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孚電池,被資本「耽誤」的國民品牌

文 / 三生

在這個新能源變革的大時代,有一樣東西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之一,那就是電池。從手電筒、遊戲機到手機、電腦乃至智能汽車,電池的用處幾乎無處不在。

在商業世界中,電池相關產業自然也成為各路資本追捧的目標。從寧德時代、比亞迪,到欣旺達、億緯鋰能,電池行業湧現出不少百億乃至千億級巨頭公司,造富效應同樣令人側目。

但是,在這一片繁華盛世背後,有一家公司卻顯得有些落寞。相比前麵的幾家公司,這家公司絕對是老字輩,知名度也堪稱國民級別,但即便如此,其市值水平和發展規模卻被後輩們遠遠甩在身後,令人惋惜。

這家公司就是南孚電池,連續28年位居中國堿性電池銷冠。

“南孚電池,一節更比六節強”、“遙控車用過,遙控器還能接著用”,相信沒有多少人沒聽說過南孚電池的名字。但是,在電池如此重要的今天,南孚電池背後上市公司安孚科技不到50億的市值水平,似乎與其品牌知名度並不相配。

也許有人說,這是因為南孚電池主做堿性電池,錯過了動力電池的風口。那麽,為何早早成名的南孚,錯過了成為千億巨頭的機會呢?

1、被外資耽誤了的“國民品牌”

回答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到南孚電池坎坷的上市之路。

上市之前,是南孚電池快速崛起的幸福時光。

南孚電池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4年,當時還是一家隻有7名工人,窩在閩北小城南平市小山溝裏的電池廠。1986年,時任廠領導陳來茂出國考察,了解到美國市場已經在用堿錳電池,毅然引進了當時先進的LR6生產線。

1988年,南平電池廠聯合等多方資本力量,南孚電池由此誕生。此後,1993年其打造出了中國第一條無汞堿性電池生產線,成功打破國際壟斷。當時曾不可一世的鬆下,金霸王、勁量等國外品牌,都成了南孚的手下敗將。

但是,作為合資公司的南孚電池成立之初,股權較為分散,為後來埋下了禍根。

1999年,摩根士丹利等出資設立中國電池有限公司,並在此後成為南孚電池的控股公司。但是,摩根士丹利並未將南孚電池成功推進港股,第一次上市以失敗告終。

隨後,2003年時,摩根士丹利將其持有的72%中國電池的股權,以1億美元賣給了美國吉列公司。此時,吉列公司旗下還有一個電池品牌,就是金霸王。外資控股之下,南孚電池成為金霸王的“墊腳石”。

後來,吉列公司又被洗護巨頭寶潔收購,但寶潔仍是外資。在此期間,在此期間,南孚電池原功勳領導陳來茂黯然辭職,公司發展仍受到限製。

2015年,鼎暉資本以5.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南孚78.77%的股權,南孚電池才終於回到了中方資本手中。

其實,南孚電池的“遭遇”是很多曾經的知名國產品牌衰落的縮影。《節點財經》觀察發現,競爭對手為了爭奪市場,很可能采用收購的手段先將品牌拿下,然後一步步“雪藏”,為自家品牌掃清道路。所以,國內品牌一旦被外資控股,發展順利的不多。

頻繁換東家的經曆,讓南孚電池錯過了很多機會。要知道,寧德時代2011年才成立,而當時的南孚電池早已是一方霸主。試想如果當時南孚電池及時跟進最新的技術發展方向,現在也可以在動力電池市場分得一杯羹。

2、新東家能帶來什麽?

當然,即便錯過了動力電池的風口,南孚電池憑借堿性電池領域的老大地位,活的也還算滋潤。這一點從其母公司安孚科技的財報中也能看得出來。

據安孚科技2024年半年財報顯示,其上半年總營收為23.13億元,同比增長4.92%;歸母淨利潤9314.69萬元,同比增長42.74%。從營收和淨利潤增速來看,已經出現增長放緩的跡象。

安孚科技原名安德利,2016年8月上市,主營業務為自營百貨零售,涵蓋購物中心、超市、家電專業店等。上市頭幾年,其業績還能夠保持盈利狀態。但是,2020年以後,其經營業績出現顯著下滑,連續兩年虧損,不得不尋找“救命稻草”。

彼時,頂著“國民品牌”,卻受困於新三板的南孚電池成為目標。

2021年9月,安孚科技籌劃收購亞錦科技36%的股權,同時大股東“接盤”上市公司當時持有的全部資產和業務,包括商業零售業務及其他相關負債;2022年1月,過戶登記完成,安孚科技實現對亞錦科技36%股權的購買,控製了其核心資產南孚電池。

上述兩次交易完成後,安孚科技成功擺脫虧損的百貨業務,轉型為堿性電池企業。今年3月,安孚科技第三次出手,交易完成後,安孚科技在南孚電池的穿透權益占比將達到46%。

對於安孚科技的一番操作,《節點財經》認為,以並購實現轉型無可厚非,但一個做百貨的大股東能夠為南孚電池帶來什麽,投資者的期望值也不要太高,畢竟隔行如隔山。南孚電池厲害的地方在於,曆經多次易主仍穩坐堿性電池的頭把交椅,但悲哀也在於,錯過了動力電池的大機遇,而堿性電池的天花板其實並不高。

3、天花板很近,商譽有風險?

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堿性電池市場規模才剛超過60億元。安孚科技不到50億的市值和寧德時代的近8000億的市場差距背後,有著正常的商業邏輯。

過去十幾年間,以鋰電池、鉛酸蓄電池為代表的動力電池已經成為電池行業的風口。而從整個行業來看,堿性電池確實已過了產業爆發期。

從產量來看,據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的數據,全國平均每月堿性電池產量4000萬隻左右,零售價在2.5元左右,未來再次大幅增長的可能性已經不大。而同期鋰電池的出貨量大概在每月3.5億隻左右。

堿性電池的市場空間之所以陷入目前的狀況,和消費場景的消失不無關係。比如很多要用到堿性電池的小家電如收音機、手電筒等正在消失。當然,其它一些新的應用場景也在出現,目前堿性電池的應用場景包括醫療儀器、電動玩具、遙控器、計算機、照相機等家用電器具。

未來,是不是有新的應用場景的出現,將決定南孚電池的發展空間。而在《節點財經》看來,堿性電池已經發展了數十年,產業爆發期早已經成為過去式,未來爆發式增長的機遇已經不多。當然,由於其屬於持續消耗品,市場需求非常穩定,所以南孚電池的經營情況和現金流也很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多次收購,安孚科技目前的商譽比較高,截至2023年末,其商譽總額達到29.06億元。對此,安孚科技也坦誠表示,如果未來南孚電池的經營狀況未達預期,可能發生商譽減值。當然,在《節點財經》看來,隻要南孚電池不再被資本折騰,發生商譽減值的概率並不高。

綜合來看,南孚電池的處境很像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堿性電池的黃金發展期已過,而其又錯過了動力電池的風口,缺乏大幅增長的想象空間。但另一麵,穩定的市場需求和“國民品牌”的市場地位,給了南孚電池穩定的經營情況和現金流,安孚科技抱緊這個“下蛋母雞”,短期之內應該不會再擔心虧損的問題。

資本不再“作妖”,讓南孚電池平穩發展就好。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