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幫中國人去印尼賣雪糕,年收入30億

作者丨趙曉曉

編輯丨關雎

圖源丨蒙牛乳業官方公眾號

鑽出雅加達一條七彎八拐的小巷子,對麵的繁華喧囂撲麵而來,來往的車輛、明亮的大樓、高檔的小區,與狹長、逼仄、陰暗的小巷形成鮮明對比。

這是真實的雅加達,貧民窟和富人區比鄰,有著明顯的兩極分化。

劉子盛一行十幾人,在這樣的小巷裏,走街串巷地賣了一年冰淇淋。他們抱著近 20 公斤的泡沫箱,裏麵裝著冰淇淋,泡沫箱裏插著冰板,外麵再蓋上一條小棉被,防止冰淇淋過快融化。

十幾人都不會說印尼語,也沒有翻譯,他們就在泡沫箱上貼上冰淇淋的袋子,巷子裏的孩子指哪個他們就賣哪個,半個小時能賣完。

那是 2015年,印尼農村的人均收入在 1 千元人民幣左右,但印尼的冰淇淋很貴,外資品牌貴,本地冰淇淋也貴,沿街叫賣的小販刨冰塊賣,用模具把刨碎的冰壓一個蘋果或者香蕉形狀,上麵撒些糖精,也能賣到 2 元。

艾雪進入印尼前,印尼當地冰淇淋消費市場

劉子盛他們賣的價格在 1-3 元人民幣,最便宜的一款隻要2000印尼盾(約0.9元人民幣)。是全印尼最便宜的冰淇淋,種類多、包裝好看、還好吃。

第一年靠地推,劉子盛和團隊賣了5000 萬元。第二年,他們免費給農村的小商店鋪冰櫃、補貼電費,“突然就賣到2 個億。”劉子盛說,“然後5 個億,7 個億,到現在近 30 億營收。”

劉子盛和團隊背後是一個叫艾雪的冰淇淋品牌,中國團隊,在新加坡成立,在印尼做大,2021 年被蒙牛收購,現在是印尼排名第一的冰淇淋品牌。

入場

艾雪是一家有蒙牛基因的公司。

2014年5 月,蒙牛創始人牛根生去印尼考察了兩個月,回來後成立了艾雪,決心做印尼的冰淇淋市場。2015 年 3 月,由老蒙牛人王嘉成帶隊,十幾個人去了印尼,再次從“一無所有”做起。

25 年前牛根生出走伊利,成立了蒙牛,在一無奶源、二無工廠的境況下,他帶著十個人用 4 年時間把蒙牛做上市。2009 年和2011 年,牛根生先後辭任蒙牛董事長、董事會主席,2021 年完全退出蒙牛。

艾雪算是牛根生在乳品行業的第二個創業項目,他一手搭建了艾雪的戰略架構,蒙牛創始團隊成員孫先紅和孫玉斌也參與了艾雪早期的品牌運營。

艾雪的初創團隊也大多是蒙牛的前核心員工。劉子盛 2008 年加入蒙牛,2015 年 3 月加入艾雪初創團隊,任職營銷管理副總裁,主要負責艾雪戰略製定、產品開發及品牌營銷。

艾雪是國內最早出海到東南亞的冰淇淋品牌,其總裁王嘉成在FBIF2024食品飲料創新論壇上對外分享,公司當時決定出海的思路是,中國有製造能力、好產品太多;東南亞沒有,但有巨大的消費需求;團隊有實力,在蒙牛打過勝仗。

首站選印尼有幾個原因,人口多、消費力強;地跨赤道,溫度常年在25- 33 度;資源豐富,有巧克力、咖啡豆、各種水果;港口多、海運發達,方便原材料進口;相對東南亞其他國家,印尼的冰淇淋市場遠不夠成熟。

印尼人很喜歡吃冰淇淋,當地流傳著一句話,“寧可沒有洗發水,也不能沒有冰淇淋。”印尼常年濕熱,當地人每天都會洗澡、洗頭發,因此洗發水是存在感很高的日常用品。

這中間存在巨大的消費斷層,因為冰淇淋貴,印尼農村很多小孩一個月才吃一次。2015 年的前後兩年,外資品牌如和路雪隻鋪設中高端商超。冰淇淋生產工藝複雜,全印尼沒有幾個大工廠,本土品牌賣的也貴,口感也不好。

這些品牌也很少進印尼農村的小商店,因為這裏的小商店極少有冰櫃,他們買不起冰櫃,也付不起電費。沿街叫賣成為巷子裏的印尼人買冰淇淋的主要渠道。

蒙牛有完善的供應鏈,成熟的創新技術和運營管理,牛根生帶領的創始團隊過去在蒙牛打過硬仗,“我們能把成本壓到最低,把價格打下來。”劉子盛。

農村,無主之地,總人數卻超過 70%,成為艾雪的突破點,避開巨頭的渠道,擇優而戰。

雅加達,印尼的首都,劉子盛和團隊選擇在這裏起步。2015 年,艾雪的第一座工廠在雅加達竣工投產。

這裏的貧民窟靠近繁華的市中心,聚集著各色的印尼人,有本土人、華人,有遠道而來的當地租戶,也有每天打小麵的過來擺攤的六年級小學生。

搭橋,打開市場

盡管已經做過調研,落地後才發現之前討論的困難“翻了兩番”。

冰淇淋市場不成熟、人均消費很低,沒有冷櫃、冷庫、冷藏車,沒有公路、高鐵,交通不便利,軟硬件基礎設施超出想象的不完善。有人覺得在這個地方賣冰淇淋“根本不可能”,轉身就回國了。

留下的人,要去解決這些問題。

劉子盛他們把不足15平米的地下車庫改造成辦公室,房間小,兩個人就擠在一張床上睡覺。

沒有冰櫃,他們招來一批當地人,帶頭抱著泡沫箱在巷子、學校門口,甚至公園推銷,或者騎著三輪車賣,更多時候是自行車和摩托車,因為巷子過窄。

不會印尼語,他們就在泡沫箱外貼上冰淇淋的袋子,把價格寫在袋子下麵,小朋友指哪個就賣哪個。後來他們把廣告貼紙升級成擴音喇叭,找印尼當地人錄一句廣告,小孩一出來,就用喇叭喊有哪幾個口味。

艾雪早期創業賣雪糕

為了推廣,他們有時候會睡在荒郊野外的廠房裏。王嘉成回憶,“最驚險的事就是睡著覺,蛇爬到被窩。第二天早上睜開眼睛,滿牆壁虎,小菜蛇在床下遊來遊去,毛骨悚然。"

劉子盛他們是被這樣傳播開的:“外國人騎著自行車串巷子,賣有包裝的冰淇淋”。

摩托車銷售小隊

一年時間,他們走街串巷叫賣,是為了打開市場,也為了做試銷,確定當地人喜歡吃哪類冰淇淋。

印尼有 300 年的殖民地曆史,口味經過國際大牌洗禮,品質要求相對嚴格,“不是隨便拿一個老冰棍就可以打動他們。”劉子盛說。他們賣的產品以巧克力、水果和牛乳類為主,巧克力類賣的最火。

為了更精準地了解其飲食和生活習慣,劉子盛幾人住到當地人家裏,一住就是一年,根據當地人喜歡的甜度、口感,再對產品進行修正。

第一年銷售額5000 萬元人民幣。第二年,艾雪把7萬台冰櫃鋪進了印尼79個城市最貧困的社區,另外提供電費補貼。一台 3000 多元的艾雪冰櫃,成為小店裏最值錢的東西。他們還給冰櫃裝上LED燈帶,“艾雪的定位要是最亮的。”

第一批冰淇淋免費供給,很多長到 7 歲、8 歲,甚至 10幾歲的印尼孩童,因為免費,才有機會第一次吃到冰淇淋。在印尼農村,冰淇淋屬於成人零食,對小孩來說是奢侈品。

艾雪去之前,沒人注意到巷子裏的消費需求,也沒有冰櫃製造商在這裏鋪冷櫃,隻有可口可樂會在農村的沿街小店鋪少量的冷藏櫃。

“巷子裏冰淇淋的銷量更好,因為沿街路上車多、不安全,社區裏的人大多不太願意出來。”劉子盛說。

艾雪和當地經銷商合作,完全從零搭建印尼的冷鏈設施,艾雪提供資金、服務,經銷商負責冷鏈的部建,包括建冷庫、冰櫃的投放、冷藏車的購買。

艾雪進入區域連鎖便利店

極致地投入,是因為艾雪想成就更大的事業。“我們的願景是讓印尼一半以上的人,都能吃到冰淇淋。” 劉子盛說,“把快樂輸送到老百姓的生活裏。”

劉子盛他們很少搞終端促銷,更多是和當地村長、長老合作,搞一些體育公益活動;參與到傳統節日裏,比如和當地人一起慶祝開齋節,給小店帶來流量,冰淇淋賣的多,就攤銷了電費成本。

冰櫃還帶動了小店的零售生意,劉子盛他們會幫店主做一些生意規劃,包括產品陳列、指導店主補充缺失品項等,店主有了做生意的思維,又解決了一部分農村婦女的就業問題,家庭收入增加。

冷鏈基礎設施就這樣跑通了。2016 年,艾雪銷售額2 個億,到2018 年,銷售額突破 10 億,冰櫃投放近 20 萬台。

轉型

2018 年,第十八屆亞運會在雅加達舉辦,艾雪被選為亞運會唯一冰激淩品牌。亞運會現場,幾家冰淇淋零售商裏,排隊艾雪的消費者最多。

艾雪成為2018年亞運會唯一指定冰淇淋品牌

亞運會的這一年,伊利進入印尼,和路雪推出中低端品牌,鋪進農村,不過隻在沿街道路賣冰淇淋。艾雪則轉身進入現代流通渠道——大賣場、大型超市、連鎖便利店、高檔超市。‌

亞運會上品牌名聲出去後,很多連鎖便利店找到艾雪尋求合作,艾雪另外開發中高端產品,去適配這些渠道,部分原材料進口,比如意大利的餅幹、新西蘭的牛奶,價格區間在1.5~20元,與傳統渠道形成差異化打法。

“印尼經濟增長快,未來消費會升級。”劉子盛說,提前布局中高端品牌成為公司戰略,“未來要進行形象切換。”

艾雪現在有金牌艾雪和mooochii兩個子品牌,前者是中高端品牌,主要布局現代流通渠道,後者是艾雪的糯米糍係列產品,做的是細分品類市場。劉子盛說,未來還會開發一些冰品類、常溫類和兒童類的產品,去滿足不同年齡階段、消費層次的消費者。

核心戰略不會變,傳統渠道是艾雪的長期戰略,占比在 85%以上。艾雪目前有近 40 萬家傳統渠道,不到 3 萬家的現代渠道,冰櫃投放近百萬台,網點占到印尼所有渠道的50%以上。

“在印尼的最東端,巴布亞的原始人都能吃到艾雪的冰淇淋。”劉子盛說,“他們生活的山上都有艾雪的冰櫃。”

印尼之外,艾雪還賣到了菲律賓、越南、泰國、東帝汶等東南亞國家。據劉子盛透露,在菲律賓,艾雪已經是排名第二的冰淇淋品牌。

支撐艾雪業務擴張的是極致的供應鏈。艾雪有四家工廠,三家在印尼,一家在菲律賓,平均每兩年建一個新工廠。在艾雪的工業區,聚齊了來自中國的供應鏈,包材廠、紙箱廠、香精廠、巧克力廠等。

蒙牛印尼工廠

“9 年前去印尼的時候,我們是帶著包材公司和香精公司一起去的。”劉子盛說,“做大的前提是,先解決在海外獲取核心資源的問題。”

過去幾年,艾雪以 70% 的複合增長率、34%的市占率,成長為印尼排名第一的冰淇淋品牌。2020 年艾雪年銷售額 20 億元,2021 年被蒙牛收購,成為蒙牛國際化戰略的重要一環。劉子盛說,艾雪今年營收能做到 30 億元。

競爭也更激烈,伊利的冰淇淋在東南亞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蜜雪冰城、甜啦啦等餐飲品牌都去了印尼,艾雪的團隊競爭意識被激發出來。劉子盛清楚艾雪在渠道上的薄弱環節,中國餐飲品牌去的地方,有很強的消費需求,艾雪的配套也要跟得上。

出海成為艾雪的新戰略。艾雪剛在巴基斯坦注冊了子公司,巴西已經開始售賣,最近也啟動了坦桑尼亞等非洲國家的業務。大戰略是,“繞著赤道上的國家賣一圈。”

赤道以外的國家,艾雪以to b 的貿易形式去做,前段時間剛和俄羅斯進口貿易商簽合作。據劉子盛透露,法國、日本、韓國的進出口貿易商今年也來找過艾雪,希望以產品貿易的形式出口到這些國家。

9 年前,艾雪隻有十幾個人,現在艾雪有2.5萬多名員工,20萬名經銷商和覆蓋全印尼的分銷網絡,公司成長為一個大集團。

去年,艾雪進入第三個4 年戰略實施年,目標是到 2026 年,年銷售額做到 60 億元,業務覆蓋到全球三十個國家。再往遠了看,艾雪想做成百億規模的公司。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