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越來越像一個“市”,長三角越來越像一個“省”。
01
區域融合,正在全麵加速。
在大灣區,有著“灣區1號地鐵”之稱的廣佛肇莞惠城際鐵路正式開通。
雖然名為城際鐵路,但按照“公交化運營”,無論站台設計、運營模式還是隨到隨走,都與地鐵無異,又名城際地鐵或“大號地鐵”。
“大號地鐵”的開通,形成一條東西走向、橫跨廣佛肇莞惠5市、全長258公裏的大動脈,將整個大灣區更密切聯係在一起。(參閱《中國最長的跨市“地鐵”,來了》)
不僅如此,備受矚目的深中通道即將建成通車,整個珠江口未來將形成11條跨海通道,將珠江兩岸“縫合”在一起。
無獨有偶,6月1日,“長三角超級環線高鐵”橫空出世,將滬蘇浙皖三省一市連成一個“環”。
這條超級環線,從上海出發,經蘇州、常州、南京、合肥、黃山、杭州和嘉興等地,最終又回到上海。
可以說,除了寧波、南通,長三角幾乎所有重點城市,都在環線之上,串起眾多萬億級城市。
事實上,長三角的“閉環”之路,隻是現在進行時,在不遠的將來,整個杭州灣都將形成超級“O”形閉環。
杭州灣位於上海與寧波舟山之間的海域,沿著錢塘江可一路上溯到杭州,目前已有杭州灣大橋貫穿其間。
而在未來幾年,杭州灣將再誕生三條跨海通道,包括已開工建設的通蘇嘉甬鐵路,以及規劃中的千億工程滬甬通道、滬舟甬通道。
通蘇嘉甬鐵路跨過長江,連經南通、蘇州、嘉興、寧波等地,有望於2027年底正式建成通車,將上海大都市圈的西翼連成一體。
滬甬跨海通道、滬舟甬跨海通道,一條直接連通上海與寧波,一條連通上海港、寧波-舟山港兩大世界級港口,建成後將成為我國最長的跨海通道之一。
屆時,上海與周邊各地市將形成“1小時交通圈”,而與整個城市群將將不斷逼近“2小時交通圈”。
02
長三角,為何要搞“超級環線高鐵”?
環線交通不是新概念,屬於網狀路網的範疇,相比常見的線狀路網效益更高。
城市內部的“環線地鐵”早已有之,如北京2號線、上海4號線以及即將開通的廣州11號線。
一條環線,可串聯N條不同走向的地鐵,既能減輕核心城區中心站點換乘壓力,也能提升通行效率,更進一步拉近不同城區之間的距離。
當然,不是所有城市都適合環線。沒有足夠多的客流量、足夠密集的路網客流、足夠多的跨區域交流,無法支撐起環線。
當龐大的客流從城市內部拓展到城市、省際之間,環線城軌、環線高鐵的概念就應運而生。
其實,環線高鐵,也不是第一次出現,在海南、成渝貴、福建等地早已有所探索。
尤其是有著“西部鐵三角環線”之稱的成渝貴環線,大幅拓展了成渝經濟圈的腹地。
然而,無論是區位重要性還是涉及區域的經濟體量規模,都無法與長三角相提並論。
長三角是中國最大城市群,囊括3省一市,覆蓋41個地市,GDP總量超過30萬億元,占全國的1/4左右。
一個城市群,更是坐擁9個萬億GDP城市,包括上海、蘇州、杭州、南京、寧波、無錫、合肥、南通和常州,數量之多、密度之高為全國之最。
然而,長三角內部發展仍然不夠均衡,“包郵區”與安徽之間,省會與地級市之間,核心圈層與邊緣圈層之間,都存在明顯落差。
在交通上,長三角重點城市之間的連通不成問題,但重點城市之間有許多城市,部分成了高鐵“死角”,部分未能躋身幹線路網。
所以,超級環線高鐵的存在,除了進一步強化中心城市之間的互聯互通外,更重要的是將更多普通地級市也納入其中。
換言之,環線高鐵的意義,不在於終點到終點,而是沿途城市之間的直達直通、資源互通,激活整個區域內部交通的內循環。
或者說,環線高鐵的存在,最大的受益者並非上海,而是其他地市。畢竟,作為高鐵樞紐,上海早已通過各種線狀網絡向外輻射。
長三角超級環線高鐵,或許隻是開始,未來在長三角城市群,還將形成各種大大小小的高鐵環、城軌環、地鐵環。
屆時,長三角的一體化乃至同城化,都不再是傳說。
03
大灣區、長三角,誰能更快融為一體?
眾所周知,我國形成了以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為“同心圓”的城鎮化空間結構,城市群最大,都市圈次之。
如果說都市圈的目標在於同城化,不是一城,勝似一城;城市群的目標就在於一體化,不是一省,勝似一省。
那麽,在同城化、一體化之路,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城市群誰更有優勢?
大灣區隻有11個地市,自古以來就共飲珠江水,文化同源、人緣相親、語言相通、民俗相近,有著共同的嶺南文化基因。
但挑戰在於,作為世界四大灣區之一,粵港澳大灣區最為獨特:一個國家、兩種製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開全球未有之先例。
所以,大灣區的融合之路,既需要交通地理、公共服務、科技產業層麵的軟硬連通,也需要其他層麵的融合,形成全球矚目的超級區域。
與大灣區相比,長三角涉及三省一市、41個地市,跨市域跨省域,貌似更難整合,但實質上一體化力度遠超預期。
究其根本,長三角確立了上海作為唯一的核心城市,這是關鍵。
正如官方文件所定調的:發揮上海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上海作為強中心,意味著江浙兩大強省的經濟強市也會主動向其靠攏,無論是2萬億級的蘇州還是1.5萬億級的寧波,都在上海大都市圈的輻射範圍。
同時,長三角盛產“跨省都市圈,打破省域行政邊界帶來的限製,形成典型的破壁效應。
在相關規劃中,長三角被劃分為六大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寧波都市圈。
這些都市圈並未涇渭分明,更非井水不犯河水,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交叉,相互融合。
作為全國第一個獲批的國家級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範圍橫跨蘇皖兩省,且明確有江蘇、安徽兩省共建。
而作為長三角第二個獲批的國家級都市圈,杭州都市圈雖然最終有所縮水,但其早已輻射到安徽黃山、江西上饒等地。
至於上海大都市圈,本身就已蘇錫常都市圈、寧波都市圈涵蓋在內,最近又引來安徽宣城等地主動投懷送抱,未來有望繼續擴容。
一體化發展,最直觀的特征就是融合,而融合的背後,正是打破了強中心城市一味吸血的邏輯,通過輻射效應促進整個區域的發展。
這正是長三角發展成為全國最富,也是相對均衡的區域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