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座沿海城市經濟不達標,它們做錯了什麽?

來源: 吳曉波頻道 2024-05-31 01:42:5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4716 bytes)

編者按:5月27日,高層審議通過了《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的若幹政策措施》。中部崛起,是一個經常被提及的話題,中部城市向沿海的“優等生”學習,成為一個主流的敘事邏輯。但實際上,東部發達城市亦有短板,部分沿海城市的經濟增速還達不到全國平均線。今年是沿海開放40周年,我們梳理了一些沿海發達地區的“補習生”,希望他們失意的故事也能為城市崛起提供一些新鮮的經驗。

“首批沿海開放城市,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但是,它們未必能找到金庫大門。”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海權論”的提出者、美國理論家阿爾弗雷德·馬漢曾說,“誰控製了海洋,誰就控製了世界”。

這個道理不僅適用於國與國之間的軍事競爭,還適用於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經濟競爭。一般而言,港口越繁忙的城市,經濟越發達。美國紐約、美國舊金山、日本東京、新加坡等國際化都市,都是圍繞大型海港建起來的。

基於這套邏輯,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就確定了優先發展沿海城市的戰略。

1984年5月,高層正式確定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為國家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它們可以享受與深圳經濟特區一樣的政策“特權”,能率先引進國外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圖源:網絡

今年是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確立四十周年。這40年來,這14座城市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經濟總量增長超過100倍,城市麵貌和市民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橫向比較的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這14座城市的發展並不均衡,既有給人驚喜的“狂飆生”,又有產業大而不精的“虛胖生”,還有未達全國平均線的“落後生”。

1984年中國GDP為7206.7億元,2023年中國GDP為126.0582億元,40年間增長了174倍。

如果把全國平均增速當一條水平線,那上海(增長120倍)、天津(增長112倍)、大連(增長133倍)、湛江(143倍)、秦皇島(122倍)都低於這條線。上海的情況比較特殊,雖然增速慢一點,但地位和影響力沒變,依然是中國第一大城市。

而從人均收入的維度來看,2023年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9218元,連雲港(35983元)、湛江(29733元)、秦皇島(34416元)和北海(34355元)都低於這條線。有人把這四座城市,稱為“沿海欠發達城市”。

換言之,14座沿海開放城市中,有6座城市(天津、大連、湛江、秦皇島、連雲港、北海)辜負了當初設計者的期待。

那麽問題來了:既有地緣優勢又有政策優勢的沿海城市,為什麽經濟增速還達不到全國平均線?

天津、大連:家底優勢沒有轉化為發展優勢

船大難掉頭,大象難轉身。

新中國建立後,中國大搞工業,全麵向蘇聯看齊,優先發展東北和華北。北方城市有挖不盡的煤炭、鋼鐵和石油,數不清的高爐和煙囪,還有四通八達的鐵路線,以及家大業大的國有企業。

以天津和大連為代表的北方工業城市,風光一時無兩。中國第一輛國產無軌電車、第一台彩色電視機誕生於天津。中國第一台自主研發的內燃機車、第一艘萬噸遠洋貨輪誕生於大連。

大連造船廠

圖源:網絡

然而改革開放以後,經濟形勢發生了變化。當北方年輕人還在鑽研如何進國企、端鐵飯碗的時候,南方年輕人已經開始下海做生意了。1979年,中國第一張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發給了溫州人。

圖源:網絡

到了21世紀,以溫州、寧波為代表的南方沿海城市,成了民營經濟的大本營,創業氛圍濃烈。

而以天津和大連為代表的老工業基地,還是央國企的天下,大樹底下無大草,當地民企就很難做大。

在“2023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中,寧波和溫州分別有20家、10家民企上榜,天津籍企業隻有7家,大連籍隻有孤零零的一家。

像誕生於大連的萬達集團,王健林發現大連市場太小,就把總部搬到了北京。

國企強民企弱的結構,就會影響當地的創新生態。畢竟創新是要冒險的。

以天津和大連為代表的老工業基地,做大了石化、鋼鐵、機械等傳統產業,卻錯過了產業轉型升級的窗口期,沒有抓住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風口產業。

根據中國互聯網協會的數據,《2023年中國互聯網百強企業》榜上,天津隻有1家企業(獵聘網,排名全國第6名),大連一家都沒有。

在燃油車時代,天津是中國十大汽車城之一,2019年汽車產量高達104萬輛。

到了新能源汽車時代,天津在中國汽車版圖中的重要性就下降了不少,2023年天津新能源汽車產量為63372輛,隻有上海的1/20,甚至比不過常州等普通地級市。

就算有了新賽道企業,天津和大連也未必能守得住。“中環半導體”原本是天津一家做半導體顯示的國企,但由於經營不善而陷入困境,2020年被廣東企業TCL科技收購。

新興產業的滯後,嚴重影響了天津和大連的人才吸引力。

根據智聯招聘的數據,天津和大連在“2022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強”榜單中,分別位列第18名和第40名。2016年以來,天津的人才持續外流,常住人口從1443萬掉到了1364萬。

經濟底子好,傳統產業強,新興產業弱,人才持續外流,創業氛圍差……二十世紀最閃耀的兩座工業大城——天津和大連,40年來沒有把家底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未免令人惋惜。

秦皇島、湛江、北海:地緣優勢沒有轉化為貿易優勢

除了家底優勢,首批沿海開放城市還有地緣優勢。

這14座城市都有漫長的海岸線,既有迷人的濱海風光,又建起了風小、水深、浪平、航道寬的海港。從曆史來看,依托於海港的城市往往貿易發達,商業活躍,工業強盛。

但凡事都有例外。像秦皇島、湛江、北海,雖然擁有世界級天然良港,可以停泊大量遠洋巨輪,卻沒有把貿易帶起來,也沒把工業做起來。

秦皇島海港在《2022年中國外貿百強城市名單》中,秦皇島排名全國第68名,排名居然比安徽蚌埠(中部三線城市)還要低。湛江和北海更慘,跌出了前100名。

除了外貿指數排名,從進出口總額也能看出端倪。據統計,2023年秦皇島、湛江、北海的進出口總額隻有423.7億元、701.6億元、371.1億元。

三座城市的進出口總額加起來也才1500億元,還比不過長沙(2813.49億元)等內陸城市。

為什麽這些城市沒有把地緣優勢轉化為貿易優勢?

外部原因是中國城市之間的競爭太激烈,這些沿海小城市不但要與本省的兄弟城市搶渠道,還要與內陸大城市爭資源。

先來講講秦皇島。原本是京津冀地區最大的深水港,但港口開發能力不足,被不斷加深加寬的天津港、唐山港和黃驊港搶走了風頭。

再來說說兩廣地區的沿海城市。雖然珠三角平原、粵東平原和粵西平原同時對外開放,但從經濟基礎、交通條件和社會環境來看,珠三角對粵東和粵西形成碾壓之勢。你看看這地圖,對比一下三大平原的道路網密度就知道了。

圖源:百度地圖

所以,廣東省內的優質資源都往珠三角集中,導致珠三角成為富可敵國的都市圈,而身處粵西的湛江,就處於人才和資金被虹吸的尷尬狀態。

珠三角的強勢崛起,還對廣西北海造成了很大壓力。

廣西和北海原本的計劃是,把北部灣港口(包括北海、欽州、防城港)做大做強,成為大西南(包括四川、雲南、貴州、重慶、廣西)的出海口。

但沒想到被珠三角“截胡”了,珠三角率先打通與西南地區的水路、公路、鐵路網絡,吸納了西南地區大量貨物。

圖源:百度地圖

西南四省還在開辟新的出海通道,全力扶持省內城市做國際公路樞紐、國際鐵路樞紐和國際航空樞紐。

昆明農場生產的鮮花可以走高速公路到越南,重慶企業生產的汽車會走中歐班列到歐洲,成都企業生產的手機會走雙流機場到美國。

這樣一來,北海港和湛江港的外貿量自然就下降了。

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本。北海港、湛江港、汕頭港、秦皇島港的貿易量之所以沒提振起來,歸根到底還是這四座城市的經濟體量不夠大(GDP都低於4000億元),工農業生產能力不夠強,對外地和外國企業也就沒有特別強的吸引力。

六個沿海開放城市:政策優勢沒有轉化為招商優勢

沿海開放城市還擁有第三個優勢:政策優勢。

從1984年到現在,中央每次發放政策大禮包,都不會忘記這批沿海開放城市。

大家耳熟能詳的“開發區”概念,就源自沿海開放城市(大連)。

1984年9月25日,國務院正式批準在金縣(現金州區)馬橋子興建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而後,其他13個沿海開放城市也陸續設立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當前火熱的“自貿區”概念,也源自沿海開放城市(上海)。2013年9月27日,國務院批複成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實行自主給予外國或其他地區特殊優惠稅收和監管政策。

而後,廣州、天津、福州、大連、寧波、青島、煙台、連雲港等沿海開放城市也被圈為“自貿區”。

:青島開發區城區一角

可以說,首批沿海開放城市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但遺憾的是,它們未必能用“金鑰匙”打開財富大門。

據21世紀經濟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中國296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營商環境報告》,天津、大連、秦皇島、北海、湛江、連雲港在城市營商環境的排名分別為第20、27、128、135、164、179名,都低於它們的GDP排名。

先看外資吸引力,秦皇島和連雲港有點愧對“沿海開放城市”頭銜。2023年這兩座城市實際利用外資隻有0.45億美元、4.35億美元,還不如太倉等縣級市。

再看內資吸引力,近年來,大連、秦皇島、北海、湛江、連雲港很少引進百億級工業項目。在新能源汽車招商引資潮中,這五個城市沒有搭上比亞迪、小米、理想等國產品牌的快車。

顯然,這些沿海城市,並沒有把政策優勢轉化為招商優勢。

小結

在中國城市排位賽中,城市的天賦條件很重要,但政府的服務水平和企業的創新能力更為重要。

曆史沉澱再厚,如果沒有適應時代發展高新產業,也無法轉化為發展動能;地理位置再好,如果沒有建立龐大的經濟腹地,也無法轉化為貿易活力;優惠政策再多,如果沒有落實到位,也無法轉化為招商吸引力。

相反,那些天賦一般、家底很薄的城市反而能創造奇跡,讓人眼前一亮。

比如寧德原本是有名的“老少邊窮區”,直到2009年才通鐵路。但憑借著“弱鳥先飛”“愛拚才會贏”的精神,寧德引進了以寧德時代和上汽集團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建立了四大主導產業。

滁州原本是安徽省內經濟表現較差的城市,但是它抓住了江浙滬產業外溢的機會,努力發展新興產業,成為安徽第三大城市。

阜陽原本是有名的貧困區,但是通過發展新能源汽車、新材料、芯片等行業,實現了經濟大躍升。

不過,城市之間的競爭是一場馬拉鬆比賽。過去40年增速較慢的沿海城市,隻是階段性迷失,並不代表它們沒有前途。如今它們也在努力找差距、補短板,積極改善營商環境,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和高端服務業……

未來40年,說不定它們也能劃出一條華麗的增長曲線。在國力向上的中國,一切皆有可能。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