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響警鍾!外貿回暖背後,大分化出現了

前不久,海關公布上半年外貿數據,幾家歡喜幾家愁。

外貿第一城,不再是上海,而成了曾經的小漁村。深圳憑31.7%的增速一騎絕塵,成為外貿TOP30城市的增長冠軍。

中部六省,分化嚴重。安徽一如既往穩步向前,山西成了大黑馬,江西、湖南、河南卻包攬了全國進出口總額增速倒數前三。

邊陲省份廣西、西藏卻站上高地。廣西超過重慶躋身全國外貿強省第12位,其中出口1918億元,更是曆史同期首次突破1500億元;西藏則同比增長132.4%,增速連續6個月繼續保持全國第一。

不過整體來看,今年上半年,仍可謂為數百萬外貿人,忙到爆單的一年。

據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1.1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同)增長6.1%,這是曆史同期首次超過21萬億元,再創新高。

其中,外需又明顯好於內需。出口12.13萬億元,增長6.9%;進口9.04萬億元,增長5.2%;貿易順差3.09萬億元,擴大12%。

按季度來看,二季度好於一季度,一季度又好於去年四季度,外貿規模逐季加強的趨勢明顯。

單月來看,6月出口數據更是大超預期,預期7.4%,結果實際增長了8.6%,達到了2023年4月以來的最高水平。貿易順差990.5億美元,同比42.4%,打破了2022年7月創下的最高紀錄,再次創造曆史。

而在去年同期,出口還跌破多個數值。

為什麽時隔一年,外貿集體大爆發?為什麽整體好轉的勢頭下,一些曾經的外貿強省(市)卻掉頭向下?

表麵熱乎乎,內裏冷熱不均的背後,正是大國博弈下,貿易流通法則的變化——誰會做中間品貿易,誰能掌握“通道國家”,誰便掌握了通往財富的密鑰。

而出口整體回暖的背後,實際還有全球製造業的回暖,這是一個更值得我們引起注意的信號。

未來,對於外貿人的考驗,更大了。

今年上半年,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依舊是:東盟。

這已經是東盟連續四年坐上第一把交椅了,今年不出意外也基本是他。

是東盟購買力比老歐、老美更強了?當然不是,論GDP總值,東盟10個成員國加起來都隻能排到世界第五。

究其緣由,需要大家注意一個概念:中間品。

近年來東盟成員國、印度、墨西哥,正化身為“通道國家”,成為中國與大洋彼岸國家貿易往來的橋梁。

隨著中國企業將部分生產環節外移至通道國家,產業轉移或出口轉移也帶動了相應的中間品的出口。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發布的報告,2018年以來產業鏈去全球化的趨勢尚不顯著,但產業鏈長度在明顯拉長,也就是中間貿易增加了。

我說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世界上公認的服裝製造大國是誰?自2010年以來,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常年穩居世界第一,也一直是美國最大的服裝供應國。

可就在今年,越南超越了中國,成為了美國最大的服裝供應國,並躋身全球增速最快的三大紡織服裝出口國行列。

但實際上呢,越南出口美國的這些服裝,很多都是從中國進口的!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 2023年,中國對東盟出口紡織品服裝499.7億美元,與比2016年相比,增長177.2億美元。其中,越南占東盟市場的35.9%,出口增量的33.0%,均排名第一位。

所以兜兜轉轉,大洋彼岸山姆大叔身上穿的還是中國料。

這其中,正是服裝半成品、紡織原材料這類“中間品”在發揮作用。

那麽“中間品”現在占到中國總出口的多少呢?

拿2023年來說,中間品出口11.24萬億元,占中國出口總值的47.3%,其對外貿增量的貢獻更是接近六成。

而最大的“中間商”,便是東盟。2023年,中國東盟貿易規模達6.41萬億元,其中中間品貿易就占了4.13萬億元,相當於一大半都是在做中間貿易。

這種趨勢,近年正在持續加強。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蘇慶義等人的分析,中國與東盟的中間品貿易增長浮動最為明顯,5年間增長了73%。

此外,歐盟、韓國也呈增長趨勢,美國和日本則在下降。

中國對世界主要經濟體出口中間品占中國中間品貿易出口總額比重,數據來源:UN Comtrade Database,圖源:蘇慶義,鄭繼銘,桂子豪.拓展中間品貿易:市場主導下靶向施策[J].開放導報,2024,(03):22-35.

於是世界便出現了這樣魔幻的一幕,前腳東盟這些中間商剛把從中國進口的中間品拉進門,後腳他們加工後就把貨賣給了美國人,換來了對美貿易拉升的漂亮成績。深圳、廣西、安徽、山西,今年出口的亮眼表現,都離不開此。

所以我們的出口整體回暖,說來說去,還是大洋彼岸的需求上來了。

美國這一波的需求上漲,正是因為新一輪補庫周期,開始了。

過去30年,美國經曆了8次完整的庫存周期,其中有7次當美國進入到去庫存尾聲時,美國從中國的進口增速都會拉升(不論直接拉升還是間接拉升)。

華創證券的一份報告顯示,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美國進入被動去庫階段。而今年1-3月(最新數據更新至3月),實際銷售同比橫盤震蕩,實際庫存同比從1%觸底回升至1.3%。

也就是說,從今年1季度開始,美國或已進入補庫階段。

而根據曆史經驗,補庫周期一般維持在8-12個月左右,所以未來至少半年都會延續補庫,同時大洋彼岸選舉帶來的關稅“逐高競賽”或帶來下半年“搶進口”的補庫擾動。

具體來看,機電設備、電子元件(如集成電路)、紡織服裝、家具等產品都比較容易在此輪補庫中吃到“紅利”。

典型的例子便是深圳。今年上半年,外貿第一城易主,深圳以31.7%的增速反超上海,並且成為外貿TOP30城市的增長冠軍。

拉動深圳出口的,正是以上品類:

手機、電腦、家用電器的“老三樣”出口額為1422.9億元、增長20%;

電子元件出口額為1133.6億元,增長31%;

紡織服裝、家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額也增長82.6%,至1586.2億元;

這些表現,不亞於“新三樣”對外貿的帶動效應。

這一波出口強勁更值得我們引起注意的,除開大洋彼岸,實際還有全球製造業的回暖。

中泰策略首席分析師徐馳等人提到,2024年以來的製造業景氣回升有明顯特征:

歐美製造業PMI有好轉跡象;

日本製造業活動自一年來首次擴張;

韓國製造業則以兩年來的最快速度擴張;

中國也顯示出反彈的初步跡象;

全球似乎進入一輪製造業擴張周期。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麽我國今年上半年出口產品中,機電產品整體增長了8.2%,占到了總出口的近六成。

背後的邏輯,正是世界大國經濟建設逐步由效率優先向安全優先的思維轉變。

比如特朗普不論是之前執政還是此次再次參選,一直振臂高呼的,正是要重振工業、重振製造業。他形容民主黨“眼中隻有私利與金錢遊戲,忽略了美國工人的淚水與農場主的歎息”,而他勢必要“引領美國走出泥潭,重振工業榮光”,他認為唯有這樣,才能保持美國的全球地位。

而曆史的經驗也在告訴人們,一個國家的安全,需要工業、軍事、製造業的保障。美國霸權的建立和維持依賴的也正是強大的工業和軍事實力。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的一篇文章提到:

1941年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加入二戰,依托其強大的軍備生產力,豐富的工業基礎和資源,能夠快速地轉換到戰時生產模式,大規模生產軍艦、飛機等軍用裝備。美國迅速動員其工業和軍事力量,修複了受損的艦隊,並建造了大量新的軍事裝備,成為改變二戰膠著局麵的重要力量之一。

站在這樣的角度思考,便會理解為什麽這幾年大洋彼岸聲量大的不再是輕資產、高利潤的“華爾街風”,而變成了人們對於製造業回歸的呼喚,對供應鏈重構的期盼。

而對於我們來說,在這樣一個擴張周期,也不乏機會。中國作為全球製造業大國,在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四成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

世界大國對本國製造業的擴張推動,也勢必帶來中上遊等資源產品的需求,這也意味著中國工程機械、設備的出口乃至有色資源短期內將持續強勢。

不過西方大國發展邏輯從效率至上到更加重視安全的轉變,也將預示著,貿易保護的加強,貿易摩擦的加劇。

未來,將更加考驗外貿人的生存智慧。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