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者之爭終於塵埃落地,宗馥莉全麵接手娃哈哈集團。
從“公主”到“女王”,宗馥莉不僅接過了父親宗慶後的商業帝國鑰匙,更肩負起了引領娃哈哈新時代的重任。
這場“家族權力的和平演變”,雖落幕於靜謐,卻激起了市場無限的遐想。未來路上,娃哈哈這艘巨輪將如何破浪前行?是繼續深耕傳統飲料市場,還是勇敢駛向新消費藍海?人們也不禁好奇:在宗馥莉的領航下,娃哈哈能否續寫傳奇,讓這杯國民飲料再次煥發青春活力?
1
管理層“大換血”,宗馥莉時代到來
“一朝天子一朝臣”,伴隨著宗馥莉全麵接手娃哈哈,娃哈哈的高管團隊也經曆了“大換血”。
天眼查信息顯示,2024年8月29日,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正式完成了工商注冊信息的重大變更。此次變動中,娃哈哈集團法定代表人、董事長兼總經理三職均由宗馥莉接任,持股比例29.4%,與此前宗慶後持股比例一致。同時,餘強兵、張暉、吳建林等多名娃哈哈集團原高管退出董事、監事職務,新增葉雅瓊、費軍偉等為董事,王國祥為董事兼副總經理。
《財新》的報道指出,娃哈哈此次人事調整中,退任的三位董事的職業生涯與娃哈哈的成長緊密相連。
吳建林,作為娃哈哈初創時期的首批大學生員工,深耕企業三十餘載,從基層崗位一步步晉升至集團高層,曆任董事、黨委書記及常務副總經理。潘家傑同樣擁有超過三十年的娃哈哈服務經曆,從供應部起步,憑借卓越能力逐步晉升為運營核心,曾任集團董事與副總經理。餘強兵,則在娃哈哈西北市場起步,憑借出色的業績與技術能力,最終成為集團技術領域的領航者。而張暉,作為大股東上城文旅的代表,長期扮演著連接兩大實體的重要角色,確保雙方合作順暢。
那新上任的董事都是什麽背景?公開資料顯示,王國祥的對外身份是娃哈哈集團副總經理,此次進入公司董事會,也表明其進一步獲得重用。
而葉雅瓊和洪嬋嬋雖然公開信息不多,但外界推她們與宗馥莉關係密切。據公開資料顯示,2023年4月的一篇探討校企合作的文章中,洪嬋嬋以宏勝飲料集團財務部部長的身份亮相,其職業生涯還涵蓋了宗馥莉相關企業中的監事角色。而在2023年9月,在娃哈哈集團支持杭州亞運會的相關報道中,葉雅瓊被介紹為娃哈哈集團營銷中心辦公室主任。同時,費軍偉作為杭州上城區的重要代表,以第一大股東的身份新加入了娃哈哈的董事會。
監事會同樣進行了大變動,蔣麗潔、賈暾、郭虹等老臣退出,孔沁銘、尹緒瓊、許思敏三人接任。
2
娃哈哈未來麵臨哪些挑戰?
一係列人事變動之後,娃哈哈的“宗慶後時代”遠去,“宗馥莉時代”正式到來,娃哈哈的公司治理、未來戰略走向也成為市場焦點。
目前,娃哈哈集團正麵臨多重挑戰,核心問題之一就是改革股權結構。
娃哈哈的股權結構有多複雜?作為從校辦企業改製而來的老牌企業,娃哈哈的股權分布獨特,杭州國資局持有46%股份,而剩餘54%則由員工、持股平台及創始人宗慶後共同掌控。盡管宗慶後非第一大股東,但其作為單一自然人與大股東的雙重身份,長期擔任董事長。然而,這種股權結構為宗馥莉的接班之路埋下了隱患。
宗馥莉需獲得持股平台及公司元老的支持才能掌握實權,但其在業績上的不足及激進的管理策略改革引發了內部不滿,這也是此前的接班進程受阻的原因之一。
《中國工業報》表示,目前來看,娃哈哈的接班人之爭看似已經塵埃落定,但娃哈哈集團內部股權紛爭依舊“硝煙”彌漫。日前,娃哈哈集團遭員工集體訴訟,因要求改簽勞動合同、低價回收員工持股會股權及蕭山順發股權變更至宗馥莉名下(零元轉讓),引發員工權益受損。員工維權會已正式提起訴訟,質疑股權變動合法性及程序。
供應鏈與終端渠道對飲料企業至關重要,而根據《財新》的報道,娃哈哈的供應鏈公司雖名含“娃哈哈”,娃哈哈卻無股權關係,管理複雜,交叉投資、關聯交易多,由不同宗家人負責,也阻礙娃哈哈向股權清晰、治理現代化的企業轉型。
瓶裝水市場競爭加劇,娃哈哈的渠道挑戰也凸顯。今年4月,農夫山泉入局純淨水領域並引發價格戰,娃哈哈純淨水市場受擠壓,利潤增長承壓。根據36氪的報道,在北上廣,浙江等等商超之內,原本一瓶兩塊錢的農夫山泉綠瓶純淨水的售價現在已經下探到了每瓶七毛四。為了應戰,怡寶和娃哈哈純淨水的單瓶價格也都降到了一塊錢。
而娃哈哈的傳統聯銷體渠道模式導致零售終端掌控力弱,難以及時應對市場變化。比如宗慶後去世後,娃哈哈純淨水銷量大漲卻缺貨現象頻發。
同時,怡寶母公司華潤飲料也在今年申請港股IPO。如果華潤飲料上市成功,那麽就意味著華潤飲料將成為繼農夫山泉之後,第二個登陸港股市場的國內包裝飲用水企業。這也意味著,華潤飲料在未來發展中將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對爆品打造和渠道拓展,都能起到極大助力。
而恰好產品老化與新品推廣不力則是娃哈哈麵臨的另一大難題。盡管產品線廣泛,但消費者對娃哈哈的印象仍停留在純淨水、八寶粥等經典產品上,然而近年來,這些產品市場份額逐漸下滑。娃哈哈雖努力推出新品,但大多未能成功突圍,品牌老化問題亟待解決。
宗馥莉主導的年輕化品牌戰略,如更換代言人、跨界聯名等,雖意在重塑品牌形象,卻未能顯著提升產品銷量。高端定製果蔬汁、純茶等產品係列亦未能贏得市場青睞,創新嚐試屢屢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