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經濟數據公布後,一組省域對比引起關注——國內經濟總量第一大省廣東相對第二名江蘇的優勢進一步縮小,有人據此推斷,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即將易主。
廣東自1989年GDP總量超越江蘇後,至今已連續35年位居全國經濟總量第一大省。其間,兩省GDP差距最小為1989年的59.5億元,差距最大為2019年的9330.1億元。2023年,兩省的GDP相差7451億元,江蘇的經濟總量約為廣東的94.5%。
今年上半年,廣東GDP為65242.5億元,江蘇為63326.3億元,後者約為前者的97.06%。兩者相差1916.2億元,是近5年來兩省上半年經濟數據差額的最小值。去年上半年,江蘇GDP比廣東少2444.5億元,前年上半年少2609.3億元——這也是過去5年裏上半年差額的最大值。
從最近三個上半年的數據對比來看,粵蘇兩省的GDP差距的確在縮小,其中今年的差距更是縮小到了2000億元以內。這是否意味著江蘇將很快超越廣東,重奪中國經濟第一大省的寶座?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和研究發現,僅從經濟總量的角度看,江蘇確有進一步逼近廣東的可能,但要想在數年內實現反超,幾率較小;而從總量背後多項關鍵指標的角度看,目前江蘇與廣東的差距明顯,單位GDP的“含金量”差距比GDP總量的差距顯著得多。從這個角度而言,廣東的中國經濟第一省地位暫難撼動。
粵蘇兩省2023年部分經濟指標對比
數據來源:地方統計公報、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稅務總局
近10年經濟增速江蘇7次勝出
如前所述,過去35年廣東的經濟總量都高於江蘇,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兩者之間的差距呈波動之勢。大致來看,從1989年到2008年的前20年間,差距逐年擴大;2009~2013年的差距逐年縮小;2014~2019年的差距再次逐年擴大;最近5年的差距則高低起伏。總體來看,並不能得出兩者之間的差距在縮小的結論。
但兩省的GDP實際增速,支持江蘇趕超廣東的可能。記者統計發現,過去10年間,江蘇有7年的GDP實際增速(全文皆為同比)超過廣東;過去5年,江蘇有4年超過廣東。自2020年之後,廣東的GDP實際增速就一直落後於江蘇,相差0.6~1.4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如果兩省經濟增長保持目前態勢,假以時日,江蘇GDP總量終將超過廣東。
今年以來,江蘇的經濟增速明顯強於廣東,使得反超呼聲驟然提高。從季度數據看,一季度廣東GDP為31510.66億元,同比實際增長4.4%;江蘇為31020.4億元,增長6.2%。江蘇的GDP總量已相當於廣東的98.4%,且增速明顯更高。兩省的GDP差距縮減至490.26億元,是近5年來一季度差距的最低值。
從上半年數據看,江蘇GDP實際增速(5.8%)比廣東(3.8%)足足快了2個百分點,從而一舉將兩省經濟總量的差距縮減至2000億元以內。差距縮小的直接原因在於廣東的多項重要經濟指標增速放緩,而江蘇則保持較快增長。
具體而言,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廣東為6.0%,江蘇則為8.6%;服務業增加值增速,廣東為2.7%,江蘇則為4.8%;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廣東同比下降1.5%,江蘇同比增長3.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廣東為2.35萬億元、同比增長1.2%,而江蘇為2.42萬億元,同比增長4.9%。
從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來看,上半年,廣東的投資、消費和出口增速分別為-1.5%、1.2%、12.1%,除了出口增速高於全國(6.9%),投資和消費增速均大幅低於全國(分別為3.9%和3.7%);而江蘇的投資、消費和出口分別增長3.7%、4.9%和8%,整體增勢明顯強於廣東。
省內發展均衡度蘇強粵弱
如果把粵蘇兩省分解為地級以上城市進行“賽馬”,則可以發現,廣東既有實力超強的“上等馬”和實力一般的“中等馬”,也有著不少的“下等馬”;江蘇的“上等馬”競爭力看起來略遜於廣東,中等馬軍團則大大強於廣東,同時,跟廣東比起來,它可以說沒有“下等馬”。這或許是近幾年江蘇的整體經濟增速強於廣東的重要原因,畢竟,就像考大學,各科齊頭並進比“偏科”更容易拿到高分。
上麵的比喻用數據來體現便是:從省內主要城市的經濟增速來看,廣東呈現較為顯著的分化態勢,江蘇則更加均衡。上半年,廣東省內GDP前十名的城市中,既有深圳、東莞、珠海這樣表現出色的“優等生”,也不乏廣州、佛山、江門、茂名、湛江這樣表現欠佳的“後進生”。
數據顯示,上半年深圳、東莞、珠海的GDP實際增速分別達5.9%、5.3%、5.5%,均大幅高於廣東省平均水平(3.9%),也高於全國(5.0%);廣州、佛山、江門、茂名、湛江的GDP實際增速則分別隻有2.5%、1.7%、3.4%、1.5%、0.8%。其中,作為廣東省內核心城市和工業大市的廣州、佛山兩市,其經濟不振對廣東影響尤其顯著;湛江市上半年GDP比上年同期減少19.43億元,是全國少有的名義GDP負增長的城市。
相比之下,江蘇省內的13個地市則發展更為均衡,其中,前十名城市除了第二名南京的GDP實際增速(4.4%)低於全國,其他9市均高出全國至少0.6個百分點。“最強地級市”蘇州的實際增速達6.2%,高居一季度全國十強城市首位。
並且,廣東省內城市間的經濟體量差距也比江蘇大許多。廣東省的21個地市當中,2023年萬億GDP城市有深圳、廣州、佛山、東莞共4個,其中深圳、廣州為3萬億城市,第五名惠州的GDP就掉到了5600多億元,此外有7個城市的GDP在2000億元以下,最後一名雲浮隻有1207.42億元,不到第一名深圳的3.5%。今年上半年,深圳、廣州的GDP分別達1.73萬億、1.43萬億元,陽江等7市的GDP則均在800億元以下。有一句話叫“全國最富的地方在廣東,最窮的地方也在廣東”,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2023年同期,江蘇省沒有3萬億GDP城市,但13個地市中有蘇州、南京、無錫、南通、常州共5個萬億GDP城市,比廣東多1個。其中GDP最高的蘇州為2.47萬億元,第六名徐州有8900.4億元,最後一名連雲港也有4363.6億元,約為蘇州的17.7%。今年上半年,蘇州的GDP突破1.2萬億,省內體量最小的連雲港也有2048.7億,這個成績可以排到廣東省的第七位,低於珠海,高於中山。
關鍵指標比較廣東優勢顯著
盡管廣東省內發展均衡度不及江蘇,經濟總量優勢也麵臨後者的嚴峻挑戰,但作為省域整體,從經濟、金融、稅收、科技、交通運輸、人口等多方麵關鍵指標來看,目前廣東的綜合實力仍更勝一籌。或者說,即便經濟總量相若,廣東的單位GDP“含金量”也高於江蘇。
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體。從工業競爭力來看,第一財經記者查詢地方統計公報發現(以下數據除注明來源外,均來自地方統計公報),2023年廣東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總額10575.18億元,江蘇為9344.4億元,兩者相差1230.78億元。兩省的工業龍頭城市對比,深圳是國內城市工業增加值、總產值雙料冠軍,今年上半年工業增加值增長12.0%;蘇州是國內工業規模第四城,上半年工業增加值增速為9.5%。前者無論體量還是增速均強於後者。
上司公司數量跟一個地方的經濟活力高度正相關。截至去年末,廣東擁有境內上市公司872家,總市值12.43萬億元,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10367.47億元;江蘇擁有境內上市公司690家,總市值6.42萬億元,融資額7744.3億元。兩者差距明顯。
資金總量集中體現一個地方的綜合實力和發展潛力。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數據,2023年廣東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為35.09萬億元,江蘇為24.59萬億元。
稅收收入代表著地方經濟的財政“造血能力”。據國家稅務總局及廣東、江蘇兩省稅務局統計數據,去年廣東稅務部門組織的國內稅收收入為21638億元,約為江蘇(15587億元)的1.39倍。據此測算,廣東每100元GDP產生的稅收收入為16元,高於江蘇的12元。另外,去年廣東、江蘇兩省產生個人所得稅收入分別為2365億、1263億元。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誌恒曾做過一項研究,通過計算中央本級分地區的財政收入金額減去中央返還地方金額,得出各省份對全國財力淨貢獻金額。結果顯示,2019年廣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位居財力淨貢獻省份前五位,其中廣東貢獻8307億元,江蘇貢獻4091億元,廣東是江蘇的2倍以上。目前這一格局變化不大。
另據財政部數據,去年廣東上繳全國統籌調劑養老金1158.14億元,占到全國統籌調劑資金收入的近一半;江蘇上繳177.11億元,約占全國的7.3%左右。
從創新能力來看,去年末廣東共有7.5萬家高新技術企業,高於江蘇的5.1萬家;廣東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為3.39%,高於江蘇的3.2%;全年廣東新增發明專利授權量14.31萬件,高於江蘇的10.8萬件;廣東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2.37萬件,居全國首位,遠高於江蘇的6500餘件。
從人口紅利來看,去年廣東新出生人口為103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2.76‰;江蘇新出生人口40.9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7‰。
此外,交通運輸方麵,去年全年廣東貨物運輸總量382785萬噸,旅客運輸總量82680萬人,分別高於江蘇的324766.3萬噸、71567.9萬人。全年廣東港口集裝箱吞吐量7209.26萬標準箱,是江蘇(2544.9萬標箱)的2.83倍。去年末廣東民用汽車保有量3069.11萬輛,高於江蘇的2456.3萬輛。
對外經濟方麵,去年全年廣東的貨物進出口總額8.3萬億元,比江蘇(5.25萬億元)大約多出一個山東省的進出口總額。全年廣東新設外商直接投資企業21685個,是江蘇(3481個)的6倍多。
消費方麵,去年廣東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494.86億元,比江蘇(45547.5億元)多1947.36億元。
以上數據充分說明,目前廣東省的經濟規模和對全國經濟的重要性顯著超過江蘇,是當之無愧的全國經濟第一大省。
粵蘇“爭霸”背後是兩種發展模式差異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相關專家對記者分析,粵蘇GDP差距縮小的背後是兩省發展模式的差異。廣東是顯著的極點帶動發展模式,即以廣州、深圳兩個核心極點城市加上佛山、東莞兩個GDP萬億城市帶動周邊市縣發展。而江蘇是典型的均衡梯度發展模式,13個地市之間經濟總量呈現明顯的梯次排列特征。
兩種發展模式難分優劣。廣東有兩個3萬億城市,但萬億城市以下存在明顯斷檔,首尾城市體量懸殊;江蘇各地市發展較為均衡,但也存在省會南京和GDP冠軍蘇州的輻射能力不足,導致省內城市之間經濟黏性較弱、缺乏龍頭效應的問題。
上述專家認為,展望未來,一定時間內,廣東仍將保持全國經濟第一大省的地位,同時,江蘇的追趕步伐也會進一步加快。接下來,雙方應互相借鑒長處,補長短板,推動各自經濟發展邁上新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