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個月,用三大關鍵詞形容國內光伏產業:裁員、停產、退市。
5月25日,江蘇某光伏企業放假3個月。4月底,無錫尚德被爆計劃讓員工休假11個月。
6月5日,老牌光伏龍頭ST愛康股價連續23個交易日一字板跌停,連續12個交易日股價低於1元,麵臨被終止上市交易的風險。
6月6日,兩大龍頭隆基綠能、天合光能的東南亞工廠深陷停產風波,多家光伏概念股 “集體跳水”。
與此同時,降價潮還在繼續。截至5月底,矽料、矽片較年初已跌去近4成,電池、組件跌幅也有20%。
在國內光伏行業動蕩不安的時候,國際上又傳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全球市值最高的光伏企業不再是中國公司陽光電源,而是美國企業第一太陽能公司(First Solar)。
這是6年以來,第一次有外國企業,成為光伏“全球第一”。
截止6月11日,第一太陽能公司股價還在持續走高,市值為315.2億美元,與陽光電源的市值越拉越大,兩者已相差1000億人民幣。
圖說:全球市值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公司排名(截止6月11日),來源:Companies market cap
再看看另一中國光伏巨頭隆基綠能,其股價已創下近四年新低,今年第一季度淨虧損23.5 億元人民幣。
為何在中國光伏企業虧損停產的時候,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卻能三個月股價翻一倍?這是一家什麽公司?全球實力最強的中國光伏,究竟是怎麽了?
全球二線光伏企業,淨利潤增長4.6倍
實際上,第一太陽能公司一直都是中國光伏企業的海外競爭對手,《環球零碳》統計了2019年~2023年全球光伏組件出貨量排名,它每年都在TOP10榜單內。
但是,它的光伏組件出貨量都在TOP10中排倒數,最好的時候排名第七,這明明是一家二梯隊光伏企業。
以2023年為例,排名第一的晶科能源組件出貨量75GW,第一太陽能排第十,出貨量隻有11.4GW,遠遠落後。
然而,從業績來看,卻恰恰相反。2024年一季度,晶科能源利潤增速為負29%,第一太陽能卻淨利潤增長4.6倍,單季度利潤突破2億美元。
有趣的是,如果把時間再拉長,在中國光伏巨頭瘋狂賺錢的時候,第一太陽能甚至是虧損狀態。
圖說:2019年~2023年第一太陽能公司歸母淨利潤及同比,來源:華泰研究
也就是說,第一太陽能是在這兩年開始崛起的。難道是這家公司的光伏技術實現了突破?
答案並不是。
第一太陽能公司成立於1999年,一直以來都聚焦碲化鎘(CdTe)薄膜光伏技術。據統計,現在全球薄膜電池市場占有率僅為5%左右,且增速不及晶矽組件。
圖說:不同太陽能電池技術占全球年度光伏產量的百分比演變(粉紅色部分為薄膜路線),來源:ResearchGate
從圖上可以看到,在1988年和2009年,是薄膜光伏技術的高光時刻,但除此之外,一直是晶矽路線更勝一籌。
薄膜路線和晶矽路線之爭,就像是中美光伏產業之爭。第一太陽能公司堅持的薄膜技術,一直是美國押注的光伏技術。
然而,在2010年前後,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相繼爆發,多晶矽價格暴跌,中國通過全產業鏈努力把晶矽路線的降本增效推向極致,薄膜電池因缺乏成本優勢而敗下陣來,淪落為邊緣路線。
如今,不僅僅是成本因素,兩者電池轉化效率也相差甚遠。第一太陽能官網顯示,Series7係列產品的轉化效率為19.7%,而晶矽電池早已經超過24%。
但是,美國並沒有因為押錯薄膜技術而放棄第一太陽能公司,而是為其感到驕傲,稱其為西半球最大、唯一一家不依賴中國供應鏈,美國在光伏領域最後的守護者。
技術不是第一太陽能公司賺錢的原因,那它是靠什麽賺錢的?
美國的天選之子,躺著也能賺錢
我們又仔細複盤了第一太陽能公司2023的財報,去年,第一太陽能全年實現8.31億美元淨利潤,其中約有6.6億美元來自補貼(Government grants receivable),占比達到了80%,而2021年、2022年,該項收益為零。
今年一季度財報也是如此,實現淨利潤2.37億美元,其中政府補貼2.81億美元,這也意味著,扣除政府補貼後,第一太陽能今年一季度淨虧損4400萬美元。
也就是說,來自美國政府的補貼才是真正幕後推手,透露了美國想要把光伏做大做強的願望。
一直以來,美國光伏市場85%的組件來源於進口。其中,東南亞國家為美國電池組件主要進口國家。
因此,為了扶持本土企業,2022年8月,拜登簽署《通脹削減法案》(IRA),該法案提出計劃在10年內對光伏等新能源產業進行補貼。
更重要的是,因薄膜組件特殊性,第一太陽能公司可享受IRA補貼比晶矽組件多。據公司披露,補貼達到17美分/瓦。
圖說:美國本地和全球光伏組件價格比較,來源:InsideClimateNews.org
這一數據已經基本接近於中國企業的生產成本。也就是說,即便美國企業的成本比中國企業要高得多,沒有市場競爭力,但加上補貼後也會很能賺。
《華爾街日報》稱,2024年,第一太陽能公司可以獲得7.1億美元補貼。未來十年,這一數字還可能會膨脹到100億美元。
除了補貼很多以外,第一太陽能公司目前在手訂單也很多,達80.1GW。按每單位售價0.30美元計算,意味著訂單總價值約為240億美元。
訂單的來源跟人工智能興起息息相關。
隨著智能算力以指數級增長,富國銀行稱,人工智能數據中心將需要約323 TW的能源,到 2030年將占美國總發電量的約8%。
而太陽能光伏恰恰被認為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瑞銀表示,第一太陽能公司正是伴隨人工智能崛起的最大贏家。
既拿錢,又被本土保護,還有市場需求,擁有多重buff的第一太陽能公司,簡直是美國的天選之子。
中國光伏再次站上地緣政治的十字路口
相較第一太陽能公司有滋有潤的狀態,全球第一的中國光伏企業卻全產業鏈虧損。
而這樣的慘淡景象不僅僅來源於國內企業極致內卷,更是國家之間的比拚,企業隻是處於地緣政治的十字路口。
5月14日,美國宣布將光伏電池進口關稅從25%提升至50%;
5月16日,拜登政府稱,考慮到美國本土組件產能的快速增長,不再為東南亞光伏產品的關稅豁免續期,於今年6月6日按期終止。
在此之前,中國光伏企業為了應對美國的“雙反”調查和關稅壁壘,采用“借道”東南亞出口美國。
東南亞製造的光伏產品出口美國的關稅豁免到期,意味著貿易壁壘再次築起。
這並不是美國第一次圍堵中國光伏產業,從2011年起,美國就對中國光伏持續打壓,但10多年以來,中國光伏卻成為全球光伏的領導者。
麵對熟悉的手段,中國光伏企業也毫不畏懼。
6月11日,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在SNEC上海光伏展開幕式上表示,當前,全球產業鏈深度重構,中國光伏必須從取道東南亞的‘曲線出海’向全麵出海轉變,從單一的技術、產品出海,向包括設備、原材料等在內的產業鏈抱團出海轉變。
現在,已經有多家中國光伏企業公布了美國建廠/擴建規劃,如晶澳、隆基、晶科等,總計2024年底在美國組件產能有望達到23GW。
實際上,對中國光伏產業來說,美國市場隻是很小一部分,2022年以來,美國從亞洲進口的光伏組件量月均僅4GW左右,反而像巴基斯坦、沙特等地對光伏組件的需求正快速上漲(如下圖)。
可見,全球光伏需求格局正發生變化,中國光伏企業全麵出海已成為必然。隻要中國光伏企業能夠走在正確的發展軌道上,即便美國來勢洶洶,未來的主動權就依然屬於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