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努力掙錢還債就好。”
這幾年,足力健創始人張京康一直在賺錢還債——公司每年收入的70%~80%都拿去還了債,僅去年一年,就還了1.8億元。但截至目前,公司還有約7億元的債務。
這已是他努力還債的結果。剛開始負債時,有供應商來公司鬧事,還有“鬧著上吊的”,也有人想趁機買了足力健,用張京康的話說,“想蛇吞象的”。但即便在最難的時刻,他都沒想過要賣掉足力健。
據了解,債務主要是欠供應商的。7月中旬,在北京國貿附近的辦公室裏,張京康接受了《中國企業家》專訪。談及背負的眾多債務,他表示沒覺得壓力太大,“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努力掙錢還債就好。”他也坦承,負債之後才認清哪些是朋友、哪些是兄弟。
攝影:胡楠楠
他告訴記者,有一家合作十年的供應商,最多時公司欠了他們一個多億,“夫妻倆真是把這輩子賺的錢都投給我了。”當時他們沒催債,而且現在還在合作。在他看來,這絕對算是雪中送炭的了。
事實上,這不是他第一次負債。39歲剛創業時,他就曾虧了幾千萬元。那時他也感覺沒什麽壓力,就想著怎麽能把債還上。隨後通過賣高血壓治療儀,一年多就把負債還清了。
他身上有著創業者那種“皮實感”。如今他很少在公司待著,大部分時間都到處出差跑市場;今年上半年,他還開設了自己的短視頻賬號,開始做自己的IP。采訪當天,記者觀察到,有一個小團隊專門負責跟拍他的日常。
麵對這麽多債務,他坦承更大的底氣是來自足力健。“我負債這麽多,為什麽還沒有‘死’掉?”在張京康看來:一是足力健產品能真正解決用戶需求,銷量仍在;二是在老人鞋賽道,足力健已經做到了“品牌等於品類”。
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程偉雄也向《中國企業家》表示,老人鞋作為足力健的首創品類,品牌龍頭優勢當之無愧。但當下消費萎縮低迷,同類老人鞋價格博弈也進一步壓縮了毛利空間,再加上前期負債,足力健在經營上麵臨的挑戰不小。
而銀發經濟的市場,則給了張京康“翻盤”的底氣。據遠東資信研報,我國老年用品產業市場規模在2025年將超5萬億元,潛在市場空間很大。
采訪當天,張京康從頭到腳穿的都是自家的產品,包括襪子。他告訴記者,足力健常年“跟蹤”約1000位老年人,通過深度研究他們的行為,去了解什麽是老人的剛需、什麽不是剛需。這項工作已經進行了兩年左右,也是未來最“燒錢”的地方。
這項研究不單是為了隻做一雙老人鞋,未來還可能會圍繞老年人的剛需去開發其他產品。畢竟他清楚,鞋是一個低頻生意,“一個老年人一年能買一兩雙鞋已經算好的了”。
早在創立足力健之前,張京康就一直在做老年人的生意,他賣過保健品和老人用醫療器械。但他發現這些東西都有忽悠的成分,不能當事業做。於是在2015年,他創立了足力健,進入老人鞋這個賽道。彼時,市場上幾乎還沒有哪個品牌,把老人鞋作為一個主打單獨品類在推。
成立初期,足力健發展很猛。憑借在央視大量投放廣告,以及在各地發展經銷商的模式,足力健快速擴張。張京康稱,創立第三年,足力健營收就從前一年的6000萬元飆升到18億元。隨後,足力健加大廣告投放、自建工廠和開直營門店。2019年,足力健的營收達到了40億元,全國門店約5000家。
但2020年,情況一下子就變了,疫情“黑天鵝”爆發,線下門店生意受到很大影響,當年足力健營收就從40億元驟降至18億元。但由於“盤子”比較大,當時所有門店和總部的員工工資每個月就得花1億元,張京康稱,2020年以後,足力健連續三年虧損。
如今,足力健仍在正常經營。雖然營收比不上以前,但他說,“這兩年營收每年還有十五六億左右”,但這銷售額已經挺好了,計劃兩年內把債還清,“現在一年還有幾億的利潤,就這麽按部就班還就行。”
危機後的教訓:堅決不再做渠道
創業這些年,張京康一直是狂奔的狀態——“永遠是餓的狀態,完全為了目標全力以赴”,甚至說有些不計成本。據了解,他把公司賺到的錢,都用來投資擴張了,賬上從不留錢。
攝影:肖予為
2017年底,足力健創立的第三年,業務處於高速增長期。張京康形容,那幾年增長非常快,一年時間就招了1800個經銷商,線下有了數千家的門店。
彼時,老人鞋還是一個新品類。為打響品牌,讓足力健和老人鞋畫上等號——他決定“一切都圍繞這個戰略”來擴大投資,不論是品牌、渠道,還是生產方麵。
於是2017年底,他做了三個決策:第二年計劃在央視投8億元的廣告(用第二年賺來的錢投);同時足力健要陸續開直營店,這也要花很多錢;再就是拿出10億元在河南睢縣自建工廠。張京康稱,這些加起來要花二三十億元。但問題是,當時足力健賬上1分錢沒有——“賬上是0”。因為一下要花這麽多錢,導致他壓力過大,曾“一夜白頭”。
但他在創業中的管理風格是,“基本每天收的錢當天就會花出去”,張京康說,從創業以來就是如此。在他看來,作為一家創業公司,想發展的話就得這樣做,“增長是企業的核心”。
自建工廠在當時也變得十分緊迫。在那之前,足力健的鞋主要由代工廠生產,但訂單常常不能及時交付,“代工效率太低了”,他告訴記者,有時下單後兩三個月才能供貨。足力健還曾因為代工廠的發貨流程太慢,導致錯過最佳發售時間,最後積壓了大量庫存。這也讓他下定決心要自建工廠,將供應端攥在自己手裏。
另一邊,足力健直營店也快速開起來了。按張京康的設想,直營店應開在商圈和購物中心,有利於打響足力健品牌的知名度。雖然直營店的投資大,但回報也大。他告訴《中國企業家》,當時在北京大柵欄開的一家直營店,一年能賣出4000多萬元,而租金才100多萬元,投資回報遠高於直接將貨賣給經銷商。
現在回頭看,這些投入確實讓足力健的營收創了新高,但經營風險也隨之增大。
2020年時,足力健的“盤子”已經非常大了——一邊是自建的工廠,張京康稱當時已投進去了9億多元;一邊是2000多家直營門店的租金和人工成本;與此同時,足力健還花了大筆的錢打廣告,相當於品牌、供應鏈、渠道這三個核心業務,他都自己做了。
而當時為開直營店,足力健還提前準備了大量的庫存,當時的庫存量有4億元~5億元。
看不清未來走向時,為了止虧,張京康很快就把2000多家直營店做了優化,有些小店就轉給經銷商了,也有些門店的租金就直接打了水漂。張說,那三年公司的人員工資、租金等成本疊加起來,導致公司虧損嚴重。
因為企業還要繼續經營,他被迫不斷想辦法改變,這也促使他決定改變足力健的商業模式——既然品牌和供應鏈確定要自己來做,那渠道就不能再做了,“堅決不再做渠道”。現在回頭看,這也是經曆危機,再反思後獲得一個利好——讓公司卸掉了做直營門店的重資產包袱。
如今除了線上電商部分,在線下,足力健隻做供應鏈和品牌,也就是隻做to B的生意——將產品賣給經銷商或單店加盟商。截至目前,足力健的3000多家門店全部是經銷商或加盟商開的店。這種模式下,由於是以銷定產——經銷商先下單,足力健再生產,張京康稱基本上可以做到零庫存。
他也學會了“存錢”。他稱,未來要把20%的利潤留在賬上,用來日後的投資或應急,“在賬上留點錢,這樣心裏也更有底。”
一旦品牌需要解釋,就離“死”不遠了
實際上,張並非做鞋出身。做足力健的前幾年,他也不懂鞋業的周轉率、庫存等供應鏈管理內容,對行業的底層邏輯也不了解。而且當時足力健從研發到營銷,用的都不是鞋業的資深從業人士,“都是外行”,他說。
但他知道用戶需求,用戶想要的是什麽,用戶認知是怎樣的。
創立足力健之前,他就已經做了大量的用戶調研。2014年,公司就成立了用戶洞察中心,去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彼時,他發現了老人腳部的16個問題,最後把這16個問題排序後發現,最重要的3個問題是腳變形、腳累、怕摔跤,於是他就圍繞這三個點去做鞋。他告訴記者,憑借對老年人用戶需求的了解,這些年在產品上他基本沒犯過什麽錯誤,“每一季的產品都賣得很好”。
攝影:胡楠楠
比如,足力健的鞋很少用什麽特別的高科技。他拿一款冬天的石墨烯保暖鞋舉例,很多同行會用很薄的材料,但足力健用的就是石墨烯。“因為經過調研後我們發現,老年人都知道石墨烯是保暖的,這符合他們的認知。”張說。
“用戶需求”這幾個字,他常常掛在嘴邊。在公司的經營上,一切也都是圍繞著用戶需求來做。在足力健位於河南睢縣的生產基地,張京康沒有自己的辦公室,“大家都在車間裏辦公,晃來晃去的”。對於一個決策、一件事要不要做,張京康關心的是能不能給用戶創造價值,不能創造價值的事就不做。
現在,在把鞋做“舒服”這件事上,張京康認為公司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術。“舒服”也被作為足力健鞋的新賣點,被印刷到了足力健的鞋盒上。因為舒服這點,足力健最近還破了圈。
這兩年,足力健意外地在社交平台上走紅,很多年輕女孩開始穿起足力健,她們會稍加裝飾,將鞋改造成自己喜歡的樣子,足力健也因被年輕人爆改而成為話題。足力健內部人士解釋稱,足力健在年輕人中走紅完全是個意外,最初是喜歡漢服的女孩帶起來的,“因為專業的漢服鞋很貴,長時間走路又不太舒服,所以她們開始選擇足力健,好穿,還可以改造”。
張京康的女兒張亞麗也在公司工作,負責品牌部門。走紅後,張亞麗於今年也做了一個麵向年輕人的懶人鞋品牌。據了解,她從大學一畢業,便進入足力健,從基層崗位做起,在很多部門輪過崗。當問及女兒所做的新產品線成績時,張也毫不留情地評價道,“如果這個品牌賣得不好,也會給它‘斃掉’”。他始終覺得,足力健的核心用戶還是老年人。
在老人鞋領域,足力健也並非沒有對手。在程偉雄看來,以斯凱奇為代表的運動鞋品牌也有“老人鞋”,這對足力健老人鞋市場衝擊很大。與此同時,記者觀察到,在電商平台上搜索老人鞋,回力品牌的老人鞋也在前列,且價位更低。
不過張京康稱自己不太關注同行。他直言,“不叫老人鞋的,我統統不關注”,在他看來,這樣的品牌和足力健不是一個體係的,而“一旦品牌需要解釋,就離‘死’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