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又不靈了?

來源: 商業人物 2024-05-01 01:32:55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574 bytes)

作者:趙一川

來源:商業人物(ID:biz-leaders)

如果要在國產運動品牌裏樹一個“挨批”的靶子,現在的李寧,應該算一個。

最近李寧發布了2023年財報,去年營收276億,同比增長7%,淨利潤32億,同比降幅達21%,成為國內幾大上市運動品牌中唯一利潤下滑的。在資本市場上,這家公司也讓人撓頭,目前其港股股價跌至20港元左右——相比上一個高峰時期(2021年9月)的107港元,暴跌超過八成。

到底發生了什麽?

其實李寧的低迷,從去年就顯露跡象。在銷量、利潤和股價方麵,遭受很大壓力。創業三十多年,李寧和他的公司又都走到十字路口,麵臨抉擇時刻。

去年年中,李寧曾接受《中國企業家》的采訪,他對記者表示,不太喜歡“改革”這兩個字,因為容易給人帶來動蕩的聯想。當時李寧正經受“國潮”紅利的褪去,市場趨勢變化疊加業績承壓,公司不得不求變。時至今天,就算再忌諱這兩個字,恐怕也不得不去做了。

觀察李寧,感覺它是一個很典型的體育零售樣本。從崛起到獨領風騷,再到落後於同行,這個過程中,有時代元素、有商戰、有戰略失策,還有創始人的進退故事,內容很豐富,也許能讀出點啟發。

從李寧多年的創業史來看,某種程度上,它的現狀並非偶然。

李寧創立於1990年,主營運動鞋、服裝、器材和配件產品等。整個九十年代,它是當之無愧的業內老大。2000年前後,李寧銷售額始終徘徊在10億元左右,為了再進一步,當時管理團隊決定嚐試國際化。那也是阿迪和耐克殺入國內市場的時期,憑借低價策略,逐漸蠶食李寧的市場份額,並很快完成對後者的超越。①雖然李寧在2004年赴港上市,成為首家在港股上市的內地體育品牌,但仍不得不調整戰略,希望走時尚化路線突圍。

這步棋並不好走,也許是過於激進,最後主導這場實驗的空降高管離職走人。而2008年奧運會的到來,使得體育消費熱情空前高漲,包括李寧在內的體育品牌吃到紅利。但市場火熱在刺激業績之外,還帶來了高庫存。奧運退潮之後,國際巨頭等適時降價走貨,而李寧卻又上了發條。

2010年是個關鍵節點,當時李寧營收將近百億,風頭正盛。就在這一年,李寧決定再次轉型,通過品牌重塑和渠道整合,瞄準高端化和年輕化。事後證明,這場轉型是完全失敗的,李寧不僅沒站穩高端市場,過去的基本盤也被對手搶奪,其中就包括後起的安踏。

這場堪稱分水嶺的轉型,導致李寧連續多年虧損,資金鏈告急,一度被迫大規模關閉門店。無奈之下,已將權柄交給職業經理人的李寧,不得不重掌公司,挽救公司於水火。艱難求生的李寧,終於等來一個時機,那就是所謂“國潮”興起。

2018年,李寧新創立的子品牌“中國李寧”,在紐約時裝周上聲名大噪。李寧開始與本土國潮的概念綁定在一起。這種綁定在2021年達到頂峰,當時國潮風越刮越烈,李寧的股價和業績都坐上了火箭,營收首次突破200億大關。在這股浪潮中,它成了同業中的最大贏家。

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是,當李寧在2010年和2021年兩次到達高點時,都選擇過同一種策略,那就是大幅漲價。不僅主品牌漲價,子品牌更是如此,比如其在2021年推出的“李寧1990”子品牌,一件羽絨服高達6000多元,直接歸檔為輕奢。

漲價的主要考慮,可能是繼續衝擊高端化,但價格上去了,品牌力似乎沒跟上。對李寧來說,這是個誘人的陷阱——也許為情懷高價買單的大有人在,但割完一波之後,後繼乏力。於是在國潮熱褪去之後,李寧的庫存急劇增加,不得不在降價去庫存與維持高端形象之間求平衡,一種越來越擰巴的狀態。

隨手翻翻社交平台,就能看到不少網友對此的吐槽。

伴隨這種擰巴的,是戰略的又一次轉向。據2023年財報,時尚潮流業務“中國李寧”的營收,在總營收中的占比不超5%。李寧聯席CEO錢煒此前表示,“中國李寧”會一直存在,但一定不會替代專業運動的占比和角色,未來李寧會聚焦主品牌。這意味著,做潮牌賺不到錢之後,李寧將回歸到“專業運動領域”。這條路雖然很熟,但肯定也不輕鬆。

梳理之下不難發現,從2000年至今,李寧經曆了好幾次戰略搖擺,在時尚、專業運動或國際化之間來回拉扯。這家公司固然取得過巨大成功,但每次的戰略調整,與當時的消費趨勢未必完全合拍,不僅貽誤了自己的戰機,還把部分市場拱手讓給對手。非常可惜。比如2010年時寄希望於體育消費市場升級,強調運動屬性,但這種估計有點超前,反而錯失了休閑市場。再比如眼下,戶外、馬拉鬆、女子和童裝運動市場,這些新興的行業風口,李寧也尚未完全抓住。

而李寧曾取得的風光,一定程度上或都與借勢營銷有關,奧運會是,國潮風也是。這些成功當時很矚目,但也容易滋生惰性。

對比李寧與同行們的研發投入,國潮風盛行的三年間(2020-2022),李寧每年的研發投入均低於幾家國內同行。到2023年,老對手安踏的研發投入超過16億,不僅遠超李寧,甚至超過了國產體育上市品牌之和。反映在業務規模上,這種差距更加明顯,去年安踏的總營收,相當於2.3個李寧。

數字並不意味著全部,但至少能說明一些問題。

從行業排名上來說,李寧當然仍是頭部公司,但急劇的市場變化,無時不刻在撼動著江湖格局。一招不慎,後果就不好說。李寧在創業史上做過多次重大調整,現在又到了緊要關頭,希望這次能踏的更準一點。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