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要通縮了,為何還不救市?

最近幾個月,很多人都切身地感受到了經濟形勢。

經濟學界,也終於罕見的談論“通縮”了。

地產從業者賣不出去房子,股民炒股一直虧錢,很多人也開始質問:為什麽不救市呢?

一、終於要談論通縮了?

上海外灘金融峰會上,前央行行長易綱罕見表態:中國現在應該把重點放在抵擋通縮壓力上。

通縮,這個詞,終於被提起了。

其實,他還講了一句話:關於通脹和通縮,中、美、歐處於不同的周期之中。YQ期間,歐美出現了高通脹,而中國在過去五年中對抗的是通縮壓力。

注意,他說,過去5年,我們對抗的主要就是通縮壓力。

回顧他的講話,2021年6月,他還在央行任上,當時的PPI同比高達8.8%,CPI同比1.1%。

同樣的在外灘金融峰會上,大家都在等他釋放出極其寬鬆的貨幣政策退出信號,但是他卻提了一句:對來自各方麵的通脹和通縮的壓力均不可掉以輕心。

大家都知道通脹壓力,因為數據擺著呢,但是通縮壓力是什麽,大家都很困惑。

當時,大家並未深究,畢竟極其寬鬆的貨幣政策沒有退出的跡象,還可以“接著奏樂接著舞”。

現在回過頭看,易綱的這個提醒相當的超前,他為什麽能夠提前看到通縮壓力?

1、長期因素:人口老齡化會導致居民預防性儲蓄上升、消費傾向下降,因此對通脹產生抑製作用。

2、內外失衡:我們是世界工廠,歐美國家是世界市場,如果出口受阻,那麽我國龐大的產能隻能內部消化,結果就是價格戰,把價格持續往下拉。

3、內部因素:“薪資-通縮”螺旋。這幾年企業基本上都明白了一件事兒,要想活下去,必須降本裁員增效。如今全社會各行各業,哪個行業或企業沒有降薪裁員的壓力?

這種通縮螺旋很麻煩,因為降薪裁員反過來會導致需求減少,企業情況惡化,導致進一步降薪裁員。

目前看,這些因素都不是短期因素,也不是短缺就能夠逆轉的。

如果通縮趨勢下去,那麽國內的消費可能會繼續向下,餐飲、旅遊、零售,甚至電商等等所有麵對終端消費者的行業,都將受到衝擊。

二、統計通縮與體感通脹背離

統計局數據公布了8月份通脹數據:

1、8月份CPI同比上漲0.6%,一致預期是上漲0.7%;8月CPI環比上漲0.4%,一致預期是上漲0.5%。

一句話定性,8月CPI一直處於低位,在0附近徘徊,且低於預期。

2、8月PPI同比下降1.8%,路透社調查預期為下降1.4%,彭博社調查預期是下降1.5%;8月PPI環比下降0.7%。

一句話概括,8月PPI一直處於低位,一直處於負值區域,且低於預期。

CPI和PPI趨勢,表達的宏觀含義是什麽?需求不足。

這需要根據形勢判斷,因為需求不足和供給過剩,是一體兩麵。但是,根據當下形勢判斷,這屬於需求不足。

需求不足和供給過剩,會有兩種相反的政策。比如,2016年的時候,我們判斷為供給過剩,因此實施供給側改革,削減產量和產能。

但是現在的任務,絕對不是削減產能,而是擴大總需求,保就業。

對於物價,老百姓又有不同的感受:都說通縮,但是現實的物價怎麽這麽高?

這就是我們之前講的,統計通脹和體感通脹的溫差。

我們看到的數據,是統計的結果,遵循一定的統計規則,比如受基數影響等等。

它反映的是,經濟運行的結果,以及對企業和政策選擇有重要的參考。

體感通脹,反映的是個體感受,會跟統計結果存在巨大差異。

比如,前兩年物價漲了一倍,但是今年物價下降一點點,就能反應到統計數據上,被看作通縮。

對於老百姓來說,跟前幾年相比,物價根本沒有下降啊,怎麽能說通縮呢?

但是在經濟學界,這種情況下,就可以討論通縮的問題。

並且,這種情況相當的麻煩。

為了應對這種局麵,還需要出台政策,刺激消費,從而希望引導價格上漲。

另外,通脹數據指標範圍很大,但是老百姓切身感受到的物價不一樣。

比如,8月份,鮮菜、鮮果、豬肉等食品價格飆升,且處於高位。

這種分項數據就很符合老百姓的體感通脹。

我們什麽觀點呢?

通脹隻有高低之別,本身沒有善意惡意之分,但是實現通脹的途徑有。壞的通脹是:

1、跳過供需關係,直接大幅提升價格水平。

比如,大幅提升水、電、氣等公用事業價格。

2、人為製造供給短缺,導致價格水平上漲。

比如,本來蔬菜就受到天氣影響減產,再把國內蔬菜出口國外,肯定會導致價格上漲。

記住,通脹隻是經濟運行的結果,不是原因,不能本末倒置。

三、該救經濟了?

現在房子賣不出去了,股市又跌到了2700平台,工資下降且延遲發放了,很多人才開始抱怨:為什麽不救救經濟,不救救地產呢?

這就有點兒不切實際了。實際上,這些年一直在救經濟啊。

1、樓市政策刺激,史無前例。

5年期LPR利率,從2019年的4.85%,一直不斷下調,目前下調至了3.85%。

在政策利率下降的情況下,有些地區的房貸利率已經下降到了3%以內,處於曆史最低水平。

再加上目前的金融支持,你隻要買房,銀行都不會卡你房貸,房貸幾乎沒有門檻了。

還有首付,全國首套房的首付比例已經下調至20%,二套房下調至30%,這種刺激力度,也基本上屬於史無前例了。

所以總體來看,樓市的刺激政策,或者救市政策,力度上堪稱史無前例,怎麽能說沒救市呢?

2、貨幣和財政政策一直刺激經濟增長。

貨幣政策,降息、降準、不斷注入流動性。

現在大家聽到的是資產荒,大家都去搶長期國債了,再也沒見過流動性危機吧。

這說明什麽?貨幣政策一直是相對寬鬆的。

財政政策,廣義上,赤字率一直沒有降。

而且最近又發行了幾萬億的抗疫特別國債,水利建設特別國債,以及超長期特別國債。

也就是說,財政也一直在刺激,也一直在救經濟。

就問你,如果讓你來救,你怎麽救?你能出什麽牌?

高善文有個演講說,“把央行資產負債表都壓進去”。其實也就是MMT,央行購買國債。

這真的有用嗎?

歐美日當年金融危機時,都是先把利率降到零,然後QE,或者MMT。

他們隻有一個理念,放水,往死裏放水。

但是歐美日的經濟真正因此好轉嗎?通脹因此起來了嗎?並沒有。

當年的拚命地放水,隻是拯救了資本市場。實體經濟仍然跟以往沒有太大區別。

真正讓歐美日通脹起來的事件是,史無前例的財政刺激。

比如美國兩年搞了8.2萬億美元的財政刺激,日本也出台了78.9萬億日元的財政刺激計劃。

一句話,搞QE或MMT隻是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的技術性手段。

最終效果還是得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本身。

如果實體經濟沒有需求,你放水也放不出去,最終會陷入流動性陷阱。

如果項目投資不經濟,你再搞財政刺激,隻會加劇債務負擔。

總之,如果沒有需求、或者傳到不暢的情況下,硬是拚命的放水,這不僅無法刺激經濟增長,匯率還可能會出問題。

最後一個問題,到底該如何救?

現在市場上的討論,基本上都是途徑依賴,還是以往“投資拉動”(不管是房地產投資,還是製造業投資)的經濟模式。

到現在這個階段,這個模式其實已經失靈了,很多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也都是這個原因。

救經濟、或救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幅提高居民收入,刺激居民消費。

注意,大幅提高居民收入在前,刺激居民消費在後。

真正轉型為消費驅動,這個局才能真正破掉。

隻是,提高居民收入,太難了,最大的困難還不是技術上。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