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證券的一份研報,數據有點驚悚。
內容說的是今年二季度公募一共發行了232.62億主動權益基金,200多億,看上去數字還不錯。
但贖回了2634.38億,賣出是買入的十倍!主動權益基金被基民淨贖回2401.76億,同樣也有十倍。
淨贖回額在2005年以後單季度淨贖回額中排行第三,僅次於2015年三季度的8051億和2024年一季度的2797億。
曆史上三個極值點,全被2024年碰上了,幾可媲美股災那年。
這樣算下來,光是今年上半年基民就從基金中撤資5198億!平均每月贖回將近900億!
基民們扛不住了,也不玩了?
01
公募基金進入分化時代
如今的基金市場恰如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所言:
有人辭官歸故裏, 有人星夜趕科場,少年不知愁滋味,老來方知“行路”難。
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極度分化。
從上半年業績表現來看,公募基金呈現明顯的分化態勢,6700餘隻基金產品取得正回報,占比超五成。
換而言之,有一半的基金是不賺錢。
買基金已經跟擲硬幣是一個水平的玩法,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具體到最優和最差的基金,2024年上半年,公募基金首尾業績相差72%。景順長城納斯達克科技ETF(QDII)上半年業績增長33.71%,為公募基金業績排名之首。而金元順安產業臻選業績排名墊底,上半年虧損38.58%。
排在倒數第二的同泰開泰則是敗在了北交所的股票上。基金經理王秀在一季報中表示,北交所有很多專精特新的公司,許多公司都是細分領域的龍頭,未來成長性較好。回調後性價比更高,具備更大的投資價值。
結果基金一季度下跌26%之後,二季度繼續下探15%,不知道算不算打臉。
從平均回報來看,回報率最高的幾類基金分別是:QDII商品型基金(11.95%)、商品型基金(11.79%)、QDII股票型基金(5.93%)。
從大類資產角度,上半年黃金、商品及納指的漲幅較大,能夠解釋相關的公募基金的回報率較高這一結果。
然而上麵三類基金的最近披露的規模分別為20.1億,640.8億和2943.8億,合計不到4000億,都還沒上半年贖回的規模大。
顯然,持有高回報基金的投資者基本上都是“少數派”。
多數投資者是不賺錢,甚至虧錢的。
02
基金規模逆勢增長
市場如此不好,按理來說基金規模應該有所收縮才對。
可事實正好相反。
繼4月突破30萬億元關口後,公募基金規模在5月繼續刷新紀錄,超過了31萬億元。
6月底,中國公募基金規模穩定在31.08萬億元。
要不說中國人買買買的個性一直改不了,市場行情好,買!市場行情不好,更要買!抄底!加倉!
放眼前50名的基金公司中,僅有9家公司上半年規模出現了遞減,也就是說,80%以上的公司規模都增長了。
其中,減少100億以上的僅有2家,而淨減達到200億的公司僅有唯一一家。
雖然規模有所增長,但增速明顯下滑。
牛市的年份:2015、2020、2021,上半年新發基金的規模突破萬億。
20年的牛市之後,由於公募基金的業績表現突出,得到了市場普遍認可,21年上半年的新發基金募集量突破了16000億,達到曆史高點。
22年到24年,這三年的市場以下跌為主基調,新發基金的募集量顯著回落。
而今年規模的增量主要由三個增長點提供:
“止不住的債牛”背景下的純債基金;
國家隊托底的主要工具寬基ETF;
包圍A股的海外牛市QDII基金。
說得直白一些,今年基金公司比拚的其實更多的不是業績,而是產品線的完備程度。
業績是錦上添花,雪中送炭的還是產品線,首先你得有,才有資格去求精。
03
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今年基金的持倉還是挺反常識的。
市場不會預測到,都2024年了最受基金歡迎的股票還是貴州茅台和寧德時代,均被超過1200隻基金持有,持股總市值均超過千億元。
但是這兩隻股票並未因為資金追捧而上漲,茅台、寧德時代均在二季度又一波大的調整。
而從行業板塊來看,基金持倉集中度也很高。
按申萬一級行業分類,電子是目前基金持倉市值最高的行業,達3706.37億元,占股票投資市值6.48%。
另外,基金持倉食品飲料、醫藥生物、電力設備的市值分別為2959.68億元、2717.96億元、2419.65億元,也居於前列。
所以今年的基調就很清晰了——
大資金和機構抱團取暖。
在這個趨勢下,公募基金行業整體的集中度也在提高。
上半年新發基金數量前5位的基金公司為:華夏、易方達、匯添富、廣發、富國,華夏新發基金數量最多。
新發基金規模前5位的基金公司為:易方達、華夏、銀華、嘉實、匯添富,募集規模均在將近200億元以上。
與此同時,基金公司排位正在悄然發生改變——富國、嘉實、博時、招商基金管理規模排名生變。
前十位排序的基金公司當中,富國基金超越嘉實基金排在第七,匯添富基金躋身第十位,一季度末第十的招商基金掉出前十。
不過相對於前十名的“神仙打架”、“一分壓萬人”,基金排名靠後的公司排位賽要精彩得多。
頭部“雷打不動”,底部“雷霆震動”。
例如,之前名不見經傳的華商基金這兩年快速崛起,規模邁入“千億俱樂部”門檻。
華商基金跨入千億元大關背後,與其權益產品淨值漲幅顯著有關,特別是重倉了計算機行業公司,踩上了之前ChatGPT行情,正好撞上時代的風口。
另一個“快速上位者”是國聯安基金,對應規模距離千億隻差臨門一腳。此外,財通資管也在向千億進發。
可見基金江湖並非死水一潭,實則暗流湧動。
特別是現在市場行情快速變化,可能一個大題材出現,就會讓整個行業格局天翻地覆,尤其是“後起之秀”的衝勁不容小覷。
04
明星基金經理紛紛走下神壇
基金這個圈子一直帶著一股濃厚的“飯圈文化”。
甚至於有一個觀點曾經大行其道——買基金,就是買基金經理。基金公司也樂於打造這些“投資明星”,在各種宣傳文案大行其道,在這樣的敘事風格下:
他們中有叱吒風雲多年的“行業梟雄”,也有默默多年不為外界所知的“行業中堅”。
有突然被機遇“命中”獲得機會的“老將”,也有被股東直接推上前台的“青壯”。
有越做越得心應手的“天縱之才”,也有“蜻蜓點水”般倉促上任又卸任的“過客”。
有被動“離職”而不知所蹤者,也有高調辭去依然在行業裏有“故事”流傳的“名家”。
然而隻有潮水退了,方知誰在裸泳,由基金公司造星構築的烏托邦並沒有持續多久。
之前一直是基金圈話題頂流的蔡嵩鬆,管理的諾安成長混合跌幅因超出預期而登上微博熱搜,有粉絲直接哭訴:
“沒有一個男人能讓我撕心裂肺,除了蔡嵩鬆”。
兩年多回撤50% ,5隻基金虧損141億,擱誰都想哭。
一通操作猛如虎,仔細一看菜如狗。
不過好消息是他前段時間因為交易操作上犯了點事,被關進去了,喜提一副銀手鐲,避免殃及更多基民。
你以為你是天選之人。你老板也認為你是天選之人,你同事也認為你是。這麽多的基民都認為你是天選之子加頂流基金經理。這種情況下,大部分的人會相信自已就是那個傳說中0.1%卻掌握了99%全球財富的那一撥人。
然而市場卻冷冷地不動聲色的告訴你,你其實隻是一個靠上帝賞飯吃的正常人。
曾經“造星運動”有多嗨,現在基民罵起來就有多狠。
百億基金經理的數量也在逐年遞減。2021年至2023年,主動權益類百億基金經理的數量分別為240名、161名、124名,公募基金以“以規模論英雄”的說法似乎已經行不通了。
到現在,管理規模在500億元以上的主動權益基金經理已經寥寥無幾。有逾70%的百億基金經理的產品管理規模大幅下滑。
和2022年末相比,接近40位百億基金經理的產品管理規模縮水超過30%,15位百億基金經理的產品管理規模縮水超過40%,3位百億基金經理的產品管理規模縮水超過50%。
這回投資人也是在下跌中清醒了,那些被吹捧出來的基金經理也沒有多神通廣大,他們那些基金經理的產品算下年化收益率,還真不一定比得過推銷理財產品的銀行客戶經理。
05
風格切換:求穩、求長勝
投資這事,類似武俠小說的正邪之分。
正派武功一般來說,強身健體、主要靠勤學苦練提升,基本功紮實,越到後麵進步越快,比如少林的易筋經、武當的太極,不僅是練武,更是修心。
但相反的邪派武功往往更有誘惑力,主要原因有兩個:
速成——修煉時間短;
收益極高——對敵時,輸出傷害狠辣致命。
用高風險換高收益的投資也是這樣,迅速積累財富 + 賭上身家性命與人為敵。
但是這不可持續,一著不慎就可能滿盤皆輸,一步踏錯就可能走火入魔。
市場上,一年三倍的人多,但三年一倍的人很少,就是這個道理。
從今年基金的情況來看,那些不追求“邪路”,堅持走“正道”投資風格的人,收益都還不錯。
上半年有兩隻權益類基金收益率超30%,即宏利景氣領航兩年持有、宏利景氣智選18個月持有A,收益率分別為30.19%、30.06%,均為混合型基金。重倉股多為有色金屬、電子以及部分高股息個股。
看這隻基金的投資風格,很明顯是重點關注商業模式簡單、清晰的公司,且質地較好、壁壘較高,財務穩健、分紅可期,估值偏低波動偏小的相關標的。
還有永贏股息優選A主要持有高股息個股,行業上以公用事業為主,風格也是類似。
所以,盡管市場有波動,但總有人能賺到錢,這就是靠認知和思維上的差異了。
而基金其實並不缺乏長跑選手,比如純債基金的萬家鑫悅純債A、博時歲歲增利一年持有A、平安合進1年定開、長城嘉裕六個月定開債A、易方達富華A等等。
拉長時間軸看近八年的收益情況,純債基金平均收益率超過5%(含),一共有4隻;平均收益率介於4%(含)-5%,一共有46隻;平均收益率介於3%(含)-4%,一共有138隻。
223隻中長期純債基金在八年內連續取得正收益!
類比到金庸武俠小說,就有點像笑傲江湖華山派的氣宗與劍宗之爭:
劍宗功夫易於速成,見效極快。大家都練十年,定是劍宗占上風;各練二十年,那是各擅勝場,難分上下;要到二十年之後,練氣宗功夫的才漸漸的越來越強;到得三十年時,練劍宗功夫的便再也不能望氣宗之項背了。
因此,基金的下半場是什麽?也許並非規模之爭,而是路線之爭,就看誰的風格更適應當前投資環境,就看能為投資人博得更多收益。
有人選擇贏在20年之前,有人選擇贏在30年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