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街1946雪糕。圖 / 中街1946旗艦店
曾經的林盛,善於施展“魔法”、改變局麵。他用一套行業內人士看不懂的營銷手法,造出了鍾薛高,收割了一票投資人和消費者,享受了令人眩暈的高增長。
如今,“魔法”失靈,失去了重重光環的鍾薛高被打回原形。我們找到數位鍾薛高的中高層員工和熟悉消費賽道的投資人,試圖還原:融到的十幾億都花去哪兒了?以及這個新消費領域的第一網紅,究竟是如何倒下的?
文 |常芳菲
編輯 |辛野
運營 |虎鯨
伸出又撤回的援手
加入鍾薛高四年,陳燃最近一次“見到”老板林盛,是在幾天前的熱搜上。
“不懼坐一晚上綠皮火車到北京”“就是賣紅薯也要把債還上”“不跑不賴不慫”,寥寥幾句表態,試圖勾勒出一個“堅韌”的創業者形象。
▲ 鍾薛高創始人林盛被限高上了微博熱搜。圖 / 微博截圖
但那一刻,陳燃能想到的隻有兩個月前,林盛的沉默。當時,她拿著新一版裁員賠償方案給林盛過目。聽到老板滿口答應,“馬上安排人跟進”,陳燃替昔日的夥伴們鬆了一口氣。可真到了約定的打款時間,林盛就突然消失了,微信不回,電話也不接。
讓員工離開的動作,不會因為老板的沉默而停止。多名前員工透露,鍾薛高實際在職人數僅剩20餘人,而巔峰期,這家明星消費公司的員工規模接近2000人。或主動、或被迫,99%的員工已經離開了這裏。
當然,也有些人“沒能裁掉”。孕期、產期、哺乳期女職工們的勞動關係,都轉移到了全資子公司鍾茂食品名下,而這家公司涉及的被執行金額高達2265萬元。陳燃為她們揪心,“(這家)公司賬戶裏一分錢不剩,發不出五險一金,未來女員工們的生育補貼都會受影響”。
錢沒了的警報上一次拉響,要追溯到一年多之前。
2023年3月,林盛收到了來自鍾薛高財務部門的數據報告。上麵清清楚楚地寫著,公司運營出現問題,現金流即將斷裂。彼時,新一年雪糕銷售的旺季即將到來,從原料商、代工廠、物流的成本到員工工資,每一項支出都可能出現問題。
陳燃目睹過那份報告。在她看來,現金流是一家企業的生死線,“這是第一優先級的問題”。但這似乎並沒有引起林盛足夠的重視,新產品係列Sa'Saa的發布會月底照常舉辦,錢一直在花出去,“他大概對下半年(的進賬)太有信心了”。當時,擺在林盛麵前起碼還有三條路——迅速開啟新一輪融資,拿到代理商下一年的預付款,以及賣掉雪糕、拿到銷售額。
林盛有理由相信,事情還沒到山窮水盡的地步。畢竟,鍾薛高從誕生起就是資本爭相追逐的對象,2023年之前幾乎沒體驗過缺錢的滋味。
▲ 鍾薛高價目表。圖 / 視覺中國
多位內部人士透露,不同於公開對外融資隻披露到2021年5月完成的A輪,事實上,鍾薛高在那之後的一年內,陸續又完成了B輪和C輪融資。最後一輪投資方包括博裕資本、中東主權基金穆巴達拉等等。
而鍾薛高此前披露的三輪融資,背後也都站著一線投資機構。2018年7月,成立不到四個月的鍾薛高,拿下了由經緯創投、真格基金、峰瑞資本領投的天使輪,談判非常順利,“幾乎是見了一麵就定下來”。融到了2億元的A輪,則由元生資本領投,H Capital、萬物資本跟投。算上後麵陸續到賬的幾輪融資,鍾薛高創立至今已經從一級市場募集了接近13億元,估值一度逼近40億元。
但就是這樣一個資本市場的昔日寵兒,在2023年年中成了“棄子”,孤立無援。陳燃參與了和多個投資方的多輪談判,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和林盛的信心都一點點矮下去。
求援的第一站,是投了最多錢的老股東,林盛天然認為他們“不會眼睜睜看著卻不救”。但“白衣騎士”沒有挺身而出,隨著盡調深入,一個事實擺到投資人麵前——鍾薛高不僅從未盈利,欠款規模也遠超想象,“接近9個億”。陳燃知道,這對林盛和團隊來說,“是一個不可能清償的數字” 。
剩下的投資人,一改此前熱絡。鼎盛時期能拿到鍾薛高的份額,是投資人“圈子紮得深的證據”。而此刻,它變成燙手山芋。林盛毫無討價還價的餘地,資方列出了如今看來頗為苛刻的條款,其中包括一旦業績對賭失敗,林盛和核心團隊要放棄股權和控製權,就連鍾薛高注冊的商標都質押給資方,“相當於無條件退出,未來公司和他無關了”。
2023年6月,上海進入夏天,鍾薛高的處境比氣溫更焦灼。咬牙同意上述條款後,林盛終於等到老股東的點頭——計劃對鍾薛高追加高達3.5億元的投資。
然而,關於安全落地的想象隻維持了三個月。就在最後簽字打款的關口,投資人決定撤回援手,給出的理由非常官方,“沒有過投委會,覺得(投後)風險太大了”。
陳燃很快覺察到,彼時的鍾薛高,“對投資機構來說已經沒有價值了”。不少受訪者對我們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在他們看來,欠債還不是最致命的問題,“如果一家公司除了需要錢,還要把核心管理層換掉,那就沒必要救了”。
風暴中的林盛來不及沮喪,立刻命令員工去商業銀行辦貸款,“能有一點是一點”。到最後,陳燃甚至走進了民間貸款公司的大門。但最終,她沒能為鍾薛高找到一分錢。
創始人的“魔法”
和如今想要換掉林盛及核心團隊截然不同,早期投資人堅定地站在鍾薛高身後,林盛是最重要的理由。
在消費領域深耕多年的投資人洪昊對每日人物回憶,風口上的林盛,絕不是普通機構的投資經理就能隨便接觸到的,他的項目是所有人爭奪的標的,“公平地說,如果我能有這個機會,我也會出手”。
當時,掌握了這個機會的人是真格基金董事總經理顧旻曼。第一次見麵,她就決定要投林盛,“見他是在上海大悅城的一家咖啡館,當場就確定了意向,後來我們成為了第一個確認意向的天使投資人”。
早期投資,往往是看人不看事。頭頭是道基金合夥人姚臻也曾公開表示,投鍾薛高,最關鍵的因素之一是創始人林盛。他認為,投資本質上就是要投賽道裏最厲害的選手,“如果選手跑不動,賽道再好跟你沒什麽關係”。
林盛選擇的賽道,不是沒受到過質疑。天使輪投資方峰瑞資本,一度擔憂冰品賽道的想象力。項目到了投委會,反對一方連連發問,鍾薛高為什麽隻想在天貓賣冰淇淋?這個品類在天貓的年銷售額隻有3億元,會不會太小?
但林盛此前成功的冰品操盤經曆,說服投資人拿出了真金白銀。2015年至2016年,廣告谘詢出身的林盛,一手把東北街邊小店裏的馬迭爾、中街1946,推向了北京、上海的核心商區。他太知道怎樣給一支普通的雪糕同時打上高光和柔光。
讓一支平平無奇的雪糕成為網紅,林盛隻需要三步。
第一步,雪糕外觀就要吸引眼球。走出東北後,馬迭爾立刻邀請意大利米蘭商學院重新設計商標和包裝;每支中街1946頂部都用特殊工藝刻著“1946”的浮雕圖案。接下來,就要賦予產品厚重的曆史感。從“東方小巴黎”到風雲人物張作霖,都成了東北一支小小雪糕的點綴。
最後,這些設計、故事理所當然成為拉升價格的砝碼。經過林盛的改造,馬迭爾、中街1946的價格快速上浮到5元至20元,搖身一變成了高端甜品。
同樣的步驟也在鍾薛高研發產品時被複用,這一次,獨到的設計變成了瓦片式的外觀、回字形的花紋,想要講述的故事變成了寫滿廣告文案的木棍。
沒有人會忘記鍾薛高線上銷量超越哈根達斯的時刻。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並不是林盛第一次打敗這個冰品巨頭。早在2016年,中街1946首次參加雙11,就一躍成為冠軍,銷售額是哈根達斯的500%。
長袖善舞、所向披靡的林盛,一度總結起自己施展“魔法”的心得——冰品不是高科技產品,“大家比的是傳播能力的問題”。
從操盤手蛻變成靈魂人物,林盛領銜的鍾薛高傳播第一戰,在2018年的雙十一打響。他依然講述了一個昂貴的故事。厄瓜多爾粉鑽做的原料是粉色可可,據稱當時隻有五噸原料進口到中國,他決定拿下其中三噸。而搭配粉色可可的原料更是號稱“20年結一次果的日本檸檬柚”。這麽稀有的原料當然要價不菲,隻是林盛一度說每噸價格高達70萬一噸,一度又改口說是120萬,頗不穩定。
最終的成品,一支售價高達66元。獨特的外形、極高的單價讓它一炮而紅,不到15小時,2萬片庫存銷售一空。鍾薛高搖身一變,成為“雪糕界的愛馬仕”。不止是原料,小小雪糕的每一點都可以成為故事的一部分——產地、工藝、品控,林盛用一套又一套的話術,讓人相信貴有貴的道理。
▲ 66 元一支的厄瓜多爾粉鑽雪糕成為鍾薛高身上最突出的標簽之一。圖 / 鍾薛高官方微信
這種打法快速吸引了好奇的消費者。此後,鍾薛高的發展速度就像坐上火箭。2019年,銷售額破億;2020年,線上銷售額一度趕超哈根達斯,橫掃各大銷量榜。
而增長率正是投資人們最在意的指標。從2020年開始,投資機構裏的消費品BP(投資計劃書)越來越多,新品牌數量超過2000個。2021年前6個月,新消費賽道就披露了超過300起融資,有超過500億人民幣的熱錢在其中翻湧,幾乎沒有任何一家投資機構不看消費。也是從那時起,鍾薛高一度把赴港上市當作最高目標。
遍地是錢的日子,讓“魔法師”林盛放鬆下來。他甚至覺得消費升級的電梯剛剛開始運轉——“曆史上,但凡能穿越不同經濟周期,一路走下來的品牌,沒有一家是做性價比的。我做好我自己,我站在這裏不動,消費者的生活水平會慢慢上來的。”
與眾不同的代價
自創辦鍾薛高以來,林盛就把與眾不同掛在嘴邊。
從結果來看,線上大殺四方的成績給足了他施展“魔法”、保持個性的自信。但當廣告出身的他離開線上“統治區”、殺到陌生戰場,很快會發現——保持與眾不同的代價相當高昂。
傳統雪糕行業一般有兩種生產模式,ODM是直接貼牌生產,OEM則是由品牌方設計產品方案,委托工廠生產。而鍾薛高屬於第三種——隻借用工廠的生產車間,生產線完全獨立研發、獨立運轉。
這種與眾不同,大部分是由於鍾薛高的外觀:瓦片狀,上麵印有回形紋。為了這項“創新”,鍾薛高付出了極大的成本。
從下料、餡芯灌注、外殼添加,再到雪糕的脫模、封裝,鍾薛高整條產線的生產設備均為獨立設計和采購。創始團隊在此前接受采訪時透露,鍾薛高在設備、工藝、創新多花的錢,都算在供應鏈的費用裏,“這幾年投了幾個億”。
對於行業巨頭來說,這些錢或許不算什麽,但落到一家創業公司的財務報表,這意味著天價支出。陳燃用同樣自建供應鏈的消費品牌做比較,“元氣森林自建一家工廠投入了五六個億,(我們)差不多也是這個量級”。但付出同樣代價,元氣森林把供應鏈緊緊攥在了手裏,但到了鍾薛高這邊,原則上這些設備都是代工廠的資產。
陳燃一度非常困惑:“如果這些東西都不屬於自己,那為什麽要投入這麽多錢?或者為什麽不幹脆自建工廠?”林盛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鍾薛高前生產員工許一帆認為,這筆投入更多是因為“逼不得已”。麵對成熟的代工廠,新品牌注定是弱勢的一方,“不被信任是一定的”。
許多模具廠負責人第一眼看到鍾薛高的圖紙時,就表達了疑惑——此前沒有品牌選擇這種外觀,雪糕本身的斜度、平滑度,也都超過普通模具的標準。問題從一個撞向另一個,傳統雕刻、切割方式讓雪糕頂部的回形紋既不美觀,又易折斷,為此,研發部門不得不選擇全新的工藝,“全新就意味著另外的價錢”。
▲ 鍾薛高的回形紋設計。圖 / 鍾薛高官方微信
很多工廠都感覺,鍾薛高做的事情像“天方夜譚”。他們自然不願意為某一個小客戶而自己花大價錢采購設備,“人家說得很直白,(你們)量太小,不值當”。
除了設備與眾不同,鍾薛高也選擇了一種非常特殊的生產流程——在代工廠裏放了自己的生產、質檢班組。這意味著,鍾薛高的生產員工,每天都要和代工廠的廠長、班長對接生產。
在許一帆的記憶中,這個複雜的生產流程,肇始於一次公司成立初期的食品安全事故——代工廠班組生產的雪糕裏掉進了一隻蒼蠅。林盛得知消息後立刻找來質量總監,要求絕對杜絕這種隱患。溝通之後,林盛決定派駐專門的生產、質檢團隊,他認為“這是唯一徹底避免食品衛生問題的辦法”。
在衝向線下的冒險中,林盛的“魔法”多少失靈了。傳統冰淇淋巨頭走過的路、踩過的坑,鍾薛高也得跌跌絆絆地去經曆,而一個在線上起家的消費品牌想要獲得更多消費者,也得硬著頭皮去更廣闊的線下市場拚殺。
在陳燃印象中,和供應鏈改造難度比肩的就是鋪設自有冰櫃。截至目前,鍾薛高一共向線下市場投放了超過5萬台冰櫃,參照競爭對手和路雪鋪設6萬台冰櫃就花了超過3.6億,這部分的投入不會是小數目。
▲ 超市裏的鍾薛高冰櫃。圖 / 視覺中國
更重要的是,為了配合公司的下沉戰略,這5萬台冰櫃大量投放進了低線城市,“夫妻老婆店”。這直接進入了伊利、蒙牛、和路雪的射程範圍,遭遇了密集的抵抗火力。
根據報道,很多城市的鍾薛高經銷商都不得不麵對“二選一”難題。一位在北方省份深耕幾十年的雪糕巨頭銷售員對經銷商提出要求:“要是簽了鍾薛高,你就別做我們了”,“在我們投放了冰櫃的地方,不允許投放鍾薛高”。
錢像流水一樣花到了下沉市場,但進項寥寥。陳燃感受到了管理層的焦灼,但對這個結果,她並不意外。“一隻13元的冰激淩,真能在低線城市找到新的用戶嗎?”
負責鍾薛高生產業務的王淩睿,一度也覺得公司不少決策無端增加了成本。但很快,這件事被他拋在腦後。2020年疫情襲來,鍾薛高全年銷售額完成了100%的增長,對當下的王淩睿來說,更緊迫事情是招人、跟上業務擴張的腳步。當時,“新人入職當天就得開始幹活,工作量立刻飽和”。
誕生了不少偉大公司的矽穀,信奉一個鐵律——增長高於一切。對於創業公司來說,性感的業務增長曲線,某種程度上可以掩蓋所有公司治理上的問題。鍾薛高也不例外。
直到真正的危機爆發,所有人不得不麵對現實。
危機、祛魅與反噬
大廈傾覆前,總有人能察覺到微弱的晃動。
對於鍾薛高前生產員工許一帆來說,第一次對這家公司產生懷疑,是因為直係領導被開除。
也許是打慣了順風球,也許是對用戶的消費力過於樂觀,鍾薛高在2022年繼續定下了100%的銷售額增長目標,並以此標準下達了生產任務。但是直到當年8月,“才將將賣出前一年的銷售額”。更糟糕的是,秋天已經等在門口,雪糕淡季來了。最終,官方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銷量增長不足50%。
沒有賣出去的雪糕,隻能當作原料損耗報廢,“在林盛看來,算是很大一筆錢”。讓許一帆不解的是,唯一需要為這件事負責的人竟然是管生產的直係領導,而這個目標顯然是由銷售部門製訂的。他很快說服自己,“大老板都不高興了,總得要有人背鍋”。
但銷售不振的重要原因,和一場席卷全網的“火燒鍾薛高”危機脫不了幹係。在這場延燒多日的危機裏,消費者對鍾薛高完成了全方位的祛魅。
最開始,所有人質疑的重點集中在鍾薛高“為什麽燒不化”上,林盛氣得在朋友圈怒懟稱這是黑公關,“在對手那裏熱搜原來不要錢”“水軍痕跡明顯”。這番表態並沒有為他爭取到多少理解或同情,反而讓網友翻起了舊賬——原來說“它就那麽貴,你愛要不要”的鍾薛高老板就是他,哪怕這句話其實說的是原料商的態度。
但後來,輿論的火力很快集中到“鍾薛高憑什麽賣那麽貴”,這也是更致命的指控。有乳業分析師拆解了每片鍾薛高基礎款雪糕的成本構成,“平均在3元至5元”,就算加上運輸、冷鏈以及經銷商、零售商的返點,“也就在8元至13元之間”。對比鍾薛高在便利店13元至22元的售價,有不小的差距。
一夜之間,鍾薛高成了年輕人口中的“雪糕刺客”,專門潛伏在別家品牌的冰櫃裏伏擊消費者。雖然在輿情洶湧起來前,鍾薛高已經加快了推廣獨立冰櫃的進度,但鋪天蓋地的罵聲還是湧向了這家成立四年的創業公司。
▲ 被稱為“雪糕刺客”的鍾薛高。圖 / 視覺中國
林盛此前苦心為鍾薛高打的一層層高光和柔光,也一一遭遇了打臉、反噬,人們發現,極度擅長營銷的鍾薛高,此前兩次被罰都是踩在虛假宣傳這顆雷上。說好的吐魯番盆地核心葡萄種植區特級紅提,實際為散裝一級;特別甄選的日本藪北茶,其實是混裝茶葉。就連“不加一滴水,純純牛乳香”的廣告語也被錘了,自家產品的配料表明明寫著,含有飲用水成分。
巨大的輿情帶走了絕大多數消費者的心,也讓一度瘋狂追逐鍾薛高的經銷商,緊急刹車。
2022年下半年,代理商的貨款沒有如同預期中那樣按時打來。預付款是維持公司運轉的重要部分。多位內部人士透露,2022年開始,鍾薛高線下營收占比正式超過線上,占總營收70%左右。像所有消費品一樣,為了完成銷售目標,鍾薛高也通過加贈、返利等等方式向渠道“壓貨”。
這是鍾薛高激勵經銷商的重要方式。原則上,預付款打得越多,經銷商所能拿到的產品折扣就越高,同時還可以兌換更多贈品。
消費市場火熱的時候,這種壓貨手段相當奏效。陳燃的印象中,從2020年至2022年,“這個模式幫鍾薛高畫出了漂亮的增長曲線”。大的經銷商也更願意選擇鍾薛高,北京地區經銷商王瑞透露,高峰期每個月少說能賣二三百箱,毛利率超過50%,“賣一根鍾薛高的利潤頂得上賣一百支小布丁”。
但這一切都有前提——鍾薛高能始終維持極高的熱度和動銷率。很遺憾,2022年夏天的“火燒鍾薛高”事件成了推倒這副多米諾骨牌的力量。從此之後,鍾薛高的銷量一落千丈。但因為預付款製度,壓力不僅沒有直接傳導到公司這一端,當年的營收第一次突破了10億大關。
大廈傾覆
在所有人的回憶裏,2022年是一切急轉直下的開端。
平價產品線Sa’Saa就在此時被提上日程。2022年底,林盛計劃推出這款3.5元一支的平價產品,套上時下最火的AI概念。內部代號“鍾薛不高”,被林盛寄予厚望,“想著能借此打個翻身仗”。
但希望很快破滅。許一帆收到的指令是對照季節新品采購原料,“隻買了幾百噸”。在那之後,他再也沒有收到追加采購和生產的訂單,“生死已定了”。
同樣賠錢生產的,還有2019年推出的子品牌李大橘係列。和鍾薛高一樣,李大橘出圈路徑也是靠與眾不同的外觀,最早推出的貓爪杯,包裝上有一隻橘貓慵懶地趴在杯子上。但它的銷量同樣懶洋洋的,不見起色。每年都采購幾百噸原料,每年都賣不出去。
▲ 李大橘貓爪杯。圖 / 李大橘官網微信
不少員工認為,既然銷售數據這麽差,這個子品牌應該立刻關停止損。然而時間一天天流逝,林盛依然沒有做出決定。某種程度上,這是因為公司內部沒有誰能真正地改變創始人。
鍾薛高的兩位聯合創始人,都是林盛2004年第一次創業時的老部下,掌握著最核心的部門——周兵負責線上渠道和品牌推廣,莊毅負責線下渠道。
而一個受到林盛信任的員工大概是這樣的,學曆不必突出,但要能完成林盛看中的業務指標,最重要的是,要對林盛做的事情百分之百的認同、忠誠。
紀錄片《燃點》裏,林盛講過一個使命必達的故事。鍾薛高創立之初,現金流捉襟見肘,“每個客戶都是金主爸爸”。當時客戶突然要求團隊成員立刻到浙江嘉興當麵開會,時間有限,他們隻能選擇打車。最後到了地方才告訴司機,“我身上沒這麽多錢,給我兩天,我一定給你。”
林盛動情地說,很久之後自己才知道了這件事,“他當時沒有因為身上沒有錢就說自己去不了,他(做這件事)沒有任何抱怨”。
於是,員工們絕大多數時候隻能選擇執行命令。每年都有三四個月,辦公室的冰箱裏會堆滿臨期“報廢”的李大橘,為了及時消耗,員工們隻好飯前會後都來上一根。
但真正強烈的後坐力,直到2023年才逐漸顯現。
抖音2023年第二季度冰激淩品牌暢銷榜顯示,可愛多市場占比為13%,伊利和巧樂茲分別占比9%、7%。鍾薛高占比4%,僅排名第七。而在2022年同期,鍾薛高還曾是抖音冰淇淋品牌自播銷售額、爆款榜的第一名。
線下渠道也同樣賣不動,王瑞囤的貨隻能堆在冷庫裏,最後賠了大幾萬才全部清掉。數據佐證了這一點,過去一年,鍾薛高市場份經曆了超過50%的斷崖式下跌,“大經銷商連賬戶裏的贈品都賣不掉,誰還會再打錢、拿貨呢?”陳燃說。
事實上不止鍾薛高,很多巨頭也遭遇同樣的打擊,整個行業墜入了一條下沉通道。擁有可愛多、夢龍高端雪糕品牌的聯合利華,也用“充滿挑戰”來形容2023年——貴價的雪糕賣不動了。5月至9月是雪糕的銷售旺季,銷量前20的產品中,6元以上的產品隻有五分之一,而2022年的占比接近半數。
來自各方的壓力,最終還是集中傳導到了生產環節。
許一帆覺得自己是最後感受到寒意的人。他在鍾薛高工作了四年,一直負責雪糕的生產。2023年開始,他就覺得自己成了“閑人”,預定的原料一次比一次少,從幾百噸降到幾十噸,去年9月之後,幹脆產線都不動了。工廠也同步停擺,在安徽舒城投資的雪糕工廠隻運轉了不到半年,“就都黃了”。
至此,鍾薛高所有的自救的路看上去都堵死了。從不出現的原料供應商、代工廠主們開始到總部拉橫幅、“找人聊天”;被拖欠工資、賠償金的員工湧上社交平台,打出白底黑字的標語,喊著“鍾薛高還錢”。
這不是鍾薛高第一次陷入危險境地。上一次資金鏈瀕臨斷裂是在2019年。
彼時,林盛為了保障現金流做了最壞的打算,一方麵,為了開源,他去一級市場找錢,一口氣“見了80家投資公司,聽了80聲NO”。另一方麵同步節流,疫情開始,所有高管團隊整整四個月沒有發工資,“最慘的時候,賬上隻剩100萬”。
上一次危機發生後,林盛還能平和地講出這些,力證自己和公司可以扛過壓力。到了如今這個地步,他卻已經等不到力挽狂瀾的投資人。
一位在消費領域的資深投資人,原本相當謙和有禮,但當我提出聊一聊鍾薛高的時候,他簡短、堅定地表達了拒絕。曾經,多家投資機構把它作為經典案例放在公司網頁上,在各種論壇中談論它將如何引領新消費時代。現在,他們對鍾薛高閉口不提。
在一位投資人士眼中,這種態度並不意外,“畢竟誰願意談論自己失敗的Portfolio(投資案例)呢。”
▲ 林盛《燃點》紀錄片。圖 / 截圖
消失
就在幾天前,我們嚐試尋找林盛。
他在微信對話框裏回複說,自己這次來北京是出差。對於我們提出的見麵請求,一開始他表達自己樂意對話,“下周約時間”“明後天聯係”,但等到約定時間來臨,他再一次消失了,沒有回複消息,電話也無人接聽。
熟悉他的人並不意外。“他可能想從這個對他不利的局麵中逃開,這也不是第一次了。”但鍾薛高的員工和經銷商們卻還困在這場風暴的餘波裏,他們沒有逃避的選擇。
“公司不行了”, 2023年年初,陳燃就得出了這個結論。在她看來,即便林盛再遲鈍,“(去年)6月份也能猜到這個結局。”
林盛在一年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經曆了快速擴張之後,鍾薛高的組織正變得越來越臃腫。“2018年一個人用三天時間就能完成的工作,到了2021年演變為三個人用五天都不一定能做完。”
王淩睿如今回想,認定這是林盛提前為裁員“吹風”。而背後真正的原因是資金鏈斷裂。果然,幾乎同一時間,鍾薛高開啟了成立以來規模最大、涉及部門最多的一次裁員。在大多數人印象中,這次裁員比例“起碼有40%”,而當時算上線下銷售團隊,鍾薛高的員工數量已經接近2000人。
而從那之後,裁員就沒有停過,“根本說不上是第幾批”。到了去年9月,眼看著銷售旺季過去,銷量沒有起色,老板口中的下一輪融資“更連影子都沒看見”。許一帆原本打算自己離職,但他的直屬領導讓他再等幾天,下一輪裁員馬上開始。更讓他驚訝的是,裁員名單上也寫著這位領導的名字,“他說,幹脆拿了賠償金一起走”。
但這個計劃最終還是落空。那些在社交平台上討薪的員工自稱,去年7月被鍾薛高裁員,約定年底支付的賠償金和工資,直到現在都沒有收到。很多員工已經在申請勞動仲裁。許一帆和他的領導自然也沒有拿到一分錢。他透露,4月份最大規模的裁員以後,其餘員工基本都沒有賠償,“公司實在是沒錢了”。
到了今年,連虛假的希望都沒有了。HR在裁員談話裏會直接告訴員工——沒有賠償金。員工沒有任何博弈的籌碼,因為HR根本不需要他們在解除勞動合同協議上簽字。“已經到了虱子多了不咬,債多了不愁的地步。”陳燃說。
和員工一起經曆了劇變的還有線下經銷商。一度,巔峰期鍾薛高在全國一共有接近600個經銷商,覆蓋了全國超過200個城市。而到了2024年,經銷商大會的主題悄悄變成了:至暗時刻,向光而行。
在大會上,林盛承認了現階段鍾薛高的困難,同時宣布今年“隻做3個億的生意”。打著逆風局,林盛的發言依然雞血滿滿。“其實,有錢的時候做企業,我們是沒有經驗的,確實是走了一些彎路,但沒錢的時候做企業,我們特別有經驗。”
他還強調了鍾薛高新品的號召力,“2024年冰淇淋新品是在我心中最好的一屆,他們有血有肉,競爭力強勁。”但實際上,直到此刻,第四顆蘋果棒冰、蘋果楓糖肉桂雪糕、粉紅椰椰雪糕這三款新品仍舊隻出現在公關通稿中。
依然有不少人願意相信,林盛是一個“想把事情做成的人”。一個經銷商在會上反複表達對鍾薛高團隊的信任,“首先,不論怎麽省錢、降成本,他們堅決不會砍掉品控和產品研發的費用。能在他們身上看到一個團隊做事的執著。”他相信,這個團隊對品牌有深厚的“真感情”。
在創業圈多年,陳燃見過很多以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為目的的“創業演員”,她一度判斷,林盛和他們不同,“他應該有更大的願景”。
消費市場火熱的時候,林盛接受艾問人物采訪時笑著說,“老天保佑,讓鍾薛高活到10年之後,這樣就有一代人可以說,我是吃鍾薛高長大的”。
在林盛此前的規劃裏,他還希望自己十年內退休,鍾薛高即便離開他,也能良好運轉。但最終事與願違,林盛的“魔法”消失了,鍾薛高被打回了原形,而消費升級和賽道熱錢翻湧也成為了曆史的一頁。這樣的故事,不是第一個,也一定不是最後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