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超兩萬億的儲能行業,離賺錢還有多遠?

來源: 星海情報局 2024-05-31 01:45:27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8518 bytes)

最近,儲能行業有點火爆。

這個行業火爆到什麽程度呢?

2023年12月31日,湖北荊門新港儲能電站成功送電、並網,成為了國內首座百兆瓦時級構網型儲能電站——100兆瓦時等於10萬千瓦時,這座電站相當於一個可以儲存十萬度電的“超級充電寶”。

在荊門電站並網的兩天前,12月29日,浙江溫州梅嶼儲能電站則實現了全功率並網投運——這同樣是一個百兆瓦時級別的儲能電站。

和溫州梅嶼電站同日投入使用的,還有貴州黔西南州冊亨縣的儲能電站。再往前推兩天,12月27日,廣東陽江的峽安儲能站也並網投產了——這是一個海上風電儲能科技示範項目。

......

最新的消息,前兩天,馬斯克的特斯拉儲能超級工廠也在上海獲批施工建設。

另外,根據“十四五規劃”:2025年作為一個重要節點,中國的儲能行業是要去實現規模化發展的。

一樁樁,一件件,從投產消息到上層政策,各種信息都表明了一件事:

儲能行業,已經到了即將起飛的前夜。

雖然儲能行業並不是什麽新鮮事物,雖然行業裏早就為此布局很多年了,但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和這個至關重要的行業之間似乎總有一層說不清道不明的“障蔽”。

其實吧,儲能行業所做的事情,說簡單也簡單,說不簡單也不簡單。

說簡單,是因為這個行業的最底層邏輯實在太直白了——可以理解為是“電力行業的中間商”——低價時段,我用低價電把我的“充電寶”充滿,等到了高價時段,我再以更優惠的價格把“充電寶”裏的電賣給你。

說不簡單,則是因為儲能行業不僅對技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同時還飽含著各種錙銖必較的成本利益計算以及複雜的政商博弈——這絕對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中國的儲能行業。

中國的儲能行業,為何發展如此迅速

對別的國家來說,對儲能行業的需求並不那麽迫切。

但對於中國而言,儲能行業背負的責任則要大得多。

根本原因,在於中國的能源結構在最近十年裏出現了巨大的改變。

一直以來,火力發電都是中國最重要的電力來源——中國最重要的幾條重載鐵路這麽多年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把中西部的煤炭運出去,而其中絕大多數煤炭的結局,就是成為某個火力發電廠鍋爐裏熊熊燃燒的電煤。

但今天的中國,火電其實已經並不是最大的那個板塊了。

雖然總發電量來看,化石燃料的火電依舊是擎天一柱,但如果看總的裝機量,火力發電就會陷入新能源的汪洋大海之中——根據國家能源局最新的數據顯示,可再生能源已經成為了中國保障電力供應的新力量,全國發電總裝機是29億千瓦,新能源裝機達到了14.5億千瓦,占了全國發電總裝機量的50%,曆史性地超過了火電裝機。

這顯示出了一個大趨勢:哪怕現在火電依舊強悍,但在不遠的未來,火電將注定收縮,中國將成為一個依靠可再生能源的國家。

在火電裝機占主導的時代,對儲能的需求其實一點也不迫切。火電最大的優勢,就是“連續穩定且可控”——隻要電煤供應充足,火電廠不僅可以全年無休不停發電,而且控製發電機組的功率也是基本操作。

這個階段,我們的供電是非常穩定且充滿計劃性的。雖然當時也有抽水蓄能的電站出現,且數量不少,但這些電站的主要任務是削峰填穀、調頻調相和應急發電。

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

火力發電雖然“連續穩定且可控”,但它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個被挖空了的煤礦和嚴重的汙染。更何況,煤炭永遠是越挖越少,但我們的用電量卻越來越大——化石能源根本沒辦法撐起中國的未來,我們必須切換到可再生能源的道路上。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在旺盛的需求刺激下,中國的光伏、風電等等行業迅速迭代發展,如今已經穩穩發展成了世界領先的水平。

不過,凡事都有利弊。比起火電,可再生能源清潔、可持續,但它卻有一個致命的問題——不穩定、不可控。

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完全就是看天吃飯,但老天爺什麽時候和我們共過情呢?風力發電站修得再多再好,用電高峰時候老天爺就是不刮風,你能怎麽辦?中國光伏產量天下第一,南方丘陵和池塘裏都鋪滿了光伏板又如何呢?用電高峰時候給你一個陰雨天氣,你又能怎麽辦?

新能源的“一驚一乍”,對於講究情緒穩定的電網來說就是天然的不安定因素。所以,當可再生的新能源成為了中國裝機量的主要勢力,儲能就從原來的應急屬性裏跳了出來,成為了一種剛需——我們需要足夠多、足夠強大的儲能手段來對抗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天生的不穩定和隨機性。

有意思的是,同樣是作為新能源體係裏的重大成果,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也在同一個時間段裏蓬勃發展,同時也在相當程度上帶動了電池行業的規模效應。

一方麵是技術進步使得電池成本越來越低,

一方麵是國家電力安全的剛需,

再配合上東部沿海越來越旺盛的電力需求。

中國儲能行業的激烈發展,可以說是能源結構轉型、電池技術進步、中國產業發育三者疊加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發展到了今天,中國的儲能技術路線是非常多樣的,大體可以分為“電池派”和“非電池派”

電池就不多說了,大家都知道。而在電池之外,最經典的方式就是之前所說的“抽水蓄能”——在低穀時段,抽水蓄能電站會用廉價電力把水反向抽到水庫之中。等到用電高峰到來,它就開閘放水發電。與之類似的,還有壓縮空氣儲能——低穀時用壓縮機去給氣罐充氣,等到高峰期再把氣放出來,用高壓空氣推動發電機發電。最近幾年發展出來的,氫(氨)儲能也“不離其宗”,低穀時候電解水獲得氫氣,然後等到了高峰期就用氫氣燃燒發電。

套路還是一樣的:低穀時期把電能轉化成其他的能量,高峰期再轉回來。

實際上,根據“十四五規劃”,我們正在做的是“推動多元化技術開發”——也就是嚐試用各種手段去儲存電能:電池路線上,有鈉離子電池、新型鋰離子電池、鉛炭電池、液流電池。物理路線上,有壓縮空氣儲能、氫(氨)儲能、熱(冷)儲能、抽水儲能、飛輪儲能。甚至還有非常科幻的流派:超導儲能、超級電容儲能、液態金屬電池、固態鋰離子電池、金屬空氣電池等等新一代高能量密度的儲能技術。

儲能行業怎麽賺錢?

除了對抗不穩定、保證電網的供電安全,“儲能”這件事,更多則是一門巨大的生意。

畢竟,講儲能行業,就不能不講“分時電價”。

眾所周知,電力行業是講究“負荷”的:白天的時候,全中國所有的商場、公司、工廠、學校幾乎全部開動,電力負荷極大。到了夏天,大家空調一開,供電壓力就更大了,電廠就要開動更多的發電機組去發電。此刻就屬於“高峰用電”,就要用“高峰電價”乃至“尖峰電價”。

而到了後半夜,大多數的商場、公司、工廠都休息了,用電需求少了,電力供給壓力變小了,多餘的機組就可以歇歇了,電價也就下來了。此時,就要切換成為“平段電價”、“低穀電價”。

但是在發電廠看來,不管你高峰還是低穀,電是不能斷的。區別無非在於是否需要啟動更多的機組進行發電——高峰時期就多開幾個機組,成本升高;低穀時期就少開幾個機組,成本也就下來了。

以北京為例,對於電壓不滿1kv的北京市城區非居民用電來說:尖峰時段為七八月的11時至13時、16時至17時,此時的電價可以高達1.4223元/度,低穀電價時段為23時至次日清晨7時,電價僅為0.2939元/度。

如果我在低穀時候以不到0.3元/度的價格充電,在高峰時段以1.3元/度的較低價格售電,那麽我每賣出去1度電就可以賺1元錢。

這就是商業儲能電站最底層的邏輯:我們不生產電,我們是國家電網的搬運工。

從這個邏輯上,儲能行業開發出了多種不同的商業模式。

最直接的,就是“電力現貨市場交易”——用低穀電價充電,在高峰時段放電。顯然,這個模式的關鍵就在於低穀電價和高峰電價之間的差額——峰穀價差越大,這個商業模式就越有利可圖;反之,就越利潤微薄。

以浙江省的情況來看,晚間22時到次日早8點為低穀時段,電價低至0.4元/度。9時至11時為第一個用電高峰,儲能站向外第一次放電,電價為1元/度,價差為0.6元。11時到13時又是低穀時段,儲能站進行二次充電。在二次充電完成後,就等待晚些時候電價高達1.3元/度的尖峰時段,此時的價差可以達到0.9元/度。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個儲能電站可以打滿330天,每天兩次充電兩次放電,恰好十年6600次充放電——這也符合當下儲能電池的壽命設計。整體算下來,以一個100兆瓦時級的儲能電站來算,一天的收入就是15萬元,十年下來,就是接近5億元。

第二種商業模式,則是容量租賃——根據國家相關要求,新建設的光伏、風電場站因為存在不穩定的問題,所以需要進行“配儲”——即配備一定量的儲能設備以消納低穀時過量的發電。這個時候,商業儲能站實際上就可以向風電、光伏場站提出出租容量的需求。對光伏、風電企業來說,出租的成本遠低於自己建設,而對於儲能方來說,不僅能獲得充電,還能收一筆租金,豈不美哉?

此外,還有“隔牆售電”的模式,即所謂的“分布式發電市場化”——新能源發電單位和儲能單位可以不經過電力交易平台直接和附近周邊的用戶按照規定進行交易,不需要經過國家電網的。這就是很多人常說的“微電網”模式。在這樣的基礎上,如今還衍生出了“虛擬電廠”的玩法——將多個工商業儲能站的電力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虛擬電廠”,然後再進入電力交易平台進行電力交易。如果未來“戶儲”模式成熟,那麽甚至會出現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小型儲能站的情況——晚上趁著低價進行充電,白天趁著高價再去售電賺錢補貼家用。

關於儲能行業的一些想法

儲能行業的意義、必要性、商業模式這都很好理解,但最關鍵的問題是,這個行業發展的源動力到底是什麽?

答案是:不管是和行業專家的交流,還是看網上的報告、資料,歸結起來就是:政策,是儲能行業的主要動力——簡單來說就是,是國家而不是市場,是政策而不是需求,在推動這個產業的發展。

這一點,和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頗為相似,但顯然,最後想發展好,最終離不開的其實是技術的進步和商業模式的廣泛認可——技術的進步,帶來的是性價比提高。電池如果可以越來越便宜,那麽儲能站一定會遍地開花。最後就像新能源汽車一樣,獲得了市場廣泛的認可,可以自己造血生存了。

根據各種政策的總結可知:從之前到2025年節點,實際上在政策製定者的眼中都屬於“第一階段”,屬於“商業化初期”。之後,到2025年,則實現“規模化發展”。在我看來,今天的儲能行業雖然火爆,但是比起未來規模化發展的時候,現在的火爆很可能什麽都算不上。畢竟,在規模化發展之後,到了2030年,儲能行業才進入了“新型儲能全麵市場化發展”。

這也就是為何當下“政策”成為儲能行業前進動力的根本原因——我們的儲能行業還是太小了,別看現在很火爆,但對比實際所需要的體量,還是太早期了。

在當下第一階段,聊“儲能站到底能賺多少錢”這事兒多多少少有點不合時宜。怎麽賺錢、什麽時候賺錢的問題都沒有想清楚,就不要奢談能賺多少錢了。

其實,中國儲能行業麵臨的問題也是當年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問題——早期成本太高。新能源汽車越早越多,每一輛車上都有那麽大一塊電池,再疊加儲能行業的發展,最後的結果就是對於鋰礦物的需求極為巨大,鋰礦物價格升高,電池成本居高不下。說句不好聽的,以當下的鋰礦供應情況來看,供應汽車動力電池都已經很費勁了,而供應更重量級的儲能市場,恐怕會讓鋰礦物價格更高。

所以隻要談到儲能行業的未來發展,如何降低成本就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當下的儲能成本還是太高了,一個可以存十萬度電的儲能站的建造成本就要兩三億人民幣,儲能站未來是我們能源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高昂造價顯然是無法接受的。

因此,這也就決定了:在鋰電池之外,我們必須還要去積極嚐試不同的電池技術路線。同時還要積極研究電池回收技術,把寶貴的鋰礦資源更充分地利用起來。

成本問題之外,商業上的運營也是問題。在很多省份,儲能電站的商業規則還沒有明確規定下來,哪怕是已經有了明確規則的省份,這些規則的“保質期”也是一個問題——在這個飛速發展的行業裏,誰能保證三年之後這個規則依舊能跑通呢?更何況儲能還是個新事物,相關產業也都在萌芽、發展之中。

最後的結果就是,雖然到處都在修儲能站,在抖音上看個儲能行業的短視頻都有人在評論區裏找投資人、找項目、找居間人,但放在現實之中,唯一的賺錢模式就隻有電價差。

......

前幾天和朋友聊天,談到了五年計劃的問題,2024年的我們找到了多年之前的“十三五規劃”,重點看了看當年國家對於新能源汽車的設想。

“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計劃,鼓勵城市公交和出租汽車使用新能源汽車,大力發展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重點突破動力電池能量密度、高低溫適應性等關鍵技術,建設標準統一、兼容互通的充電基礎設施服務網絡,完善持續支持的政策體係,全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達到500萬輛,加強新能源汽車廢舊電池回收處理。”

這些當年的設想,我們現在都已經實現了。其實放在儲能行業,也是這個意思。

我絲毫不懷疑儲能行業的未來發展前景——以中國的體量和規模,對於電力的需求以後隻會更大、不會更小。在這個新能源的時代裏,儲能是繞不開的一環,也是未來電網體係裏的重要模塊。

但現在來看,我們的儲能行業依舊還是太小,實在不宜過於樂觀盲目。

儲能行業非常好,是現在談賺錢還是有點早。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