑟的玉米煙鬥,巴頓的鋼盔,都是獨屬於他們自己的Logo。

麥克阿瑟最著名的,就是他演講中的那句,老兵不死,隻是凋零。隻不過後麵還要加上一句話,全在履帶底下。1932年,麥克阿瑟和巴頓將軍一起,用刺刀和坦克,鎮壓了參與討薪的一戰退伍兵請願。

就美國在二戰時的資源,能輸其實也不容易。時無英雄,豎子成名。

911事件中的消防員,事後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對待,以至於後來的救援都變成了表演現場。這根子其實在1932年就種下了。

6、1999年:諾克斯堡

巴菲特認為自己的保險公司有充足的準備金,這樣災難過後,伯克希爾“諾克斯堡”的名氣會變得格外珍貴。

諾克斯堡位於美國肯塔基州,是美國裝甲兵司令部的所在地,也是美聯儲金庫的所在地,是美國戒備最森嚴的地方,因此也被巴菲特用來形容自己公司抗風險的能力。

7、2000年:chain letter和互聯網

2000年初正是美國互聯網泡沫的高峰期,巴菲特將互聯網比作連鎖信( chain letter ),早期的參與者靠著後期的參與者投進來的錢大賺了一筆。

從巴菲特的原文我們可能理解成類似龐氏騙局一類的東西,實際上chain letter這東西以前我們常見,就是你收到的那麽一封信件、郵件或者短信,要求你轉寄給多少親戚朋友,否則就會倒黴之類等等, 極其讓人惱火。

8、2002年:騙子、瘋帽匠和羅塞塔石碑

芒格說,對付詐騙最好的法子就是躲得遠遠的。他還說,他們 ( 騙子 )有時做得太過明顯, 讓人心煩意亂。舉個例子,英國的羅伯特·麥克斯韋爾的外號就是“ 空頭支票 ”。

這裏的羅伯特·麥克斯韋爾是個名人。他參加過二戰,蒙哥馬利為他頒發了十字勳章,二戰後當選過英國議院議員,此後專門從事媒體業務,收購了大量的出版公司和報社,與後來的傳媒大亨默多克齊名。1991年,他開著遊艇出海,再也沒有回來,他的遺體運回耶路撒冷之後,以色列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羅伯特·麥克斯韋爾女兒有個男朋友,就是那個因為蘿莉島事件自殺的愛潑斯坦。

巴菲特和芒格厭惡美國公司公然濫用股票期權。芒格總結說,這就像“瘋狂帽匠的茶會”,其唯一連貫的地方就是整個事情都令人厭惡。

瘋狂帽匠的茶會是《 愛麗絲夢遊仙境 》裏麵的情節:時間永遠停在下午茶時間,瘋狂的帽匠聊著沒有邏輯的天還有謎語。為什麽帽匠會瘋呢?因為最早的帽匠采用含汞的化合物來處理皮革,長期接觸這些有毒物質使他們汞中毒,而精神錯亂就是汞中毒的一個症狀。

對於投資的關鍵,巴菲特提到,成功的投資並不複雜,投資的羅塞塔石碑是記住股票是企業所有權的一部分。羅塞塔石碑是一塊刻有同一段話三種語言版本的石碑,也是破解埃及象形文字的起點。巴菲特用羅塞塔石碑比喻破解一個難題的關鍵。

當然,羅塞塔石碑是不是真實的這個問題,目前還是有爭議。

9、2003年:投資與棒球

巴菲特經常用棒球來比喻投資 , 他提到了傳奇棒球明星特德 · 威廉斯 , 在他的 《 打擊的科學 》 一書中 , 把所有打擊區域劃分為77個框框 , 每個框框相當於一個棒球那樣大 。 他的成功秘訣是 , 隻有當球進入最理想的框框時 , 他才會揮棒打擊 。 因為他知道 , 隻有這樣做才能保持40%的超高進球率 ; 反過來 , 如果不具備這樣的條件而勉強去揮杆 , 進球率最多隻會達到23% 。

很多人其實不理解棒球這種挑場地 , 規則還極其複雜的運動是怎麽在美國發展起來的 。 棒球棍在鬥毆界 , 棒球帽在時尚界 , 都比棒球在運動界混得好多了 。 有一種相對合理的解釋是棒球雖然規則複雜 , 但卻是最適合收音機轉播的運動 。

巴菲特說他每年隻需要一兩個好主意就夠了 。 這個思路適合於期貨 , 年初有很多人開期貨賬戶 , 目的是為了做碳酸鋰 。 曆史上 , 碳酸鋰長期價格在每噸5萬左右 , 最高到過60萬1噸 , 年初是10萬 , 現在7.5萬 。 有一個思路是跌到5萬開始入手 , 每下跌一個額度逐級加倉 。 從成本和需求的角度看 , 這種方案類似棒球中的揮棒 , 有一定的合理性 。

10、2004年:老強盜男爵、聖彼得堡悖論和諾亞效應

巴菲特和芒格抨擊起了律師和會計師 。 芒格認為他們像老強盜男爵一樣 : “ 他們隻要開口 , 就滿嘴胡言 ; 他們隻要安安靜靜 , 就是在忙著偷東西 ” 。

強盜男爵這個詞 , 一般指的是19世紀和20世紀初 , 美國那批壟斷資本家 , 這個榜單上最出名的就是洛克菲勒和卡內基 , 沒錯就是你知道的那個 。 當然我相信 , 芒格可能隻是借著這個詞的表麵意思 。

聖彼得堡悖論是一個概率學上的理論 , 感興趣的可以去翻概率學課本 。 理論上如果一門生意的增長率超過其折現率 , 其價值就是無限的 。 這是一個邏輯上沒毛病 , 但實際上比較反人性的事實 。 假設我們給一家公司8%的折現率 , 如果這家公司預期長期增長率是10% , 其價值就應該是無限的 。 根據巴菲特的數據 , 追溯財富500強過去50年的數據 , 隻有少數幾家公司在這段時間內達到了10%或者更高的水平 。 這暗示了一個事實 , 我們總是傾向於高估上市公司的成長性 。

巴菲特提到了小概率事件 。

他說,如果有段時間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人們便會低估它,可要是最近發生了這種事,人們又會高估它。他開玩笑道:“諾亞碰到了這個麻煩”。

這裏提到了諾亞效應,跟諾亞效應對應的是約瑟夫效應。這兩個效應都來自眾所周知的聖 經故事。諾亞方舟的故事是洪水淹沒了陸地,諾亞按照神的囑托建造了一個大方舟。連續40天的大雨,代表了突然的變化,諾亞效應用來形容股價突然的變化。

比如2015年下半年的那一波直直拉起的牛市。約瑟夫效應來自於埃及法老王的夢,七個豐收之後接著七個荒年。一個豐收之後還接著一個豐收,代表著趨勢。股價的約瑟夫效應就是價格可能會連續的上漲,也可能會出現連續的下跌。約瑟夫效應可能會導致諾亞效應的出現,也就是趨勢會連續,同樣出現反轉之後,也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從2021年以來的滬深300指數已經是連續4年的熊市 , 這就是約瑟夫效應 , 是一種趨勢 , 但我們知道 , 早晚會有一天諾亞效應也就是反轉會出現 。

11、2005年:末日和美好

在談到風險時 , 巴菲特提到了災難的漣漪效應 。 災難事件常常引發出一係列的負麵影響 , 如同投石入水激起層層漣漪 , 這就是漣漪效應 。

巴菲特補充說 , 哈米吉多頓每天都會出現在你身邊 。 這兒的哈米吉多頓是聖 經裏麵世界末日時的戰場 , 世界末日是西方宗教裏經常出現的場景 。

巴菲特和芒格批判了衍生工具 。 他提到 , “ 我們要趕上電影 《 生活多美好 》 中的詹姆斯 · 斯圖爾特 , 還有很長一段距離要走 。 ”

巴菲特在這裏提到了一部電影 《 生活多美好 》 , 電影的主人公是喬治 · 貝利 , 由詹姆斯 · 斯圖爾特扮演 。 這部電影在美國 “ 百年百部勵誌佳片 ” 榜單中位居榜首 。 主人公是個完美的好人 , 經營著一家信貸公司給居民們提供住房貸款以便他們能早日住上屬於自己的新房子 。 這是一部比主旋律還主旋律 , 正能量爆表的電影 , 反正我看了之後 , 覺得這種人隻配供在天上 , 人間不值得 。

12、2006年:南瓜和老鼠

投資跟投機 , 在中文裏麵就差一個字 。 雖然巴菲特也承認自己會投機 , 比如說持有白銀頭寸 , 但他還是認為這不算是一個體麵的做法 。

他說 , 投機市場就像灰姑娘去參加舞會 。 午夜時分 , 他們就會變成南瓜和老鼠 。 每個人都想著再喝一杯香檳 , 再跳一支舞就準時離開 , 可是牆上卻沒有掛著鍾表 。

南瓜和老鼠是童話 《 灰姑娘 》 中的角色 , 仙女為了幫助灰姑娘 , 用魔法將南瓜和老鼠變成馬車和馬 , 載著灰姑娘去參加舞會 , 但魔法是有時效的 , 午夜的鍾聲一響 , 就會消失 。

我們通常把投機市場比作自助餐 , 最後來的買單 。

13、2007年:危機和財商

巴菲特提到了信貸緊縮帶來的危機 。 他給大家推薦了一本書 《 危機1932 : 羅斯福百日新政與美國決勝時刻 》 , 作者是喬納森 ·阿爾特。

巴菲特出生於1930年 , 正是美國大蕭條時代 , 對於危機有著天然的敏感 。 自從1980年石油美元形成以來 , 每10年一次的美元潮汐已經成為規律 , 前5年放水 , 後5年緊縮 , 1998年美國長期資產管理公司破滅 ,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 , 都是美元潮汐的表現 。

在2009年的講話中 , 巴菲特又推薦了一本關於危機的書 , 就是約翰 · 肯尼斯 · 加爾布雷思的 《 1929年大崩盤 》 。 加爾布雷思是一名立場偏向自由主義的經濟學者 , 曾經擔任過肯尼迪總統的顧問和駐印度大使 。

芒格同樣也推薦了一本書 , 喬治 · 克拉森的 《 巴比倫最富有的人 》 , 名字非常的知音體 。 我們傳統文化裏麵不怎麽談理財 , 頂多也就是 “ 富而可求也 , 雖執鞭之士 , 吾亦為之 。 ” , 到了現代 , 哪怕是經濟管理專業 , 也沒有理財課 。 絕大部分的書籍並沒有什麽價值 , 比如時尚雜誌 , 就是一群月薪8000的人教那些月薪10萬的人什麽叫時尚 , 現在的理財課 , 專家積累財富靠的是給你上課 , 而不是自己掙了錢 。 對於這本 《 巴比倫最富有的人 》 , 巴菲特和芒格聯袂推薦 , 至少要比世麵上99.99%的理財教程要靠譜的多 。

14、2008年:如何應對騙子

巴菲特在談到美國的鞋子產業時 , 提到了伊梅爾達 · 馬科斯 。 這位夫人現在已經95歲 , 她以大量鞋子收藏聞名 。 對了 , 她兒子是現任的菲律賓總統 。 菲律賓也是整個東南亞最親美的國家 , 菲律賓跟阿根廷一樣 , 都是從發達國家備選滑落到了純純的發展中國家 , 在失敗的案例上非常的成功 。

巴菲特又一次提到了騙子 , 這次他的案例是馬克 · 裏奇 。 馬克 · 裏奇是大宗交易巨頭嘉能可的創始人 , 我們都看過 《 戰爭之王 》 這部電影 , 馬克 · 裏奇的人生跟裏麵的男主角很像 , 隻不過從事的業務是大宗商品而不是軍火 。 2001年克林頓在任期的最後2小時簽署了對他的特赦令 , 2013年馬克 · 裏奇病逝於瑞士 。

為了應對騙子 , 芒格強烈推薦羅伯特 · 西奧迪尼的 《 影響力 》 和 《 說服 》 這兩本書 。 他說 , 西奧迪尼是難得的社會心理學家 , 他的觀點總能將理論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地聯係在一起 。 這兩本書 , 無論是想要影響別人 , 還是防止被騙 , 都是值得一看的教材 。

巴菲特繼續抨擊衍生品 , 這一次他認為格林斯潘過於信賴艾恩 · 蘭德 —— 自由市場會令所有人相安無事 。

艾恩 · 蘭德是一位俄羅斯裔女作家 , 她1905年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 , 1917年10月俄國革命爆發 , 1926年移民美國 。 一般這種出身背景的 , 通常都是狂熱的自由主義者 。 1957年她發表了代表作 《 阿特拉斯聳聳肩 》 , 表達的觀點就是 , “ 當兩個自私自利的人 , 為了實現共同目標而合作時 , 交易就會成功 , 雙方都會感到滿意 。 另一方麵 , 那些以無私之名犧牲自己的人物 , 最終會養成自私者通常具有的特質 。 ” , 這個觀點顯然跟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觀點完全一致 。

芒格是個非常古典的人 , 巴菲特稱他就是一本 《 舊約聖 經 》 , 芒格多次引用奧古斯丁的話 。 奧古斯丁是公元4世紀至5世紀的一位神學家 , 芒格引用的跟奧古斯丁主要的神學成就無關 , 主要是一些幽默的段子用於活躍氣氛 。

奧古斯丁這個人 , 年輕的時候玩的很花 。 芒格引用了奧古斯丁懺悔時的一句話來形容伯克希爾付股息的概率 : “ 上帝賜予我貞潔 , 但現在還不是時候 ” , 就好比一個酒鬼向上帝祈禱 , “ 讓我戒酒吧 , 但要先等我喝完這杯 ” 。

奧古斯丁似乎一直扮演這種言不由衷的角色 , 在2012年的講話中 , 芒格在提到主權債務危機的時候又一次引用了奧古斯丁的話 : “ 人都想要財政紀律 , 但做得卻遠遠不夠 ” 。

15、2009年:廣告和第四權

巴菲特提到了保險業務廣告預算的問題 , 他引用了馬歇爾 · 菲爾德的話說道 : 廣告讓我們浪費了半數的錢……問題是 , 我們根本搞不清浪費的具體是哪部分錢 。

這個馬歇爾 · 菲爾德在美國內戰期間創立了馬歇爾百貨 , 在營銷學上首次提出了 “ 顧客就是上帝 ” 這個理念 , 強調圍繞顧客為中心開展業務 。

巴菲特一直都很重視報紙 , 哪怕這部分業務在伯克希爾收入占比中非常低 。 他認為報紙目前對於廣告商和客戶來說 “ 重要性 ” 下降 , 發明 “ 重要性 ” 這個術語的人就是沃爾特 · 安納伯格 。 傳媒作為第四權 , 在我們身處現在的環境中並沒有太多感觸 , 但是在美國卻擁有著真真正正的權力 。 沃爾特 · 安納伯格就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傳媒大亨 , 他在加利福尼亞的度假莊園 —— 安納伯格莊園 , 被稱為西部戴維營 , 見證了眾多重大事件的發生 , 比如中美元首會談 。

對於報紙重要性的下降 , 芒格有種世風日下 , 人心不古的感慨 , 他說道 , 喪失如此重要的人類文明的動力可謂是民族的悲哀 。 我們更願意看到在編輯犀利評論的影響下 , 政府不得不以誠相對 。

芒格是一個很自信的人 。 在2006年的講話中 , 他曾經提到一個記者這麽跟他說 , “ 你看上去很普通 , 不像是會比其他人優秀的人 ” 。 但芒格在投資這一行 , 通常對別人說的是 : “ 到了最後 , 你會發現還是我的想法靠譜 , 因為你聰明不假 , 可我才是對的 。 ”

16、2010年:反對投機和巴菲特的審美

巴菲特雖然明白美國的紡織業大勢已去 , 但他還是經營了20年的紡織公司 。 為此他開了一個玩笑 : “ 我終於醒了 , 我原來是瑞普 · 凡 · 溫克爾 ! ”

這兒的瑞普 · 凡 · 溫克爾是歐文小說裏麵的一個人物 。 這位大哥除了自己的事情以外 , 什麽事都幹 。 有一天他為了躲老婆的嘮叨 , 出去打獵喝了奇奇怪怪的陌生人的酒 , 睡了一覺以後發現這世界已經過去了20年 。 中國也有樵柯爛盡這個典故 , 說的是同一回事 。

巴菲特引用凱恩斯的話 , 來反對投機 。 “ 投機商人對穩固企業的破壞堪比泡沫 。 要是企業在投機的混亂中遭遇泡沫 , 情勢就會愈發嚴峻 。 當一個國家的資本發展成為賭場經營活動的副產品時 , 它將不會有什麽好的結果 ” 。 這段話來自於 《 就業 、 利息和貨幣通論 》 第十二章 。

很多人都在等刺激房地產和基建的政策 , 懷念漲價去庫存 , 這本質上就是一種投機 。

巴菲特認為衍生品交易就是一種賭博 , 是投機 。 芒格認為巴菲特的反對純屬螳臂當車 。 他用俾斯麥的話總結道 : “ 你不該關心的兩件事是製作香腸和立法 ” 。

俾斯麥的這句話引出來了一個法則 , 那就是香腸法則 , 指的是一切結果美好而過程糟糕的事物 。 一個立法背後 , 充滿了各種妥協 、 交易和修修補補 。 就像香腸 , 吃的時候好過程卻讓人倒胃口 。 儒家講究 “ 君子遠庖廚 ” , 原本的意思可能也是不想看了過程讓自己倒了胃口 。

巴菲特是看好太陽能的 , 他並不認為石油枯竭是個問題 , 在這裏他援引了弗裏曼 · 戴森的話 , 石油枯竭沒有那麽可怕 —— 我們沒準在未來50年間 , 每天用上8500萬桶到5500萬桶 。

弗裏曼 · 戴森最著名的是提出了戴森球的概念 。 弗裏曼 · 戴森曾經做過愛因斯坦副手 , 他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提出了 “ 戴森球 ” 設想 , 就是設計一個球 , 將太陽包裹起來 , 完全利用太陽的能量 。 這似乎給我們指明了將來能源的終極發展方向 , 那就是太陽能 。

關於經濟危機 , 芒格認為是由於管理層不誠實的所作所為 。 他為此引用了教皇烏爾班描述黎塞留的話 : “ 如果有上帝 , 他一定得回答很多問題 。 如果沒有上帝 , 他表現的也相當不錯 ” 。

這段話聽的就讓人有些迷糊 。 黎塞留 , 是一個容易被我們低估的人 。 上個世紀上半葉是大艦巨炮的時代 , 我們都知道德國最大的戰列艦是俾斯麥級 , 法國的是黎塞留級 , 日本最著名的戰列艦是大和號 , 各國的戰列艦都用了頂配 , 可想而知黎塞留在法國曆史上的地位 。

黎塞留有意思的點在於 , 他本身是紅衣主教 , 理應忠於天主教 , 為神權高於王權添磚加瓦 , 但另一方麵 , 他又是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十三的首相 , 實際在法國一手遮天 , 做的都是王權高於神權的活 。 也就是他有兩個老板 , 領了兩份KPI , 結果他更傾向於路易十三 , 也難怪另一個老板當時的羅馬教皇烏爾班八世對他會有看法 。

烏爾班原話的意思是 , 假如上帝是存在的 , 那黎塞留可得好好去跟上帝解釋下 , 為什麽他做的都是挖神權牆角的活 。 可如果沒有上帝的話 , 那他這一輩子可是夠風光的了 ( 黎塞留過得跟上帝一樣自由 ) 。

黎塞留最著名的一句話是 “ 人可不朽 , 救贖可待來日 。 國家不得永生 , 救贖唯有當下 ” , 很好的反應了他的思想 。 黎塞留奠定了現代法國的基礎 , 但是因為種種原因 , 後來的人不太願意提他 。

最後 , 巴菲特提到了羅斯 · 布魯姆金 , 一個俄裔猶太人 , 一位104歲才退休的家具賣場老板 , 巴菲特讚揚了她對自己工作的熱愛 。 巴菲特用這麽一句話形容他跟這位女老板的初見 : “ 忘了索菲亞· 羅蘭吧 , 這才是我喜歡的女人 ! ”

索菲亞 · 羅蘭是一位意大利女演員 , 她長這樣 。

這體現了巴菲特的審美 。

我們會願意為另一半花多少錢 ? 在過去幾年裏 , 基民花錢最多的女人可能是葛蘭 。

17、2011年:溫柔的人會一直溫柔嗎?

這一年的熱點是曾經公認的巴菲特接班人 : 戴維 · 索科爾 。

戴維 · 索科爾給巴菲特推薦了路博潤公司 , 但他實際上持有該公司1000萬股股票 , 因為這次收購 , 他盈利了大概300萬美元 。 為此 , 戴維 · 索科爾從伯克希爾辭職 。

芒格就是派出的戴維 · 索科爾去考察比亞迪, 並做出推薦決定的 。

這一年 , 巴菲特決定在他去世後 , 由兒子霍華德 · 巴菲特接任獨立董事 。 他引用了 《 聖 經 》 中的一句話 : “ 溫柔的人必承受土地 ” , 但他還是接了一句: “ 他們會一直溫柔嗎 ? ” 相比選拔一個外人 , 血緣也許更靠譜吧 。

18、2015年:俄羅斯笑話和企業文化

巴菲特並不認為裁員是一件壞事 , 至少裁員是中性的 。

芒格引用了一個俄羅斯笑話 : “ 每個人都有工作 , 每份工作都很不錯 , 他們假裝付給我們工資 , 我們假裝好好工作 。 ” 來說明公司規模不合理的結果 。

巴菲特還強調了企業文化的作用 。 文化來源於高層 , 領導必須始終如一 、 善於溝通 、 賞罰分明 。 文化的形成需要時間 , 所以繼承自己喜歡的文化會容易的多 。

企業文化 , 無論好的還是壞的 , 總體上都會降低企業的溝通成本 。 如果一開始就知道會扯皮 , 就肯定會先去做預防 。

寫在最後:

巴菲特在多年的內部講話中 , 一直在重複一個觀點 , 那就是市場是為你服務而不是指導你的 。

假如你的初衷並不是投機 , 那你就應該感謝漫長的熊市 。

好吧 , 我承認這一點我也做不到。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