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全球經濟格局中,供應鏈的地理分布和穩定性成為了企業關注的焦點。最近,有報道稱惠普公司計劃將其大部分個人電腦(PC)生產從中國轉移到泰國,並在新加坡設立備用設計中心,以應對地緣政治風險。這一消息引發了廣泛關注和討論,業內人士對於惠普“去中國化”的前景表示擔憂。
當前惠普大部分 PC 終端都在中國生產。知情人士透露,惠普內部設定了目標,要在三年內將70%的筆記本電腦產能轉移出中國。當下泰國已經至少有五家惠普供應商正在建設新的製造工廠或倉儲中心,並且惠普自今年以來多次要求其中兩家擴張產能。
然而,這一舉措並非沒有爭議。分析人士指出,盡管惠普的供應鏈轉移計劃規模龐大,但其實際效果仍需時間驗證。此外,轉移過程中可能會遇到融資、物流、工人素質、配套基礎設施等方麵的巨大挑戰,不可能一蹴而就。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惠普計劃將部分生產遷出中國,但富士康卻在印度、越南重建供應鏈遇阻之後選擇重返河南鄭州,投資10億元人民幣建設新事業總部大樓。這一舉動在業內被視為對供應鏈“去中國化”的有力回擊。富士康的回歸不僅展示了中國製造業的強大吸引力,也表明了中國高端製造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不可替代性。
惠普的供應鏈轉移計劃雖然反映了全球製造業格局的變化,但也暴露了當前國際形勢下企業麵臨的不確定性。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基地,擁有近乎完整的工業體係和龐大的供應鏈能力,在較長時間裏仍將保持其在全球經濟中的製造大國地位。類似惠普這樣的國際品牌想要在供應鏈層麵徹底“去中國化”並非一朝一夕能夠實現,一旦出現類似富士康在越南印度遇到的問題,想要再度回到中國,恐怕又將是一個巨大的工程,來回折騰搬石砸腳,損害的還是惠普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