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上漲,老百姓會不會增加消費?

我在解釋日本走出慢性通縮的視頻裏,提到房地產上漲有很強的財富效應,但是股市並沒有財富效應,很多人都感覺非常意外。

確實,股市上漲帶來財富效應幾乎是每一個經濟學家時常掛在嘴邊的話,甚至也是一些教科書的標準表達。但經濟學研究講究的是證據,而不是感覺。

這方麵最權威的研究來自於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席勒最為人熟知的是從心理學和行為學的角度來提前預測2000年股市泡沫破滅和2007年房地產泡沫破滅。

要研究股票和房地產價格變化的財富效應,需要有股票和房地產價格指數,股票指數容易構造,同一家公司的股票,同漲同跌,但房地產指數構造卻很不容易,因為每個房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同一棟樓的房子,成交價有的高,有的低。

1991年,席勒與卡爾·凱斯合作,采取巧妙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構造出一係列科學合理的房地產價格指數,成為全球標準。

兩人與合作者研究了14個發達國家在1975到1999年的股市總財富,房地產總財富與家庭消費總量的年度數據,結果發現,股市沒有財富效應,無論股市是漲還是跌,消費都沒有什麽變化。

但房地產有很強的財富效應,房價漲跌,消費也跟著漲跌。

他們接下來分析了1982年到1999年美國50各州的季度數據,結果還是一樣的。

要知道,美國股市表現遙遙領先其他國家,如果在美國都找不到股市的財富效應,那其他國家就更加找不到了。

為什麽股市沒有財富效應,但房地產有財富效應?原因其實非常簡單。

發達國家70%左右的人都擁有住房,住房財富占家庭財富的三分之二甚至更高,房價的變動會影響絕大多數人的財富。

但股市投資者占人口的比例,在絕大部分發到國家,都不到20%,股市漲跌,大部分人都沒有感覺。美國的股市參與率最高,過去有40%,現在有60%,但美國也沒有股市的財富效應。

美國貧富差距很大,最富有的1%的家庭擁有60%的股票,即使如此,股票占有富豪財富的比例也遠遠低於房地產,

而且越富的人什麽都擁有,股市大漲,他們也不會增加多少消費,窮人的消費欲望很高,但他們通常不買股票。

現在回頭來看中國,十個人裏麵大概有一個炒股,股市過去20年都徘徊在3000點,股市長期都在消耗絕大多數投資者的財富。而中國90%以上的人擁有自己的住房,比例是全世界最高的,過去房價上漲有很強的正財富效應,現在房價下跌有很強的負財富效應。

我在之前的視頻還解釋過,房地產扮演抵押品的角色,會放大經濟周期波動,所以哪怕再難救,也必須要救!那種認為房地產下跌30%也不影響實體經濟的想法,是徹底錯誤的。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