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製菜之王,年入百億

有這麽一家西餐廳,在一杯奶茶都動輒二三十的今天,它的大多數菜品卻仍然維持在20元以下。

9元的蘑菇湯,15元的披薩,18元的意麵,19元的蒜香蝸牛,還有8元的飲料暢飲......

在打開菜單之前,你很難想象,這樣一家看起來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意式餐廳,菜品卻出乎意料的便宜。

而更出乎意料的是,這家風靡全世界的意大利餐廳,它還是日本人開的。

在這個談預製菜色變的年代,它卻可以做到9分多鍾把15道菜上齊,就差把自己賣的是預製菜寫在臉上。

但是,它卻依舊火爆,經常排起長隊。

這家餐廳,就是餐飲界蜜雪冰城,意大利沙縣小吃,來自日本的正經意大利菜——薩莉亞。

為什麽說薩莉亞是預製菜之王?

薩莉亞又為什麽能夠在國內開460多家店,經營二十多年生意還越來越好,真的隻是因為便宜嗎?

讓天下沒有好割的韭菜,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探索薩莉亞背後獨特的商業邏輯。

1

說到薩莉亞,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會想到它的便宜,高性價比。

但其實,如果你懂一點餐飲行業,你就會得出一個非常反常識的結論:薩莉亞並不“便宜”。

相反,它近些年的毛利率一直維持在60%以上。

甚至要比海底撈高得多:

雖然餐飲行業做到60%的毛利,不算稀奇,但是這一點跟大部分人對薩莉亞的感覺是相悖的。

看起來濃眉大眼,薄利多銷的一個品牌,竟然掙了我這麽多?

根據薩莉亞上月公布的2023年9月-2024年2月合並財報數據:

薩莉亞的淨利潤已經達到25億日元,是上年同期的4.3倍。

大家之所以覺得薩莉亞便宜,很大程度上在於“同行襯托”:傳統的西餐太貴了。

而這,正是薩莉亞成功的秘訣。

它的核心並不是真的“便宜”,而是讓消費者覺得自己“占了便宜”。

而這一切,還得從薩莉亞的創立開始講起。

眾所周知,薩莉亞是個創立於日本的意大利菜餐飲品牌,2003年才正式進入國內市場。

關於它的起源,很多文章也都會提到那個降價的小故事:

1968年前後,薩莉亞還隻是日本千葉縣一家隻有36個座位的小餐廳,那會意大利菜肴恰好在日本流行起來,於是薩莉亞也轉型做起了意大利菜。

結果這一轉型步子太大,哢,扯到了錢包,客流急劇減少。

創始人正垣泰彥覺得是因為價格定的太高了。

於是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替兄弟們在波波間,把菜價打了下來,打到了原價的70%.

事實證明,砍一刀,是真的有用。

一刀七折,直接讓當時正在走下坡路的薩莉亞,吃上了火鍋唱起了歌。

從此薩莉亞也定下了它的生存基調——低價

但是,矛盾的是,薩莉亞從來不認為“低價”是自己的商業內核

正垣泰彥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雖然,商品的價格降到某個水準線會增加點單量,但再往下降增加不了點單量。這個水準線,就是給人劃算感又能提高點單量的最佳價格,再降價到這個價格水準之下,隻會減少利潤。”

在他看來,重點不是降價,而是找到那個能夠“給人劃算感又能提高點單量的最佳價格”。

要不說日本人精呢。

這種“絕不少賺一個銅板”的低價策略,既為餐廳保留足夠多的利潤,同時讓顧客覺得“有再去的價值”。

其實,如果你仔細研究能夠發現:

這幾年國內異軍突起的幾家品牌,不管是做飲料的蜜雪冰城,做漢堡的塔斯汀,還是賣砍刀的拚多多,它們的崛起和薩莉亞都有相似之處。

低價都隻是它們階段性獲客的方式。

都是“有效低價”,便宜的每一塊錢,都要轉化到獲客和流水上。

而它們真正的競爭力:是讓消費者獲得占便宜的感覺

便宜的背後,是對消費者心理預期的預判和拿捏,以及極限的成本控製。

2

問題是,薩莉亞是怎麽實現對成本的精準把控,從而得到極高的毛利率的呢?

因為薩莉亞是真的把“摳”做到了極致。

摳出細節,摳出風采,甚至摳出了八室一廳,哦,是方法論。

現在很多連鎖餐飲品牌都在玩的“中央廚房+供應鏈整合”的模式,薩莉亞早在90年代就已經開發出來了。

日本的90後們,剛出生就有“預製菜”吃了,確實幸福的有點變態。

當然,中央廚房在那個時候門檻還非常高,自建農場、牧場,打造生產、物流基地都是最基礎的。

為了更極限的壓縮成本,提高品控,薩莉亞開始直接把食材加工成成半成品配送到門店,從源頭上淘汰了廚師。

這些如今飽受詬病的餐飲行業的萬惡之源,都能從薩莉亞這個預製菜的“骨灰級玩家”上看到影子。

另外,薩莉亞也非常注重“人效”(即人的效率,是指員工在單位時間內所創造的價值和成果)。

薩莉亞內部有一個神奇的部門,叫工學部,就是專門研究怎麽節省時間和追求效率的。

類似用手端著碗盤上菜比使用托盤能節約5秒的理論,裝著自動加水器的拖把,自製番茄快速切割機等等,都是在薩莉亞喪心病狂的“人效”追求下所誕生的產物。

他們要的是盡可能用更少的人,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工作。

這種省錢省到小便池的操作,堪稱多多初代目。

想要掙下沉市場的錢,必須得先砍自己一刀,甚至要多砍幾刀,是真的很殘酷。

比較少有人提到的是,薩莉亞在選址上也特別講究。

它在國內的大部分門店,基本都集中在北上廣深杭等一線或新一線城市核心商圈:

但是,它又通常不會選擇那些核心黃金鋪位,而是商場裏犄角旮旯的位置。

這是很關鍵的一個操作。

通常,這裏既能保證一定的客流,而租金又不會太高。

說到這,可能很多人會有一個問題:

為什麽薩莉亞不幹脆選擇把大部分門店開在三四線城市呢?

那裏的租金以及裝修等成本還更低。

這就得回到前麵提到的毛利問題了,薩莉亞想要的,並不是“薄利多銷”,而是要用“相對低價”來博足夠多的利潤。

但是,這一點三四線城市其實是很難做到的。

畢竟,人均40+的客單價,在三四線城市其實已經沒有啥競爭力了,更沒有那麽多要吃西餐的客群。

“相對低價”——這才是薩莉亞最聰明的地方。

不需要做到最低,而是我比你低就行。

然後就是瘋狂地壓低成本,壓低價格,但不是盡全力給低價,而是把低價作為利潤的杠杆,省下的每一個銅板,都要轉化成客流和利潤。

這些其實才是薩莉亞能夠把毛利做高的本質原因。

3

但這些還不是薩莉亞的全部。

實際上,薩莉亞這樣一家“中不溜而美”的餐飲品牌,其實吃的是文化紅利。

是伴隨著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經濟殖民和文化殖民浪潮之下打的錯位競爭。

歐美的電影,文化作品給全世界的人們植入了一個思想鋼印:西餐=高端。

與之相對的,西餐的價格通常也比較“高端”。

但凡有點名氣的西餐廳,客單價動輒就是幾百上千。

都是一大碗碳水,蘭州拉麵隻要賣8塊錢一碗,還是現拉的,裏麵還有兩片牛肉圖騰,雖然隻是皮外傷,但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而一小盤幹掛麵煮出來的番茄醬意大利麵就能賣到30以上。

甚至,就最基礎低廉的快餐,吃一頓漢堡也要比當地的快餐貴不少。

某種程度上,薩莉亞正是這個高端幻想的受益者。

正是憑借消費者對於西餐的光環,薩莉亞以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低價占據了西餐行業裏一個非常特殊的生態位。

它的口味和環境或許比不上很多高端西餐廳,服務上也沒啥服務。

但是它讓大家見識到,西餐其實也可以做到平價又實惠。

比它好吃的,沒有它便宜;

比它便宜的,又大概率沒它好吃。

十幾塊的意大利麵,十幾塊的披薩,再豪橫一點的,也就是59的牛排。

和那些客單價動輒幾百上千的西餐廳相比,薩莉亞才是真正的“窮鬼樂園”。

雖然它做的大部分是預製菜,但起碼,是好吃的預製菜。

而且明碼標價,幹淨衛生,基本上人均40多就能夠填飽肚子。

這些菜,其實說白了,也就值這個價。

隻不過在各種光環和文化的渲染下,平白多出了很多溢價。

而薩莉亞,隻是幫兄弟們,在波波間把價格打下來了。

是讓西餐完成了它的“價值回歸”。

商業的邏輯是:咆哮年代,機會是機會,而在收斂年代,競爭才是機會。

當下國內的餐飲行業也已經卷成血海,每一個細分領域,幾乎每一天都能殺出來新的競爭者。

上升之門變得越來越窄。

這個時候想要贏,就需要直麵競爭,成本控製、管理模式、品牌,要武裝到牙齒,每一個毛孔都得裝上汗毛。

當大家的消費變得收縮且理性的時候,誰能提供更高的性價比,誰就有可能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

蜜雪冰城、華萊士、拚多多們崛起的身影無不在驗證這一點。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