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江溫州蒼南縣的龍港鎮成為全國首個撤鎮改市的鎮,龍港鎮直接改為縣級龍港市,溫州代管,浙江省直轄。
設市之前的龍港鎮,位列全國百強鎮第17名,GDP超過300億元,常住人口近40萬人,超過許多縣域的體量。
設市之後,2024年,縣級龍港市GDP總量飆升到410億元,經濟增速領跑於浙江各大縣域,率先實現“全域城市化、就地市民化”常住人口增長21.3%,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了98.2%。
不過,近兩年,受“行政區劃總體穩定”政策影響,撤鎮設市、撤縣設區/市及城市合並等舉措均暫緩。因此,龍港至今仍為全國唯一由鎮直接升級為縣級市的特大鎮,其擴容模式多年未獲推廣。
如今,撤鎮改市似乎又要來了。
這話可不是空穴來風,前不久,《中國社會報》刊發了一篇由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司長劉濤署名撰寫的文章《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持續深化區劃地名工作改革創新》。其中,文章提到了“研究特大鎮設市的新路徑、新模式,打造縣域經濟增長點”。
更早在今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深化賦予特大鎮同人口和經濟規模相適應的經濟社會管理權改革”。
我國有多少鄉鎮?據第七次人口普查調查數據顯示,我國一共有333個地級市,2844個區縣,38739個鄉鎮。
雖然都是鄉鎮,但“同名不同命”,發展水平可不能相提並論。
在這三萬多個鄉鎮裏,GDP總量超過百億的有100多個。更有少數經濟重鎮跨越了千億元GDP的門檻,其人口規模與部分縣域相媲美。以佛山市的北滘鎮為例,該鎮在2023年GDP總量1453億元,超越了廣東省內的汕尾、梅州、潮州、河源、雲浮五個地級市。此外,佛山獅山鎮,蘇州玉山鎮、楊舍鎮,遵義茅台鎮,也都躋身千億鎮的行列。
要知道,全國範圍內,GDP突破千億元的縣級行政區尚不足60個,而超過500億元的也不過數百個。所以這些經濟強鎮,不能簡單地看作是普通的鄉鎮。
然而,作為基層行政單位的鄉鎮,即便經濟再發達,也麵臨著諸多體製性束縛。
缺乏獨立的規劃審批權、房產事務管理權,土地供應受限,財政分配受製於縣級政府等,這些都是製約經濟強鎮進一步發展的瓶頸。財權、事權、地權、人事權的不對等,使得這些實力強勁的鄉鎮在行政管理上顯得力不從心。
2014年,龍港申報撤鎮改市時,就有當地政府工作人員表示,“我們是市一級的要求,縣一級的工作量,鎮一級的體製,很難運作。媒體經常說小馬拉大車,我看其實是老馬拉火車。”
當年300億的龍港已是“老馬拉火車”,如今的千億強鎮呢?
而撤鎮設市則意味著行政級別的實質性提升,是從“鄉鎮”向“城市”的轉型。不僅將賦予這些經濟強鎮更多的自主發展權,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更有助於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構建更加均衡、協調的區域經濟格局。
不過,也應該看到的是,撤鎮設市難度並不低,當年龍港撤鎮改市也是經曆了十幾年的努力。
畢竟,特大鎮對於縣域經濟中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一旦啟動“撤鎮設市”的轉型之路,便需直麵與縣域間關係的重新定位與協調,以及縣域自身在新格局下的持續發展策略。這不僅是地理行政邊界的重塑,更是經濟發展、社會治理等多維度挑戰的集合。
同時,我國行政區劃的多樣性與複雜性,決定了我國每一項新增的縣級市都需精心規劃,避免行政機構臃腫。
鑒於此,當前“撤鎮設市”的動向雖引人關注,但其能否全麵鋪開,仍需時間與實踐的檢驗。(內容來源|華博商業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