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下銷售複蘇不及預期,品牌拿什麽拯救門店?

經曆了疫情後一年多的高增長後,運動品牌的線下營收增速再次被線上超過

傳統鞋服行業可能沒料到,疫情結束後僅過一年,線下門店再次變得冷清,電商再次成為拉動營收增長的關鍵。依賴電商渠道維持增收大盤原本是疫情三年的常態,但在內需複蘇弱於預期、消費者愈發謹慎的當下,這或將成為多數傳統企業必須麵對的現實。

從港股運動品牌發布的中報可以看出,2024年上半年,各家行業龍頭公司的電商渠道營收增速普遍高於整體增速,隻有361°是個例外。社會整體情況也是如此:2024年上半年,中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8.8%,遠高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的增速。

這樣的情況是很多公司沒有想到的。疫情結束後,整個2023年乃至2024年前兩個月,實體店都顯示出複蘇的氣象。一位李寧的經銷商告訴我們,他們2023年線下流水大約回歸至疫情前的七八成。財報數據也顯示,李寧(HK:02331)上下半年的線下渠道流水增長率均超過全渠道增長率。

特步國際(HK:01368)更是將“線下消費複蘇強勁”幾個字寫進2023年半年報:“自2023年1月初以來……在線購物的主導地位因人們更渴求實體消費而有所動搖,消費者普遍回歸至實體店。”

傳統消費品牌之所以對門店如此看重,是因為這個渠道仍然是營收主陣營,占到總體的60%以上。盡管電商渠道的銷售占比逐漸走高,並在疫情三年跨步邁上一個新台階,但在短期內,渠道格局不會發生實質性翻轉。

但是,最近半年多,那些“普遍回歸實體店”的消費者似乎又改變了主意,重新回到了電商渠道。線下門店期待的“回歸疫情前的水平”也沒能複現。品牌大力宣揚電商高速增長的同時,也無法掩蓋線下拖後腿的尷尬。這種情況下,各品牌不得不使出十八般武藝,試圖在存量市場抓住一絲新的增量。

線下挑戰加劇

從宏觀經濟來看,2024年1-7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3.5%,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同比增長0.5%,6月和7月分別下跌1.9%和5.2%。消費者對待“購物”仍然以謹慎為主。

科爾尼最新的報告《中國時尚鞋服行業的十大趨勢與挑戰》中提到,中國人均鞋服占比支出較高,2023年約占4.8%,高於同期美國的2.1%和日本的1.3%,“未來將進一步收斂”。

對消費行業的“優等生”運動鞋服而言,上半年維持住營收增長已然不易。與2017年至2019年的持續高增長,以及2020年至2022年的大起大落相比,這兩年品牌的營收增速較為平穩。

不少鞋服品牌都下調了年初製定的全年收入和利潤預期。李寧的財報發布會多次提到“不以規模增長為主要目標”,特步國際和FILA都在提“保健康”,安踏集團(HK:02020)是為數不多的保持雙位數增長的龍頭企業,但也並非信心滿滿:“我們也有一些挑戰,並不是輕鬆做到……”集團聯席CEO賴世賢對雙位數的年終預期如是說。

似乎隻有主攻下沉市場361°(HK:01361)暫時沒有“近憂”。

“線下難”成為企業共同的痛點。在周末的北京王府井步行街,部分品牌門店的店員也向我們證實,跟2023年同期相比,今夏的客流量少了很多。

李寧聯席CEO錢煒在財報發布會上提到,“線下流水麵臨非常大的挑戰”,對企業健康穩健運營的要求越來越高。中報顯示,李寧2024年上半年線下流水約下降5%,而2023年上下半年均上漲超過10%,不過這也與2022年的基數較低有關。

特步主品牌沒有公布線下流水相關數據,但相比於20%以上的電商增速(營收貢獻比超過三成),6.6%的品牌總營收有些相形見絀。業績交流會上,特步國際管理層提到,其同店銷售(同一間銷售店在不同年份相同時期下的銷售額)大約有1%-3%的下跌。

安踏旗下品牌FILA的情況相對特殊:其1981家門店全部自營,雖然沒有中間商賺差價,但在市場不景氣的時候也沒有經銷商共同分擔風險。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業績的大起大落。從上述增速變化的圖表中可以看到,2022年,FILA是眾多港股行業對手中唯一負增長的品牌,當時業界曾對其運營能力表示過擔心;2023年FILA幾乎領漲,營收增速僅次於361°;2024年上半年品牌增速又有所下滑,落到個位數增長。

行業下遊同樣麵臨挑戰。作為運動品牌大型零售商和經銷商,滔搏(HK:06110)和寶盛國際(HK:03813)均麵臨營收壓力。

9月10日晚間,滔搏發布盈利警告,預計截至8月31日止的六個月內純利較上下跌約35%。此前,滔搏在2024/2025財政年度一季度(2024年3月-5月)報告中提到集團銷售金額同比下跌5%左右,並提到二季度(6月-8月)極端天氣影響下線下客流減少,外加消費信心減弱,使得居民在紡織服裝等耐用品類上的支出相對謹慎。

寶勝國際上半年業績也下跌了近9%,其中第二季度收入下滑超一成。

麵對線下門店流水遭遇的挑戰,幾乎所有企業都在提升門店轉型升級、優化顧客體驗、強化線上融合、精準營銷策略等等。那麽近一年來企業都采用了哪些戰術或者舉措,以期一改線下頹勢?

企業應對之法

整體而言,現階段鞋服市場正在經曆“開大店、提店效”的階段。

在過去,門店數量與企業營收息息相關。隻要開的門店足夠多,營收的基本盤就足夠大。但現在,企業都過起了“精打細算”的日子——數量是次要的,質量才是關鍵。近年來,不少企業都在關閉低效門店,降低街邊店占比,增加購物中心的布局,注重提高單店平均麵積和店效。

當然,提升店效是一個需要供應鏈、品牌與銷售端前後合力的大工程。店效提升往往能帶動企業整體效率的轉變。近兩年不少鞋服企業利潤增速高於營收增速,亦或是營收負增長但公司正盈利,都是與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有關。

前文提到,361°算是一個“逆趨勢”的品牌,線下銷售增速快於線上。常年根植的下沉市場為其提供了大量勢能。361°的定位幾乎就是按照當下的消費熱詞“性價比”和“平替”量身定做的。根據品牌中報,2024年,361°品牌授權的5740家門店中,有75.7%位於三線及以下城市。

這也讓不少品牌看好“下沉”這條道路。斯凱奇中國總經理陳哲遠此前在接受我們采訪時提到,下沉市場的“空白點”仍然很多,關鍵是如何有針對性“下沉”。陳哲遠提到自己的策略,包括去一個城市研究頭部品牌布局。“市場信息不是秘密”,他說,斯凱奇會去了解城市的人口、GDP、消費氛圍,再評估是否入駐。

此外,下沉更需要合作夥伴,例如商業地產商和當地經銷商。在下沉市場,單一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還是會弱一些,更需要當地市場有話語權的合作方共同開拓。

因此,下沉市場是一個機遇和挑戰並存的選擇,並不是所有品牌都能適應。優衣庫在三四年前就明確了下沉策略,但“品牌數讀”2024年1月曾指出,優衣庫在三四線城市的發展速度不及高線城市,部分門店店效不佳。

更何況,企業進軍下沉市場,需要匹配下沉市場的產品與價格,這中間的平衡不容易掌握。FILA大中華區總裁姚偉雄就明確表示不會下沉,以維持品牌調性,哪怕犧牲短期業績。

也有品牌直接從門店入手,把“概念店”的理念應用到整體門店。所謂“零售概念店”(Concept Store),是以傳遞品牌文化、提升品牌價值為主的門店。概念店以區別於其他零售店的設計、裝修,把消費者帶入特定情境,給出不同的購物體驗,因此也往往會發展成為網紅店,吸引消費者到店打卡。概念店在奢侈品、時尚品牌甚至汽車品牌之間都非常流行。

2017年前後,零售概念店逐漸成為品牌新零售的“實驗場”,阿迪達斯、彪馬、安德瑪等國際品牌紛紛在國內開設概念店,安踏、李寧等國內一線運動品牌也在進行這方麵的嚐試。隨著品牌越發強調線下消費者體驗,概念店已經和品牌旗艦店、直營店等沒有明顯的涇渭之分。

耐克或許是在這方麵投入最多、影響力最大的品牌。2018年開始,耐克推出了一係列命名為Live、Rise、Unite等門店,定位不同,有些主打社區門店,有些提供不一樣的會員服務,有些則集中在城市文化宣傳。

如今安踏主品牌也在做類似嚐試,在2023年的投資者日上,安踏主品牌CEO徐陽提出將安踏未來的零售業態劃分成 5 個等級,以匹配不同的商圈和人群,分別是:競技場級(Arena)、殿堂級(Palace)、精英級、標準級、基礎級。

目前首家Arena門店在沈陽中街開業,占地麵積2751平方米,共有兩層;首家PALACE門店則落戶北京王府井大街,經營麵積500平方米,共三層,盡管定位不同,如此大麵積的門店均是集銷售、社交、品牌文化宣傳於一體。

安踏主品牌自身也演化出多個子品牌,並開有專門的門店,例如安踏作品集、安踏冠軍等,前者是品牌球鞋集合店,後者以“奧運冠軍同款”為賣點,聚焦戶外賽道。

眼花繚亂的門店類型並不是重點,不同門店銷售不同的產品才是目的,大眾定位的安踏主品牌把供應鏈一再細分,希望打破一個區域一盤貨的常態。

即便是線上線下也有差別,我們在“安踏冠軍”門店看到的一件超過2000元的衝鋒衣,在品牌天貓旗艦店並沒有售。

至於門店改造是否奏效,或許隻能通過年底的財報數據來證明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