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人,Benchmark募資30億

一封寫給LP的信流出

矽穀知名風投 Benchmark 旗下第十一隻基金籌集 4.25 億美元(約人民幣30億元),全力押注AI領域。說起來,這隻基金與其他機構動輒百億募資相比,似乎相形見絀。不過這正是Benchmark的一貫風格。

Benchmark成立於1995年,公司始終保持獨有投資打法:5個合夥人、收益均分、克製規模、隻投早期;卻陸續投出了eBay、Twitter、Snapchat、Instagram、Uber、Yelp……它的投資史幾乎就是矽穀偉大公司崛起史。

圖源:FORBES ILLUSTRATION, HEADSHOTS COURTESY OF BENCHMARK

這個被LP視為理想GP的模範生,走過了20多年風風雨雨。回到國內來看,一級市場正正經曆劇烈重塑,於小機構而言還有機會嗎?

募資30億,全麵投向AI

盡管這是Benchmark的第十一隻基金,但將被命名為“Benchmark1”,意為迎接屬於AI的嶄新時代。

正如他們給LP的信中寫道:“此刻正處於技術時代的黎明,之前一切看起來都像是前奏。我們是一群誌同道合並且平等的合夥人,懷揣著渴望和抱負,想要創造偉大的事業。”

那麽,Benchmark是誰?

官網僅有寥寥的一頁紙,簡單陳列了機構logo、總部地址和固定電話,僅此而已。

這樣底氣來自過往優秀業績,投資組合從eBay、Twitter、Instagram到Uber,涵蓋了矽穀20年來大部分偉大企業。同時也給出資人帶來高額回報2015年前在管的8隻基金,現金回報高達226億美元。

Benchmark計劃,此次新基金將投資約30 個早期項目,包括合夥人關注的消費技術、雲計算等人工智能領域。事實上,他們已經在出手了。

最新一幕是上個月,AI視頻公司HeyGen宣布獲得由Benchmark領投的6000萬美元A輪融資,投後估值超過5億美元。而Benchmark合夥人Victor Lazarte也將加入HeyGen董事會。

HeyGen乍聽陌生,但不少人熟悉2020年成立,兩位創始人徐卓和梁望均來自中國。去年底,HeyGen曾憑借郭德綱用英文說相聲、Taylor Swift說中文的視頻火遍全網。口型、卡點、音色堪稱完美,一度被網友視為“目前效果最好的AI視頻工具”。如今,HeyGen被Benchmark寄予了厚望。

其實自 2013 年第八隻基金以來,Benchmark的基金募集規模均在5億美元左右,並在三到四年的周期內完成投資。新基金也不例外,目前尚未結束募資,最終基金規模預計超5億美元。

Benchmark 表示仍然保持現有基金規模,投資紀律和問責機製都將專注於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給被投創始人和LP“提供最高水平的服務”。

一家特立獨行的VC

Benchmark的故事始於20多年前。

1995年,來自矽穀頂尖VC機構的四位年輕人,創立Benchmark,意為樹立矽穀投資界的新標杆,他們的目標是成為最好的VC。

成立第一天,他們就風格鮮明:沒有CEO、沒有中後台員工、隻有五到六名合夥人且收益均分包括30%的Carry和2.5%的管理費。初出茅廬就敢在募資時向LP要求拿走30%的收益,眾多LP對此不屑一顧,為此斯坦福大學基金會拒絕了他們。

然而第一次出手,就是傳奇的eBay。

那是1997 年,Benchmark向eBay投資670萬美元,持有22.1%的股份,並加入董事會。彼時eBay估值僅為 2000 萬美元。後麵的故事我們知道了,eBay迅速崛起成為那個時代最耀眼的互聯網公司之一。

Benchmark一戰成名。最終,第一支 8500萬美元的基金為LP帶來92倍的回報。

“eBay的成功隻是一種僥幸。”聯合創始人Bob Kagle稱像中了彩票。他們還需要更多的案例證明自己。

投資圈流傳著不少這家VC的傳說,他們總能搶先一步找到好公司;隻要接觸到Benchmark員工都是決策者;快到能夠30分鍾內簽合同,17天打款到賬。

對項目負責、講究決策權和利益的絕對平分意味著所有合夥人衝在第一線,幾乎所有時間都用在實戰上做出投資決策、幫助被投公司,而不像大機構的投資人需要考慮如何升職以及花時間在管理上。

至少90%以上的項目來自熟人推薦或者投過的連續創業者。不止一個合夥人表示,幾乎每周都與董事會成員交流,甚至與一些創始人每天都會通電話。

為創始人服務,更是Benchmark 的座右銘。早在成立沒多久,Benchmark就發起企業家計劃,向有前途的未來CEO提供資金和工作場所,任由他們發揮創意。日後從這裏走出來的公司包括 Ariba和 Scient,分別給 Benchmark 帶來了12億美元和6.25億美元的收益。

如今,Benchmark已順利完成代際交替。四位創始合夥人功成名就,任職時間最長的合夥人Bill Gurley於幾年前離開。有意思的是,一些退休的合夥人又成為Benchmark的LP。

“這才是我們最大的秘密。前輩們達到權力頂峰的時候,他們把鑰匙遞給了我們。”二十多年來,保持底色的Benchmark 還在吸引更多年輕的優秀合夥人。

帶來一縷啟示

小而賺錢,不追求做大

雖然將小而美的合夥人平權製度做到了極致,但Benchmark也有過失落。

那是2000年,Benchmark試圖全球化,在英國倫敦和以色列特拉維夫開設辦公室。想要維持跨國機構正常運轉,CEO的角色必不可少,這與Benchmark的初心相悖。原本純粹的團隊關係變得緊張,甚至錯過了獨角獸skype。

沒過幾年,Benchmark決定停止擴張。

Benchmark曾募過一支10億美元基金,卻成為業績唯一沒有回本的基金。此後,Benchmark募資額均保持在5億美元左右。小規模的好處顯而易見,合夥人的工作強度沒那麽大,有充分時間做更多研究與思考。

種種因素讓Benchmark的投資法則極其特殊。比如不會像許多基金那樣連續在後期加注,幾乎隻關注早期投資輪。他們要的是先發製人,尋找那些從來沒有進行過融資的公司。

此外,每年隻支持一兩家公司,合夥人通常會持有初創公司20%或更多的股權,同時在董事會占有一席之地。這樣就可以掌握足夠的話語權,對初創公司的運營方向進行主動管理,換掉創始人也在所不惜。

“我們的工作不是為了看到未來,而是為了清楚地看到現在。我們專注於那些適應性強、長期專注、創新性強、擁有長期成長性,以及最大化非零和結果的公司。”實際上,連Benchmark自己都說,不相信會出現和他們類似的基金。

目睹Benchmark的崛起,中國的創投同行們也曾有一番討論和反思。

曾幾何時,投資圈強調“命中率”,盛行小而美的精英文化。但後來,無論是海外還是國內,以黑石等大資管平台為代表的規模化的興起。甚至,規模開始成為核心的競爭壁壘。創投圈應該還記得,過去幾年裏幾乎所有的頭部創業項目裏,中小機構已經很難擠進去了,除非你能給更多更多的錢。

於是,創投圈開始流行規模稱王。尤其在2021前後幾年裏,一家投資機構的規模體量成為爭搶項目最具殺傷力的武器之一。彼時,無論人民幣基金還是美元基金,募資百億已經屢見不鮮。

然而現實證明,這是一件危險的事。“我從1998年進入這個行業至今20多年,目睹了一家家投資機構逐漸壯大,有一個很深刻的體會,那就是優秀的投資機構往往是規模跟業績相匹配。一味追求做大基金規模,最後有可能淪為一地雞毛。”一位資深投資人曾感慨。

保持克製,保持邊界感。也許所有機構都要問自己,優勢在哪裏,差異化在哪裏。“對三分之二的VC來說,他們的第一支基金也將是他們的最後一支基金。”某位創投大佬多年前的一句預言,依然令人警醒。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