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韓璐 編輯丨譚璐
泰國首富的製藥生意,迎來收獲期。
8月13日,謝氏家族掌控的中國生物製藥宣布,1-6月收入158.7億元,淨利約30億元,大漲1.4倍。
這家中國製藥巨頭,總資產達650億人民幣,如今由90後謝氏姐弟掌舵。
董事長謝其潤是姐姐,CEO謝承潤是弟弟,祖籍潮汕,皆是泰國首富謝氏家族第4代,其父親謝炳是正大集團資深副董事長。
連收碩果
業績增長,謝氏姐弟歸因於“仿製藥重回增長,創新產品進入收獲期。”
上半年,化藥仿製藥收入達到97.4億元,創新產品(創新藥及生物類似藥),收入達到61.3億元,同比增長14.8%,占總收入的比重提升至38.6%。
其中,謝氏姐弟布局的四大領域——腫瘤、外科/陣痛、肝病和呼吸,分別實現收入53.6億元、25.8億元,20.3億元、17.8億元。
1-6月,公司共有4款創新藥獲批,是上半年國內獲批創新藥最多的企業,且都是高價值產品。
比如,5月,其PD-L1貝莫蘇拜單抗注射液獲批,首個適應症是四藥聯合方案治療小細胞肺癌,在市場上競爭者寥寥。
6月獲批的枸櫞酸依奉阿克膠囊,則為ALK陽性肺癌患者再添一款新藥。同月,新藥“利拉魯肽”獲批上市,正式進軍GLP-1市場。
截至6月末,公司在研創新產品達76個,還有65個在研仿製藥產品。
其中,抗腫瘤藥物是謝氏姐弟的重點布局領域,涵蓋了單抗、雙抗、融合蛋白和ADC。
“預計腫瘤領域未來三年(2024-2026年) 將有4個創新藥和8個生物類似藥或仿製藥獲批上市。”
謝其潤預計,公司創新產品數量將不斷攀升,到2026年預計超過25個。公司對未來收入的增長及結構持樂觀態度。
“未來幾年,預計將有多個年銷售峰值超過20億的重磅產品……到2026年預計將有近半收入來自於創新產品。”
成績有目共睹,謝氏姐弟受到行業肯定。
今年4月,在國際知名谘詢機構Citeline的評選中,中生製藥在研發管線規模上成為中國第二大藥企,躋身全球第15位。
重注研發
公司成立之初,業務以仿製藥為主。
中生製藥旗下擁有多家子公司,比較核心的是正大天晴和泰德製藥,正大天晴曾憑借對乙肝“神藥”恩替卡韋(潤眾)的首仿,打開中國市場。
潤眾上市後,銷售額迅速增長,很快就成為公司的盈利支柱。2015到2018年間,潤眾年均銷售額超過30億元。
2015年以後,一係列重大醫改政策密集發布,恰逢謝其潤接任董事長,拉開了公司“仿創結合,以創為主”的轉型。
“中生製藥在首仿和生物類似藥層麵都有布局,創新藥方麵,則同時增加BD和自研的項目。”
一位行業人士向記者表示,“這種有梯度的設置,讓上市公司在保持財務穩健的同時,給創新轉型留下時間窗口。”
轉型以來,謝氏姐弟在研發投入上逐年增加。
2016年,中生製藥成為國內首家研發投入突破10億元的製藥公司。
去年,公司的研發總開支為47億元,占總收入比達到18%,超過七成用於創新藥及生物藥的研發。
公司的創新產品數量,則由2015年的兩個攀升至今年上半年的15個,創新收入占比從一成提升至近四成。
仿製藥業務,謝氏姐弟也不會放棄。
“計劃每年滾動上市十款以上仿製藥,通過持續布局首仿、難仿產品,以多樣化的產品組合分散市場風險,提升患者可及性。”公司方麵表示。
中生製藥專門提及,5年內上市的新產品,收入達到60.3億元,同比增長近四成,占收入比重接近四成,產品接力到位。
“新產品是驅動公司收入增長的重要動力。”管理層不諱言。
走向國際
姐姐謝其潤接任董事會主席時,隻有23歲。而弟弟謝承潤成為公司CEO時,也不過27歲。新老交替,市場有過擔憂,年輕一代能否勝任。
曾經的“首仿王者”,難逃集采衝擊。
過去四年,中生製藥的股價持續下跌,由2020年高點的10.93港元,跌至如今的2.95港元。
550億港元市值,相比超2000億港元的高點,跌去近七成。
“中生製藥有不少優勢品種,集采後商業價值大受打擊,尤其是在肝病領域。好在有創新管線跟上,逐步在汰換了,不會青黃不接。”上述人士表示。
2018年,肝病領域營收64.17億元,2023年隻有38.24億元,占比降到不到兩成。
相比之下,腫瘤板塊營收則增長至去年的88.01億元,占比超過三成。
2022年,謝氏姐弟製定了“組織整合、全麵創新、國際化、數字化”四大戰略,開始剝離非核心業務,加碼重點領域。
去年10月,中生製藥以2.9億元出售了旗下正大通用藥業,剝離普藥業務。11月,以2.1億元出售了商業流通業務公司。
今年2月,又作價18.2億元出售正大青島,後者主打骨質疏鬆症藥物及海洋藥物;4月,中生製藥又與勃林格殷格翰簽署協議,共同在中國內地研發和商業化腫瘤藥物管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