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新增近百萬人才,"底子薄"的安徽做了什麽?

“合肥這幾年發展得比其他地方都要快。”在南京創業數年後,安徽人李建今年選擇回到合肥,在當地創辦的無人駕駛技術與車輛供應商中科智馳科技有限公司任副總裁。他們的技術團隊主要來自中科院,在合肥鼓勵創新的政策氛圍下,這群年輕人於2018年開啟了創業生涯。

不隻是創新創業者的回流,以政府股權投資為牽引、產業鏈招商、創新驅動為特點的“合肥模式”押對了京東方、長鑫存儲、蔚來汽車等鏈主,強勢帶動了當地乃至周邊產業鏈的快速集聚,也讓昔日的勞務輸出地變身為了人口淨流入地。第一財經在連日的實地采訪中發現,就連出租車司機、酒店的服務人員都不乏從上海等地回流至家鄉省會的樣本。

2023年,安徽省新增各類人才95.5萬、入選國家重點人才計劃130人,人才總量突破1270萬;合肥市人口增加21.9萬人,位居長三角城市第一。

今年1~7月份,安徽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5%,高於全國2.6個百分點,高於上年同期1.3個百分點,居全國第5位,長三角、中部地區和工業大省第1位;工業投資、製造業投資、技改投資分別增長17%、14.8%、28.3%,分別高於全國4.5個、5.5個、16.6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投資、技改投資增速分別居全國第8、第4位。

近年來,安徽這個以“煤糧鋼”出名的中部省份,走出了從傳統農業大省到製造大省、從能源原材料基地到新興產業集聚地的發展路徑,也試圖在當前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下,通過傳統製造與新興產業的融合尋找新的增量。

9月20日,為期5天的2024世界製造業大會在合肥拉開帷幕。這場展示了智能製造、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無人機、人形機器人等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大會,成為了安徽製造把握趨勢、努力融入全球價值鏈的縮影。

押對”產業

“安徽製造從傳統家電開始,到引入京東方、蔚來等企業形成的新興產業集聚,催生出了對於控製器需求的指數級增長。”卡奧斯創智合肥互聯工廠總經理湯誌強告訴第一財經,他們作為一家做家電行業智能控製器產品起步的供應商,新興產業相當於是企業的第二曲線,也彌補了近年來傳統製造業的下降缺口;同時,還讓他們在去年實現了9億元的產值,預計今年有望突破12億元。受益於近年來當地產業的快速集聚,他們在安徽省的客戶貢獻了過半產值。

這類依托工業互聯網平台的工廠的躍升,一定程度上凸顯了安徽製造的變遷。對當地而言,電子信息、光伏、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興產業的迅速集聚,是有目共睹的“押對”了當下的新興產業,也得以在經濟下行的挑戰中實現了逆勢而上的成績。

安徽目前累計創建了玻璃新材料、智能語音、通用機械基礎件等3個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過去十年間,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5%以上,占規上工業比重從20.7%一路提高到42.9%。今年上半年,工業對安徽GDP增長貢獻率達到47.2%。

其中,汽車被當地視為“首位產業”。作為鏈主企業,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蔚來在2020年將中國總部落在了合肥,並在當地建立了國內目前“唯二”的汽車工廠。其中的蔚來第二工廠從2021年春天破土動工到啟動工藝設備安裝,再到2022年秋天正式投產,隻用了17個月。就在最近,蔚來合肥汽車工廠實現了月產量破2萬輛的新紀錄,其產能效率平均為一分鍾下線一台汽車。

蔚來品牌相關負責人表示,在與合肥政府共建的工業園區裏,目前已集聚了10家汽車產業鏈企業。這些合作夥伴在園區內搭建了工廠,零部件通過空中連廊的方式進行運輸,以座椅為例,可以在30分鍾內完成運輸,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同時,第二工廠采用了“天工”智能製造管理係統等前沿技術,可滿足300多萬種個性化配置組合,從收到訂單到整車下線隻需要14天。

就在蔚來擴建新工廠的同時,比亞迪也選擇落子合肥,打造合肥基地。此外,受益於生態鏈的規模和效率優勢,奇瑞控股集團這一安徽本土汽車品牌也已連續21年位居中國乘用車品牌出口第一。

安徽省工信廳副廳長羅文杉提出,2023年安徽汽車產量249.1萬輛,躍居全國第二,全產業鏈營業收入達1.15萬億元,與裝備製造業一起成為該省兩個營業收入過萬億元的產業。這一年,安徽規上工業營業收入提升至5.1萬億元,首次躍居中西部第一。“新三樣”產品中,全國1/5的光伏組件、1/7的鋰電池、1/8的新能源汽車是“安徽造”。

如果說“新三樣”是現在的新興產業,那麽無人車、低空經濟和量子信息更多是麵向未來的前瞻性產業。這些還處於研發或商業化初期階段的產業,也成為了安徽製造握在手中的“籌碼”。

零重力飛行工業(合肥)有限公司(下稱“零重力合肥公司”)聯合創始人賈思源對第一財經表示,他們是第一家被合肥招引的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企業,於2021年3月成立。之所以落戶於此,首先因為安徽是全國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的省份之一——2021年,安徽成為長三角地區第一個全域試點省份。其次,當地政府始終以生態鏈的全局思維在招引企業。目前,他們的供應鏈夥伴過半集中在長三角地區,也在合肥和浙江嘉興建立了新的製造基地。

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低空經濟列入了戰略性新興產業。2024年低空經濟作為“新增長引擎”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讓賈思源他們明顯感受到了地方政府及社會資本對於低空經濟的更大關注。就在8月,零重力合肥公司完成了近億元A輪融資,由合肥高新區國有創投機構合肥高投領投,科大矽穀引導基金、國華投資、蘊盛資本、紫峰資本跟投。

在繼續投入技術研發和適航取證的同時,賈思源也表示,今年他們與銳翔等企業合作的一款電動飛機已經獲得了30多台的訂單,將在今年10月集中交付,預計能首次實現5000萬以上的營收。

“我們從接觸到落地,隻用了4個月。”同樣從事eVTOL研製的創業企業合肥覽翌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總裁黨鐵紅告訴第一財經,他們的公司於2023年成立,今年被合肥政府招引入駐,將總部設在合肥。當地政府為低空經濟的探索提供了政策、資金和場地等多方麵的支持;同時,當地的自然和人口環境也適合低空場景的發展。

黨鐵紅透露,團隊研製的一款產品預計下個月可以交付1:1的樣機,計劃在3年左右完成市場交付,另一款則正在適航取證過程中。

目前,行業龍頭億航智能已在合肥的駱崗公園常態化運營,並在合肥設立了華東區域總部,推動無人駕駛航空器在華東地區的生產、銷售、運營,2023年累計飛行1000多架次。

業界預計,低空經濟的市場規模將從目前的5000多億元,發展到2030年的2萬億元。在世界製造業大會的現場,低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工業級無人機成為了高端裝備展區的板塊之一,展示了來自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等十多個團隊的技術及產品。根據官方數據,安徽省工業級無人機產業處於全國第一方陣、長三角靠前、中部領先位次;現有工業級無人機規上企業67家,年產工業級無人機約150架、發動機120台,2023年整機產值約20億元。

在距離合肥150公裏的蕪湖市,剛剛舉辦了2024低空經濟發展大會,如今也已形成了以通用航空產業為主體、無人機產業為支撐的低空產業集群,集聚了中電科鑽石飛機、聯合飛機等近200家產業鏈企業,年產值達400億元。

合肥“底子薄”仍是短板

與上海、江蘇等地相比,合肥融資輪次分布更偏向於早期。根據張通社Link數據庫統計,2024年前7個月,合肥共發生融資事件163起。在融資輪次分布上,除戰略融資外,早期融資(A輪及之前)是主流,約占比88.3%。其中天使輪融資有56起,A輪融資有42起。

然而,“押對”了現在的他們,能否繼續賭贏未來?

既然是未來的新興產業,就必然存在研發、市場化等諸多不確定性。不管無人機還是無人車,當下仍然都屬於培育早期的未來產業。

一名航空界的業內人士提出,低空經濟eVTOL領域存在資本炒作和估值虛高的情況。目前eVTOL的商業化應用還處於探索階段,大多數企業尚未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技術挑戰也尚未完全突破,比如電池續航能力仍是製約其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另外,實際應用場景也受到限製。公眾對於這種新型交通工具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還存在一定的疑慮。

“如今行業裏大大小小的100多家企業,大部分都還在燒錢虧損的階段。”李建也對第一財經表示,無人化交通完成了從0到1的突破,正在走從1到100的路,這樣的市場培育期仍然需要一個逐漸成熟的過程。

技術出身的李建和團隊對於融資偏謹慎。過去幾年裏,他們一邊通過提供技術服務來養活團隊,一邊研製標品以逐漸拓展業務,每年保持著微盈利。他認為,投資能夠催生行業尤其是硬件應用的發展,更容易產業化。但作為企業個體需要跟隨市場發展來控製節奏。行業當前仍然麵臨幾個難點,包括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安全性等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以及成本的下降和市場需求的興起等。根據他的估計,2027年,無人化在物流和清掃領域有望形成規模化效應,2030年載客無人車才可能大規模普及。

除了新興賽道本身的發展風險,對於合肥乃至安徽而言,產業基礎仍然是這片土壤的短板。

對於黨鐵紅而言,和上海、西安、成都等地相比,合肥的航空基礎相對薄弱,“還沒有成熟的主機廠”,這是他們將總部、試飛和運營放在合肥,仍將研發中心留在上海的原因。接下來,他們也希望能夠借助當地政府的服務,提高取證的進度和生產運營的效率。

李建也用“很努力,但底子薄”來形容合肥。橫向對比,當地的製造產業鏈仍然在全國處於第二梯隊,要彌補基礎需要較長的時間。

作為中部地區,在產業和城市發展進入快車道的時期,當地的市場化、國際化和開放意識的提升也仍在路上。

麵對市場的逐步發展,李建他們到了加快融資的階段,“目的是要建廠,具備生產能力才能更快地開拓市場,提高競爭力”。從去年開始關注海外市場的他們,已經接到了中東的訂單。但李建坦言,參考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路徑,無人車的發展也最好是先在國內通過充分競爭,獲得足夠強的技術製造能力,再選擇出海。

同樣土生土長在安徽的玄離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經過6年的時間,在去年突破了技術瓶頸,其自研的井下巡檢機器人、水上清掃船、地麵清掃機等產品陸續進入了市場化的階段。此時的他們,正在計劃從合肥走向更大的市場。“去年累計銷售2000萬元左右,今年估計能夠過億。”該公司董事長張梅告訴第一財經,他們正在與上海、北京等地接洽,考慮設立銷售公司,打開中國沿海乃至全球的市場。

在世界製造業大會展館外的空地上,來自法國阿爾斯通的跨座式單軌列車高調亮相。和普通地鐵列車相比,這種製式的建設周期僅為地鐵的一半,造價成本則為三分之一,更低的噪音和空間要求也更適合在城市、小區等具有密集樓群的場景中靈活應用。這是由法國提供技術、與安徽本地企業聯手展開的中國製造——2014年,阿爾斯通與中國中車集團在蕪湖市建立了合資企業,專注於軌道交通車輛的研發和生產。

相關工作人員告訴第一財經,這些“中國製造”的零部件實現了大比例的國產化,“有些車型已經實現了90%以上的本土化供應”。如今,全自動無人駕駛的“中國製造”列車不隻在安徽當地落地,還實現了200億元以上的出口總額,主要麵向泰國、埃及、巴西、墨西哥等新興市場。

為了從製造大省邁向製造強省,更積極地融入全球供應鏈,安徽近期密集出台了一係列政策。

今年8月中旬,安徽省製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印發《追求卓越品質 打造工業精品矩陣行動方案(2024-2027年)》,推動“安徽製造”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躍升。

該方案明確,到2027年,每年培育省級新產品1000個以上,對標研製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軟件等“三首”產品300個以上,培育安徽工業精品100個以上,培育重點產業鏈標誌性產品30個左右。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製造業(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研究院等新型創新聯合體,支持企業建立企業技術中心等研發機構,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產品研發能力。支持中小企業通過工業互聯網平台進行新產品研發、測試和驗證。聯合編製長三角創新產品目錄,推動建立長三角創新產品互認製度。

與此同時,8月,安徽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7單位聯合發布的《貫徹落實加快推動製造業綠色化發展指導意見的實施意見》提出,將通過“調結構、提效率、強供給、樹標杆、促循環”等舉措,引導全省製造業向產業結構高端化、能源消費低碳化、資源利用循環化、生產過程清潔化、製造流程數字化、產品供給綠色化“六化”轉型。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