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光伏)電站基本是用N型組件,P型也還有人要,但量不多。在N型組件裏,TOPCon的組件會主流一些。”5月22日,在談及光伏市場近來的變化時,安徽一家光伏組件經銷商的銷售人員張先生向經濟觀察報表示。
在中國光伏產業中,P型電池(基於P型矽片的光伏電池)向N型電池(基於N型矽片的光伏電池)的技術迭代,已成為近年來行業關注的熱點。行業中的每個廠商都希望能夠抓住下一代光伏技術的風口。
在最近舉辦的光伏行業上市公司業績說明會上,記者發現與會的機構投資者相比關注行業競爭加劇和光伏產能過剩等短期問題,更加關心企業如何升級現有的P型產能以及對N型產品技術路線的規劃。
自2024年以來,擁有近9年光伏組件經銷經驗的張先生觀察到,在BC(背接觸光伏電池)、HJT(異質結光伏電池)和TOPCon(隧穿氧化層鈍化接觸光伏電池)這三種主要的N型技術路線中,“TOPCon技術似乎已經勝出。”
新能源行業研究機構InfoLink的統計顯示,截至2023年底,TOPCon電池的名義產能已達到560GW,HJT和BC電池的產能則分別為45GW和48GW。
“在短期內,TOPCon技術應該是N型電池的主流選擇。”TrendForce集邦谘詢分析師王健說。
短期的路線之爭
追求更低的度電成本,一直是光伏產業發展的核心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依靠光伏電池的技術創新,從而獲得更高的發電效率以及更低的製造成本成為主要手段。
如果給光伏產業此輪技術路線的變革追尋一個起點,或許可以追溯至2020年的上海光伏展。當時,國內一線光伏組件製造商紛紛展示自家的N型產品。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2020年N型組件在整個上海光伏展發布的產品中所占比例僅為7.4%,但三年後這一比例已超過90%。
盡管行業普遍追求從P型向N型的快速升級,但在具體的升級路徑上,企業們還是走出了三個細分方向,主要分為BC、TOPCon和HJT三種N型電池技術。王健介紹,這三條技術路線各有優劣。其中,TOPCon技術在轉換效率、壽命、可靠性以及與傳統PERC(發射極和背麵鈍化電池)產線兼容性方麵具有優勢,但麵臨工藝複雜性、成本以及效率提升空間的限製。HJT技術以高轉換效率、低工藝溫度、高穩定性、低衰減率和雙麵發電等優點著稱,但初始投資和材料成本較高,性價比尚不具優。BC技術可以很好地結合其他電池技術,大幅提高電池的轉換效率,因其背接觸設計,外觀更為美觀,具有更為廣泛的應用場景,但同樣麵臨製作工藝複雜、技術和設備的高投入以及高生產成本的挑戰。
在過去幾年中,關於哪種技術路徑將最終勝出的問題,一直是國內光伏電池及組件企業的熱議話題。
例如,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1012.SH,下稱“隆基綠能”)董事長鍾寶申在2023年中報業績會上提出,TOPCon是一種過渡技術,BC電池在未來五六年將成為晶矽電池的絕對主流。作為TOPCon路線的領軍企業,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688223.SH,下稱“晶科能源”)CTO金浩則在2023年的一場公開活動中表示,BC在兩三年甚至更長時間內是沒有相應生命力的。
“從技術角度看,HP是複合鈍化意思,BC是背接觸的意思。根據鈍化技術及結構的不同,行業定義了PERC、TOPCon、HJT等。但目前更有可能是複合技術,因此我們將其稱為複合鈍化背接觸電池技術。隆基認為這是行業下一代確定性的技術方向。我認為在未來五年內,整個市場絕大多數會是BC電池,複合鈍化技術可能會成為主流。”在2024年4月30日的隆基綠能2023年年度業績說明會上,鍾寶申再次強調了自己的觀點。
麵對這三條各具特點的N型技術路徑,哪些因素是決定其能夠勝出的關鍵?業內人士透露,目前TOPCon電池新產線的設備投資約為2億元/GW,而基於現有P型電池產線升級改造的成本約為1億元/GW;HJT電池的新產線投資則高達3.5億元/GW左右。
專注BC賽道的上海愛旭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600732.SH,下稱“愛旭股份”)於5月13日披露的公告顯示,其義烏六期15GW高效晶矽太陽能電池項目總投資額為85.16億元,即1GW成本約為5.6億元。
在這種背景下,盡管行業仍在探討下一代光伏電池技術的方向,但從經濟性角度看,TOPCon技術至少在短期內已成為N型光伏電池技術的主流選擇。
“2024年是光伏行業全麵轉向N型技術的一年,近一兩年一線企業重點投入N型TOPCon,預計短期還是以這個技術和產品為主。”在5月7日的2023年度科創板光伏專場業績說明會上,阿特斯陽光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88472.SH)董事長瞿曉鏵說。
長期的技術迭代
在行業短期內以TOPCon技術和產品為主的情況下,押注其他技術路線的光伏企業是否還有時間調轉方向?
王健認為,想要調頭為時已晚,且沒有意義。當前市場環境的複雜性以及現階段規劃的TOPCon產能已能滿足市場需求。在行業產能過剩導致的產業鏈價格快速下跌的背景下,任何先進技術都不具備較強的盈利能力。“TOPCon技術的生命周期約為三到五年,轉向該技術需要大量時間進行研發和試驗,短期內難以實現量產和市場化。”王健說。
與此同時,主要光伏上市公司的動向顯示,麵對TOPCon技術和產品大規模放量的現狀,非TOPCon路線的企業並未表現出改變技術路徑的意圖。
例如,隆基綠能在2023年年度業績會上明確表示,公司沒有TOP-Con技術的擴產計劃,而是發布了BC產能的戰略規劃,目標是要在三年內達到100GW的產能。目前,隆基綠能在全球範圍內擁有45GW的PERC電池產能,其中國內產能將在2024年底全部退出市場,海外部分產能將在2025年前退出。目前,隆基綠能擁有接近35GW的HPBC一代電池的產能和30GW的TOPCon電池產能。
在HJT技術方麵,該賽道的龍頭公司東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總裁伍學綱在2023年度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公司未來的產能結構和新增產能將以異質結(HJT)為主。
盡管TOPCon技術目前占據市場主導地位,同樣存在需要迭代解決的問題。
“隨著雙麵poly技術的運用,TOPCon的技術效率將越來越接近其理論極限(28%左右),進一步提升效率可能將變得越來越困難。”王健強調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是光伏行業的主旋律,轉換效率潛力更大的技術更有可能引領行業發展。
所謂雙麵Poly技術,即通過在電池的正麵和背麵同時沉積多晶矽(Poly-Si)層,優化電池的電學性能和光學性能,使光伏組件的正麵和背麵均能夠有效吸收光能,增加發電量。晶科能源在2023年11月接受機構調研時曾表示,晶科能源的雙麵Poly中試線已實現26%的轉換效率,並計劃在2024年底逐步投入生產。
在此背景下,BC技術作為通用平台性技術,因其可與TOPCon、HJT甚至PERC技術結合的優勢,受到了行業內部的廣泛看好。例如,TOPCon與BC技術結合形成TBC,與HJT結合形成HBC。隆基綠能當前力推的HPBC技術則是在P型矽片上結合了PERC和IBC的電池技術。
同時,記者注意到,行業主要TOPCon龍頭企業也對BC技術持開放性態度。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在5月7日的業績交流會上稱,公司會儲備基於TOPCon的BC電池和鈣鈦礦疊層電池技術。
另一家專注TOPCon賽道的上市公司海南鈞達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865.SZ)在業績交流會上也指出,BC技術作為平台技術可與TOP-Con電池技術進行疊加。目前,公司已掌握基於TOPCon的BC技術,正推動BC電池的中試研究和量產實現。
關於HJT電池,行業內有觀點認為,該技術與鈣鈦礦技術結合所衍生的疊層電池才是光伏電池未來的主流技術路線。在走訪業內人士的過程中,記者也發現,雖然TOPCon電池在產能和市占率上取得了領先,但大多數從業者並不認為TOPCon將是N型技術路線的最終勝者。
國內光伏行業觀察人士張鵬認為,光伏電池技術路線細看之下雖有差異,但實際上都是融合發展。他舉例說,BC作為平台性技術,不能簡單與TOPCon等技術區分開來;HJT雖然與鈣鈦礦疊層較好,但實際上TOPCon也可以與鈣鈦礦疊層。
在華東地區一家光伏上市企業的高管看來,光伏電池技術的創新更像是一條沒有終點的旅程,未來技術路線的差異性不會減少,反而可能愈發多樣化,“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講,所有(現有)的光伏電池技術都是過渡性(技術),都會被更先進的技術所取代”。
“光伏電池的技術迭代主要還是靠行業降本增效的內驅力推動。為了實現更高的市場競爭力,企業通過持續的研發投入、優化供應鏈、擴展市場和提升管理,不斷推動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在王健看來,未來的光伏電池賽道不會是一個嚴重同質化的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