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份糟糕的成績單
“奶酪棒現在很卷,品牌太多了,價格戰也打得厲害。”做奶酪經銷生意的馮霆,試圖勸退每一個躍躍欲試的人。“瘋狂期早就過了,現在沒啥利潤,有時候還會賠錢。”
馮霆口中的奶酪棒,是一種棒棒糖狀,由幹酪、水、脫脂乳粉等製成的零食,主要麵向兒童。靠改編《兩隻老虎》,強勢霸屏電梯廣告的妙可藍多,由乳企老兵自立門戶創立的妙飛、奶酪博士、酪神世家,爭奪的都是這塊蛋糕。
“2019年、2020年那會兒,整個行業很瘋狂。現在不行了。”馮霆向「市界」坦言。浦銀國際也在研報中指出,過去十年,奶酪棒給行業帶來的增長紅利“很可能已經接近尾聲”。
鑒於此,當“奶酪第一股”妙可藍多,不久前交出蒙牛入股後的最差成績單時,不少人也認為“這在意料之中”。
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妙可藍多營收同比下降16.16%至40.49億元,比2021年還要少四個多億;歸母淨利潤和扣非後歸母淨利潤降幅更大,分別為53.9%和89.63%,降至6344萬元和717萬元。
這是妙可藍多自2016年借殼上市以來,首次出現營收、淨利的雙降。分板塊來看,公司三大業務——奶酪、貿易、液態奶,營收分別比2022年減少7.32億元、0.33億元和0.15億元。其中,奶酪是營收下滑的大頭。
對於轉型後的“最差業績”,妙可藍多並未做過多解釋,隻是寥寥數語,歸因於“受市場變化影響”“原材料市場行情變化”“匯率波動”。
但拆解財報數據,還是能看到行業降速、同行大戰對妙可藍多的具象“打擊”。
一直以來,妙可藍多都是奶酪賽道的積極“擴容者”和最大受益人。從2016年轉型,到2022年巔峰期,奶酪業務給妙可藍多帶去的營收,從1.38億元增至38.69億元,6年翻了28倍。在奶酪業務的帶動下,公司總營收也從3.97億元增至48.30億元。
更喜人的是毛利率數據。常年在液態奶紅海廝殺的玩家們,巨頭如伊利、蒙牛,2022年毛利率不過35%上下;區域乳企如三元、光明,液態奶毛利率則鮮少上30%。錨定奶酪賽道的妙可藍多,不過五六年時間,2021年毛利率就攀升到了38.14%。
但與此同時,隱憂也開始顯露。
營收巔峰的2022年,妙可藍多歸母淨利潤罕見下滑,公司毛利率也從高位滑落,降至34.09%。這和行業發展趨勢相吻合。同年,奶酪行業在經曆多年的雙位數高增長之後,突然降速。
2022年,妙可藍多共計賣出6.98萬噸奶酪,較2021年增加27.95%,但奶酪業務營收隻同比增加了16.01%,已經顯示出了增長的疲態。
“奶酪棒的製作工藝並不複雜。隻要市場有錢賺,供給會立馬跟上。一旦需求增長跟不上供給增長,緊接著就是價格戰,以價換量。”乳業從業者方霖向「市界」坦言。
時間進入到2023年,有從業者在乳業資本論壇上透露,一些奶酪企業開始“灰心喪氣”,有直接放棄區域市場的,也有幹脆放棄奶酪品類的。而那些沒賣完的奶酪棒,或被甩賣,價格低至不到1元/根,或流入臨期渠道,成為導流產品。
妙可藍多同樣未能幸免。同年,其不僅營收、淨利雙雙下滑,毛利率更是降至29.14%,為近5年來新低。換算下來,2023年,妙可藍多每賣1噸奶酪,比2022年少賺900多元,賺錢能力甚至不如2020年。雪上加霜的是,這年妙可藍多奶酪比上一年少賣了1.2萬噸,隻賣了5.76萬噸。
02、催熟的品類不是剛需
甭管吃沒吃過奶酪棒,不少人肯定對“妙可藍多”四個字不陌生。
這是創始人柴琇大手筆砸錢營銷的結果。從2018年“品牌建設元年”算起,過去6年,妙可藍多花在廣告促銷上的費用,累計31.49億元。
這些錢,一部分被用在和熱門IP“汪汪隊立大功”聯名、簽約孫儷上。前者為的是激發小朋友的購買欲,後者為的是讓媽媽們放心。剩餘的不少被用於投央視、分眾廣告,為的是在“奶酪棒”和“妙可藍多”之間建立等號。
重金之下,妙可藍多隻花了三年時間(2018年到2021年),就把市場份額從3.9%提升至27.7%,市占率躍居第一。不僅做大了奶酪棒賽道,也讓整個賽道“空前繁榮”。
作為將妙可藍多一手帶大的舵手,柴琇從不掩飾對第一的向往。一來,“行業第一”更容易獲得社會資源,乃至定價權;二來,“第一”更容易獲得消費者信任。
為了尋找機會,柴琇先後做過食品經銷、房地產、液態奶,直到錨定奶酪這條路,並收獲了“奶酪女王”的稱號。縱觀全球,從奶粉、液態奶到乳酪,這是被反複驗證過的,行業必經的三個發展階段。
“妙可藍多的前身叫廣澤乳業,是吉林當地的一個乳企,沒法和伊利、蒙牛抗衡。硬剛肯定不行,柴琇就想走差異化,做奶酪,她也堅信未來奶酪會在中國取得很好的發展。”有業內人士向「市界」回憶。
緊接著,柴琇先是找準切口,瞄準兒童。“80後、90後對奶酪有認知,不少也已經成了孩子的媽媽。”在柴琇看來,這部分人群更傾向於為奶酪,和其代表的“健康”買單。為了避免和國際品牌正麵剛,妙可藍多又繞開傳統大賣場渠道,把“炮火”對準了電梯媒體和社交媒體。
“國內巨頭如伊利、蒙牛,習慣把資源聚焦在寬大的賽道上,對奶酪這種還在成長中的、前途不明的業務,持觀望態度。以百吉福為代表的外資品牌,以為把住了大賣場,偶爾做些電視廣告就行了。”品牌定位專家張知愚,將妙可藍多的崛起歸因於“巨頭們有認知邊界”。
乳業分析師宋亮則對「市界」表示,從本質上看,妙可藍多是聚焦做再製奶酪的零食產品,然後通過資本運作,大量投資,對行業形成了一個爆發式的推動。
奶酪棒的門檻並不高,小紅書上就有不少自製教程,產能更不是問題,但毛利率卻高出液態奶一截。有妙可藍多的成功案例在前,新玩家們爭相湧入。傳統乳企伊利、三元、光明,新品牌妙飛、奶酪博士,都意圖分一杯羹。
“中國人的蛋白攝入,主要以豆製品為主。以麥當勞為代表的西式連鎖快餐進入中國,開始有乳企做奶酪,但主要是to B。再之後,隨著西餐、烘焙、果茶行業的發展,奶酪在中國進一步滲透,但也沒到必需品的程度。”宋亮告訴「市界」。
讓一眾企業趨之若鶩,如今又相繼失速的奶酪棒,也是如此。“奶酪棒,也就是兒童再製奶酪,是含奶酪的零食,既不是必需品,也不是消費頻次高的產品,替代性強。4歲以後的兒童,吃東西有自我意識了,不是媽媽給什麽就吃什麽。”宋亮告訴「市界」。
消費者白珊也對「市界」表示,前些年因為拔完智齒,吃不下太多東西,她買過一袋妙可藍多,“主要是為了補充蛋白質”。之後白珊恢複,就沒怎麽買過奶酪棒了,“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了,光靠一根奶酪棒不太夠”。
對此,柴琇也公開反思,除了競爭內卷、消費疲軟這些外部因素外,從行業自身來看,也受到兒童零食成長周期的限製,需要通過產品創新、迭代來突圍。
03、坑慘了大股東
這廂,柴琇和妙可藍多還在反思和糾偏,那廝,大股東蒙牛有點坐不住了。
“蒙牛內部在想辦法,全力以赴救妙可藍多。”一位接近蒙牛的人士向「市界」透露。
Choice 數據顯示,繼蒙牛2024年3月再度增持妙可藍多之後,其持股比例已經達到了36.51%,為第一大股東;創始人柴琇的持股比例為14.81%,是公司第二大股東。
蒙牛和妙可藍多牽手的故事,始於2020年。在此之前,蒙牛於2018年設立奶酪事業部,由妙可藍多代工。而據界麵新聞報道,早在2017年,蒙牛就有收購意向,和妙可藍多進行過多輪談判,但一直沒談攏。
2020年,妙可藍多現金流狀況不佳,疊加柴琇家族資金鏈緊張,終於給了蒙牛機會。當年1月,蒙牛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出資2.87億元,受讓妙可藍多5%的股權,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同時以4.58億元的價格,增資妙可藍多的子公司吉林科技,持股42.88%。
“妙可藍多當時出現了財務問題,不光找了蒙牛,也找了伊利,但伊利的意思就是自己幹。”一位業內人士告訴「市界」,蒙牛在過去這些年,非常善於資本運作,收購妙可藍多,原因也簡單,“為了保證業績增長,最快速、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直接收購細分領域的老大,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去等”。
張知愚也表示,蒙牛之所以收購,而不是動用資源和渠道優勢,複刻一個妙可藍多,原因在於,認知很難被複刻,“蒙牛真正收購的,是妙可藍多在顧客認知裏的位置”。
蒙牛的確給妙可藍多帶去不少“新機”。最起碼的,妙可藍多成本有所控製,現金流有所恢複,賬麵也變好看了。據《中國企業家》報道,在妙可藍多進入蒙牛的大宗采購體係之後,光是采購日常生產、設備清洗的清洗劑,一年就能省100來萬。
但反過來,妙可藍多屢屢走低的股價,被不少投資人戲謔,讓蒙牛成了“最粗的那根韭菜”。
粗略計算,僅僅是2020年1月、2021年7月和2022年10月三次,蒙牛就分別以14元/股、29.71元/股和30.92元/股的價格,分別買入妙可藍多2.05億股、1.01億股和2580.9萬股。而截至4月11日收盤,妙可藍多股價為13.3元/股,較2021年5月84.5元的最高點縮水84%,總市值蒸發365億元至68.3億元。
算下來,僅僅是這三筆增持,蒙牛合計浮虧就超過了20億元。
以至於,蒙牛之後的不少動作,比如延遲1年將奶酪業務注入妙可藍多,又比如以回購的方式退出妙可藍多子公司,都被不少投資者解讀為“蒙牛在遲疑”。
除了出錢,蒙牛還能怎麽救妙可藍多?
“似乎除了並購,沒有更好的辦法了。”有業內人告訴「市界」,但也坦言隻限於第三方猜測,畢竟“所謂救,一是要恢複妙可藍多的市值,二是要保證其體量和穩定性。”
而在等待被救的同時,妙可藍多也在積極自救。
“家庭餐桌奶酪方麵,公司在進一步豐富奶酪片的品種”“餐飲工業方麵,已經與薩利亞、鮑師傅、樂樂茶、外婆家等企業形成良好合作,之後將持續推動由產品銷售商向專業乳品服務商的轉型升級”......妙可藍多不久前在業績會上表示。
這算是妙可藍多對於奶酪棒賽道內卷、增速放緩的回應。
“妙可藍多之前有兩個動作很關鍵。第一個是解決了常溫化的問題,讓產品從一二線走向三四線市場;第二是推出了成人奶酪,把受眾群體從兒童拓展至成人。”宋亮告訴「市界」,妙可藍多當前的自救主線也很清晰,先是往成人奶酪方向轉,然後是慢慢跟中國的餐食充分結合。隻有把體量做大,才能有增長。
“在中國的消費市場,奶酪這個品類依然有前景。但大家對於奶酪的需求也好,消費習慣、消費頻次也好,都是一個緩慢漸進的過程,都需要通過產品創新來推動。”宋亮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