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在《2024中國百強縣》榜單公布後,一個隱秘的福建小城——晉江又一次出現在了大眾視野。
其作為國內千億縣前四的縣城,也是唯一一座不依托上海及長三角經濟帶而發展起來的縣城。
提到晉江,可能大部分人想到的隻是其“中國鞋都”的稱號,晉江能成為國內千億縣前四無疑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
為什麽是晉江?
一個直觀的數據是,晉江占地麵積僅為649平方公裏,常住人口僅有200餘萬人口,但是晉江市工業總產值超7000億元,躋身全國工業百強縣前3,其經營主體更是超31萬戶,打造了1個超3000億、1個超千億、2個超500億和2個超300億的產業集群,擁有完整的產業體係。
並且,還值得一提的是,這個200萬餘人的小縣城還跑出了51家上市企業,位居全國縣域第2,市值近5000億元。
也因此,晉江被很多人稱作“奇跡之縣”。
但殊不知,在改革開放之初,晉江還是一個連莊稼都種不出來的貧困農業縣,1978年生產總值僅1.45億元。
從零開始,一步步摸爬滾打,這座閩地小縣城,究竟做對了什麽?又是如何讓自己從一個貧困農業縣逆襲成為“奇跡之縣”的?
從貧困農業縣,逆襲成“5000億“縣
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把人類束縛在土壤上,把他卷入無窮的依賴性裏邊,但是大海卻挾著人類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動的有限的圈子。
——黑格爾《曆史的哲學》
“漳泉諸府,負山環海,田少民多,出米不敷民食。”
如果說綿延的武夷山和奔騰不息的閩江贈予了福建壯闊的景觀,那麽另一方麵,它們也為福建人民帶來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艱難維生。
當長期處於耕地匱乏的情況下,閩地的人們隻能將目光投向一條充滿希望又危險重重的路——出海。
行於波濤之上,與風帆作伴,這才有了一代代的閩商,和他們造就的無數商業傳奇。
其中,福建晉江更是閩地、閩商的典範。
時間回到40年前,此時的晉江還是一個“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貧困縣。
三麵臨海,加上土地長期受海水侵漬,鹽堿化嚴重,導致留在晉江的百姓沒有足夠的耕地種,有人曾回憶那段經曆:
“糧食極缺,當地人一天三頓都靠當時生產隊分的3斤地瓜度日。早期的很多華僑是為了謀生才不得不出去。”
其中,晉江市陳埭鎮又是其中的代表,人多地少,陳埭鎮的農民一年中幾乎有近10個月時間無所事事。
但好在當地是全國最著名的僑鄉,靠著海外華僑親戚的資助,很多農民手上攢下了一些餘錢,這也造就了當地一種很特殊的“三閑”現象——閑人、閑房、閑資金。
直到改革開放,這種現象才被打破。
1979年,林土秋在外打拚多年的哥哥回鄉省親,看到家裏破敗光景後,對林土秋說:
“不要埋頭種田,要辦廠。”
而後,林土秋聯絡了幾個親戚朋友,以每人出資2000元的方式共同創辦了“洋埭服裝鞋帽廠”,並在這個廠裏生產出了第一雙晉江係運動鞋,這也意味著晉江製鞋業的一個新開端。
此後,陳埭鎮鞋廠開始遍地開花,呈星火燎原之勢向晉江蔓延:
特步創始人丁水波在村邊搭建了簡陋的窩棚,製造塑料拖鞋;另一個叫丁明亮的人,用150元起家做鞋,創立了德爾惠;
361°的丁建通帶著4個孩子在自家客廳創建了皮鞋作坊;許景南用拉板車攢下的錢創立了匹克;
安踏創始人丁世忠更是在16歲時便背著600雙鞋北上賣鞋,在北京賣了4年鞋後,1991年丁世忠又回到了晉江陳埭鎮老家,創立了自己的製鞋坊,這便是安踏的前身……
時至今日,晉江紡織鞋服業已經形成了從“一根絲”到“一雙鞋”完整產業鏈體係,涉及成千上萬家上下遊企業。
並且,鞋服業隻是晉江眾多產業中的一個縮影。
在晉江安海鎮的施文博和許連捷,創辦了“恒安實業”,並成為晉江第一家上市公司,“恒安實業”現在也已是全國最大的婦幼衛生用品製造商,旗下擁有安爾樂、七度空間、安兒樂、心相印四大品牌;
而在休閑食品領域,晉江也誕生了盼盼、蠟筆小新等一批品牌,每年產出的休閑食品占據全國約20%;
還有小到航天服的潯興拉鏈,大到晉工新能源裝載機……
截至目前,晉江打造了1個超3000億鞋服產業、1個超千億紡織產業、2個超500億食品、建材產業和2個超300億的醫療健康、智能裝備產業集群;與此同時,晉江也成為了我國民營經濟發軔地之一,97%以上企業為民營企業,並擁有9.6萬家民營企業。
可以說,四十多年時間,晉江市從改革開放之初的家庭工坊起步,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為我們上演了一出“晉江製造”的好戲。
晉江經驗,創造“奇跡”
可能會有人好奇,為何“晉江製造”如此牛?為何晉江的民營經濟如此發達?
“晉江經驗”。
我國最高領導人曾在1996年到2002年期間,七下晉江,走訪企業和社區、調研農村和基層,在實地調研中對晉江的發展做了一個全麵的總結。
在2002年8月和10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在《人民日報》和《福建日報》上發表文章,總結了晉江經驗對福建經濟發展的六個啟示,指出“晉江經驗”是晉江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大膽探索和成功實踐。
到了今天,“晉江經驗”已經提出了22年,但回顧晉江幾十年的發展,“晉江經驗”曆久彌新,比如其中提到的“六個始終堅持”和“正確處理好五個關係”對當下地方發展依然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六個始終堅持”為:
始終堅持以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改革和發展的根本方向;
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經濟;
始終堅持在頑強拚搏中取勝;
始終堅持以誠信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始終堅持立足本地優勢和選擇符合自身條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經濟發展;
始終堅持加強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引導和服務。
“正確處理好五個關係”為:
處理好有形通道和無形通道的關係;
處理好發展中小企業和大企業之間的關係;
處理好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的關係;
處理好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關係;
處理好發展市場經濟與建設新型服務型政府之間的關係。
作為與“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珠三角模式”並稱中國經濟發展的“四大模式”之一,且還是唯一以縣域經濟形成的模式,“晉江模式”已經成了一種地緣經濟文化現象。
此外,堅持重實業、重市場、重品牌的發展路徑也造就了“晉江奇跡”。
曾任晉江市委書記的劉文儒就曾說道:“過去,實體是晉江奇跡的支撐;未來實體仍然是我們的立市之本。”
回顧晉江40多年的發展:從“三閑”起步、“三來一補”過渡、“三資”企業邁大步,再到“質量立市”“品牌立市”“資本興市”,到“城市化改造”等再到“先進製造業立市、高新產業強市、現代服務業興市”的新實體經濟發展思路等,晉江的每一步都走得很堅實。
而晉江的眾多企業家無疑也都做到了一輩子隻做一件事,且將其做到極致這一點,比如專注於“拉鏈”的潯興公司已成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二大拉鏈企業;再比如專注於“一塊布料”的鳳竹紡織;專注於“一塊皮”的興業皮革科技……
也正是這份專注,讓晉江的眾多企業在市場上脫穎而出,成為一個個響徹國內外的知名品牌。
如今,放眼全球,每100件泳裝就有30件來自晉江,每3把傘就有1把在晉江誕生;全國範圍內,品牌男裝產量約占25%,休閑食品約占20%,外牆陶瓷約占60%……
晉江也因此匯集了“中國鞋都”“中國傘都”“中國拉鏈之都”“中國體育之都”等16個國字號區域品牌。
為什麽是晉江?
很多人可能還會好奇,在改革開放之初,那麽多的縣域城市,為什麽是晉江脫穎而出?拿鞋業來說,莆田也有,但為什麽沒有出現安踏、特步這樣的品牌?
事實上,晉江能夠跑出來我們也可以看成是多種條件下的必然結果:
1. “有為”政府辦“有為”事
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連續幾屆晉江的政府班子都是有大格局、大視野,敢想敢幹。
拿品牌打造這件事來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給晉江代工製鞋業帶來了較大打擊。
意識到了代工市場的局限性,於是在1998年,晉江市政府就啟動了“品牌立市”的戰略布局,通過資金、政策等手段大力支持自主品牌的創立和發展。
這樣一個決策,再回過頭去看,在當時眼光無疑是領先於時代的,哪怕是放到現在也依舊不過時。
在2002年,晉江還成立了福建省首個縣級行政服務中心,到了今天晉江更是成為了全省首個縣域“無實體證照辦事”政務服務大廳,網上可辦率達99.71%,與8省份18縣(市、區)達成“跨省通辦”夥伴關係。
而這背後正是晉江市政府堅持打造“有限—有為型政府”,扮演好“引路人”“推車員”和“服務員”三種角色。
比如,“四到、四辦”的服務理念,為了給企業“鬆綁加力”,晉江市提出了“四到”——“不叫不到、隨叫隨到、說到做到、服務周到”,和“四辦”——“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的服務理念。
再比如晉江有200餘萬常住人口,其中外來人口占到近半數,但是在教育、醫療、就業、落戶、養老等方麵,晉江當地堅持“同城同待遇、保障全覆蓋、待遇均等化”;
另外,晉江市政府更是明白“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積極做好基礎設施建設,讓晉江能在任何地方15分鍾內上高速、市區20分鍾內到達任何一個鎮、各鎮之間30分鍾內通達。
可以說,在晉江,政府是始終在想辦法鼓勵、支持和引導廣大民營企業發展,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打造一個良好的生態係統。
2. 以誠信為本
在一個市場經濟的環境中,市場信用、市場準入等因素十分重要。
在改革開放之初,晉江市曾發生過轟動全國的“假藥案”事件,也正是這一事件讓晉江人意識到誠信是市場主體的立身處世之本。
往後晉江始終堅持踐行誠信為本的理念。
在1989年,晉江首次概括凝練“晉江精神”——“誠信、謙恭、團結、拚搏”時,誠信便擺在首位。恒安集團董事長許連捷就曾表示:“如果不是堅持誠信,企業很難持續健康發展到今天。”
市場環境風雲變化,而“晉江經驗”基於對誠信的堅持不變,成為晉江實體經濟的製勝法寶。
也正如我國最高領導人所說:
“晉江經驗昭示了一條真理,即市場經濟既是法製經濟,又是信用經濟,隻有堅持事事處處講誠信,大力倡導信用文化,塑造信用社會,才能促進經濟健康發展。”
3. “無中生有”,守正創新
無論是晉江市政府,還是晉江市的企業家們,從改革開放初期走到現在,最難能可貴的一點是不斷打破和重塑原有的邊界,持續探索和創造新經驗。
比如在2016年,晉江市政府注意到集成電路行業發展的機遇,便大膽而又果斷地決策,規劃建設總規模達2.4萬畝地的集成電路產業園。
在當時,這個項目決定要幹時,也遭到了外界的諸多質疑:
“芯片可比鞋子難做。”“晉江之前都是做鞋,靠什麽來做芯片?”
在很多人看來,一個以鞋服起家的縣級市根本幹不成這件事,但是晉江卻毅然投入上百億元,引進了大量相關企業和人才。
到了今天,晉江集成電路產業已經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強。落地了勝科納米、中探針、穎華、華清等50多個產業鏈項目,建成了涵蓋芯片設計、製造、封裝測試、裝備與材料等全產業鏈,成為全國重要的內存生產基地、封裝測試基地。
除去政府,晉江市的企業們也在不斷創新求變、向往拓展。比如“要做世界的安踏”,全球化的腳步始終沒有停止,截至目前,安踏旗下擁有安踏、斐樂、始祖鳥、迪桑特等眾多運動服飾及裝備品牌;再比如我們熟悉的盼盼集團早在2015年就開始探索“數智轉型”路徑。
也正是依托晉江完整多元的產業集群和當地鏈主企業,數以萬計的晉江中小企業在供應鏈體係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從而湧現出1258家產值超億元企業、154家產值超10億元企業。
可以說,時至今日,晉江再也無法掩蓋其實力了。
結語:
下一個“晉江”還會遠嗎?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拚,愛拚才會贏。”
正如同《愛拚才會贏》唱的那樣,不服輸的晉江人,在經曆了世代窮苦之後,靠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拚搏造就了今天的成就。
事實上,晉江的發展,是福建省、東南沿海乃至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寶貴經驗和成果,更是中國民營企業、民營經濟從孕育到成長、從發展到壯大的一個縮影。
這裏還要提一下,晉江製造的大部分龍頭企業無論在全國、全球做得有多好,都會選擇把總部留在晉江這片土地上。
作為擁有51家上市企業、市值近5000億,以及95%都是民營企業的晉江,晉江的改革開放、重視民營經濟、“誠信、謙恭、團結、拚搏”的晉江精神,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標杆案例。
在當下這個“躺平”被反複提及的時代,我們期待更多“晉江”的出現,實現城市與企業的雙向奔赴。
而當越來越多的城市都能夠做到盡全力為民眾謀福利,為企業做實事,那麽,下一個“晉江”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