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減少近千萬建築業農民工,他們去哪了?

據統計,我國農村戶籍人口超過5億,其中約有3億人口雖戶籍保留在農村,但年內已在本地從事非農產業或外出工作超過半年,這一群體被廣泛稱為農民工。

長期以來,建築業因其相對較高的收入與較低的入行門檻,一直是農民工就業的首選之地。然而,這一趨勢近年來正悄然發生轉變。

兩年間,有近千萬從事建築業的農民工,或主動或被動地選擇離開了建築業。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3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從事建築業的農民工在近幾年在人數上呈現下降的趨勢。2021年從事建築業的有5557.7萬農民工;而到2023年,僅有4582萬農民工從事建築業,人數減少約975萬人。

1

不得不另謀生路

“時代的一粒沙,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這種局麵的形成,首要原因在於過去幾年房地產開發項目的顯著減少,直接影響了建築業的用工需求。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總額為110913億元,與上年相比下降了9.6%。這一數字背後是無數家庭的生計變遷,2023年從事建築業的農民工數量相比上一年減少了650萬人。。

而對於直接參與其中的農民工而言,這種變化尤為明顯。山東的農民工王興表示,“以前一個月幾乎都能幹滿,現在工作量明顯減少,有時甚至半個月都接不到活,收入自然大打折扣。”

由於農民工大多采用按日結算工資的方式,工作機會的減少直接導致了他們的收入銳減。麵對生活的壓力,許多農民工不得不開始尋找新的出路,離開成為他們唯一的出路。

此外,大量大齡農民工也正在被建築工地“拒之門外”。

自2019年起,全國多地陸續發布了建築業“清退令”,明確規定了60周歲以上男性和50周歲以上女性不得進入施工現場從事建築施工作業。

數據顯示,農民工中40歲及以下占44.6%,41—50歲占24.8%,50歲以上占30.6%。不僅如此,農民工平均年齡仍在繼續提高,2023年農民工平均年齡43.1歲,比上年提高0.8歲。

南京某大型建設項目副經理張祥就曾說到,“工地上年輕小夥子的身影越來越少,這直接導致項目上農民工的短缺,人員結構極不均衡。現在工地上的主力軍基本都是有著十幾年工地經驗的中老年人,而在一些需要體力的工種如雜工、架子工中,幾乎難覓年輕人的身影。”

2

農民工的新選擇

除了被迫離開,不少農民工也主動選擇其他行業。

35歲的閆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四年前,他主動離開工地轉身去送了快遞。現在,他每個月休4天,一天工作6個小時,月薪4300元。

閆偉表示,“工地包吃住,每個月到手9000元。”雖然快遞的工作的收入相較於工地有所減少,但工地一年隻能回一次家。閆偉認為,能夠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成長,照顧家庭,是更為寶貴的財富。

與此同時,返鄉也成了農民工的選擇。過去,超半數的農民工因謀生所需而遠離家鄉,而2023年的統計數據顯示,農民工省內流動的比例已增長至61.8%,隻有不到四成的人選擇跨省去工作。

這一轉變背後,是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一,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升級促使製造業向中西部轉移,為當地提供了豐富的就業崗位;其二,中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的加速發展,進一步增強了區域經濟的吸引力,使得農民工能夠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與生活的雙重滿足。

“在家鄉就能找到好工作,為啥還要跑這麽遠呢?”這已成為許多農民工的共識。

此外,農民工的文化程度提升也為他們的職業發展開辟了更廣闊的道路。

相比上一代人,如今的農民工文化程度已有明顯提升。數據顯示,2023年,有15.8%的農民工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曆,而十年前這一數字僅為7.3%。

隨著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民工也開始向第三產業匯聚。據統計,2023年從事第三產業的農民工占比高達53.8%,與2022年相比增長了2.1個百分點,相反,從事第二產業的農民工比例則有所下降,降至45.5%,較2022年減少了2.3個百分點。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