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預測:2075年印度GDP世界第二,中美發生逆轉

前幾日,莫迪贏得印度大選,開啟了他的第三個總理任期。

不得不承認,莫迪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總理,他剛上台的2014年,印度的經濟位列全球第十。到2022年,印度超過英國,躋身為全球第五。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印度也是信心滿滿,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甚至是第二,真的能實現嗎?美國著名投行高盛預測:到2075年,印度GDP將成為世界第二。

印度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應該用不了多久。去年8月,在印度獨立紀念日當天,莫迪說保證印度的經濟規模將在五年內躋身世界前三,那就是2028年之前。

2023年印度GDP為3.49萬億美元,第三名的德國為4.45萬億美元,第四名的日本為4.2萬億美元,印度GDP和德國相差了差不多一萬億美元。

但是今年一季度,這個差距就大幅縮小了。一季度德國、日本和印度的經濟增速分別為長-0.9%、-0.2%、7.8%,GDP分別為11393億美元、10083億美元、9428億美元。

據預測,今年印度GDP增幅有望達到8%,繼續成為全球增速最快的大型經濟體。按照這個增速,預計在2025年,印度就有可能超過德國和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不過,印度追上德國和日本,沒什麽稀奇的,本來差距就不算大,但想成為世界第二,有可能嗎?2023年,印度GDP是中國的19.5%,美國的12.75%,差距還是非常大的。

雖然印度經濟增速迅猛,但中國的增速依舊不低,而美國因為基數高,所以即便是增速低一點,它的GDP增量卻很高,這兩年都位居世界第一。印度想超過中國和美國,都不容易。

那麽,印度隻能做老三嗎?也不一定,因為離2075年還有長達51年的時間,什麽都有可能發生。

根據高盛的預測,到2075年,世界前三大經濟體的名次將發生逆轉,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GDP達到57萬億美元;印度位居第二,GDP為52.5萬億美元;美國降至第三,GDP為51.5萬億美元。

莫迪在競選宣言中許下願望,要在2047年印度獨立百年時使印度躋身發達國家行列。根據世界銀行的標準,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就算是進入發達國家之列。我們就算印度到2047年還有14億人口,那GDP總量就是28萬億美元。

所以,印度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完全是有可能的。當下的印度經濟,確實可以用火熱來形容。

首先,印度擁有龐大的人口紅利。印度人口已經超過了中國,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最關鍵的是人口年輕,2022年印度人口年齡中位數才27.9歲,我國已經達到了38.4歲。

很多人分析說印度那不叫人口紅利,而是人口負擔,理由是印度文盲率非常高。其實印度也在大力推動教育,學中國進行掃盲。

說實話,中低端的製造業真不需要文化水平很好,會認識點字就可以。印度人口年輕,工資低,非常適合發展中低端製造業。

其次,印度製造業正迎來蓬勃發展。2014年莫迪上台後,提出了“印度製造”,稱要讓製造業貢獻25%的GDP,但現在隻有13%,不少人嘲笑印度。

前幾年,印度製造業確實發展不算快,但現在環境完全變了。在美國、歐盟主導的“供應鏈去中國化”影響下,印度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大量的美國、歐洲、韓國、日本工廠遷入印度,蘋果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今年一季度製造業同比大漲8.9%,再一次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最大動能。為了推動製造業的發展,印度也在大搞基建,修路,修高鐵,修橋,大幅提升運輸效率。

按照莫迪的想法,到2030年,將印度打造為全球製造業中心。

第三,印度的國際環境非常好。美國、歐洲、俄羅斯都極力拉攏印度,而全球南方對它的接受度也非常高,我們也不想和它的關係鬧僵。

印度裔真的是遍布全球各地,西方國家就不用說了,美國很多大企業的CEO都是印度人,加拿大,英國等很多國家的政府高官也有不少印度人。東南亞的印度人也很多,新加坡總統就是印度裔。在非洲也是,比如坦桑尼亞的很多大公司都被印度人掌控。

就這樣滲透率,讓印度得到了全球廣泛的認可,為它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大量的資本湧入印度。

留任印度外長的蘇傑生說,讓印度成為世界之友,說白了就是想讓印度有一個更好的國際環境,來推動它的經濟發展。所以,未來幾年,隨著印度製造業的崛起,外貿將迎來蓬勃發展。

當然,印度自然也有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野心,但還不能表露出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