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大揭秘:賣一輛車賺8600元,日賺近1億

在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最大電動汽車製造商後,比亞迪的規模紅利正在體現。

3月26日,比亞迪(2594.SZ / 1211.HK)披露的2023年財報顯示,營業收入6023.2億元,同比增42%,歸母淨利潤300.4億元,同比增80.7%,兩項數據均創曆史新高。

放眼中國車企,去年銷量最大的上汽集團目前仍未披露去年業績,考慮到其前三季度5233億元的營收規模,比亞迪仍遜色一籌,但論起利潤來,在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兩大合資品牌艱難轉型背景下,比亞迪300億元的淨利潤已經遙遙領先。算下來,比亞迪平均每日賺得約8230萬元。

2023年,憑借著12月單月34萬台的衝刺銷量,比亞迪一共賣出302.4萬輛車。在同行普遍“賣一輛虧一輛”的情況下,粗略計算,比亞迪單車均價為15.98萬元,每賣一輛車淨賺約8600元。

不過,在行業淘汰賽拉響警報下,比亞迪難以鬆懈。

2024年前兩月,比亞迪銷量僅為32萬輛,同比下滑6.14%,被長安和吉利超越。就在不久前,吉利雄心勃勃地首次提出“重回中國民族品牌第一”的目標,直指龍頭比亞迪。

電動化的上半場,比亞迪無疑是完勝的一方。眼下,下半場智能化開始,比亞迪不僅要麵對新能源車滲透率和銷量增速放緩的現實困境,同時還要抵禦住對手們在各個細分市場上的不斷衝擊,接下來,他們亟需補齊智能化短板,守住國內市場基本盤,做好品牌高端化,並在海外市場尋求突破口。

在3月27日的業績會上,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表示,目前新能源行業已進入淘汰賽,2024~2026年是規模、成本和技術的決戰,比亞迪“電比油低”是燃油車倒向電動車的分水嶺,未來3~5年,合資品牌份額將從40%降到10%,其中30%是中國品牌未來增長的空間,包括長安、吉利都有機會做大。

2024年銷量目標為360萬輛,毛利率承壓

2024年開年不久,比亞迪即喊出“電比油低”的口號,多款主力車型以“榮耀版”名義降價,今年的第一輪價格戰就此開始。

對此,在業績會上,王傳福回應稱,榮耀版推出後銷量大增,3月份訂單需求遠遠超出產能,該月銷量已到達30萬台,隨著價格戰深入單車毛利將會下降,公司將通過提升規模爭取保持總的盈利水平,預計2024年銷量在2023年基礎增長至少20%以上。

這一增幅指引低於市場預期。此前市場傳言,比亞迪2024年全年銷量目標定在400萬-450萬輛,同比增加32.5%至49%。銀河證券在年初曾預測稱,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銷量有望達到380萬輛,其中出口銷量為50萬輛。

當然,比亞迪有足夠的底氣主動發起價格戰,但這如果單靠類似發動“榮耀版”的價格戰,隻能換來短期銷量的回彈,毛利率也難以兼顧,這從2023年第四季度的部分財務指標已有顯現。

財報顯示,同比來看2023年四個季度的營收增速,雖在增長,但呈環比下滑態勢,第四季度環比增速收窄至11.%。在歸母扣非淨利潤方麵,在前三季度環比增長的情況下,第四季度反倒環比下滑近6%。

與之對應,東吳證券一份研報稱,比亞迪四季度單車淨利潤為0.87萬元,環比下滑25%,“主要為年底促銷降價衝量,11月宋秦漢唐等車型降價約1-1.5萬,護衛艦07、海豚、驅逐艦05等車型降0.5-1.8萬,降幅 5-10%不等,且年底銷售和管理費用較高”。

上述研報預計,考慮到多款榮耀版車型降價後短期訂單恢複顯著,高端及出口車型上量帶來的車型結構優化以及整車零部件成本下降,可部分抵消價格下滑,“預計2024年單車盈利約 0.7-0.8萬元”。

短期來看,比亞迪依然保持著較高的毛利率。財報顯示,2023年其汽車業務毛利率為23.02%,同比增長2.63%,這一水平高於理想(21.5%)和特斯拉(17.6%)。

2023年,比亞迪誌在衝擊高端市場的兩大品牌——仰望和方程豹陸續推出,再加上騰勢,比亞迪高端品牌矩陣落定。不過,這三大品牌目前對整體出貨量貢獻並不大,海洋和王朝網所在的中低端市場依舊是銷量主力,價格區間在10萬-25萬元之間。

國聯證券研報統計稱,2023年,比亞迪30萬以上價格帶銷量為14.2萬輛,同比增長247.3%,占全年銷量的4.7%,同比提升2.5個百分點。

國內存量市場日趨逼仄,既有銷量又有利潤前景的海外市場,成為比亞迪的戰略重點,其正在加速推進本地化生產進程。2023年,其海外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為24.2萬輛,同比增長334%。

此前在1月,比亞迪首艘汽車運輸船正式投入運營,最大裝載量為7000輛小汽車,該船出海第一站即為歐洲市場。

財報披露,2024年3月,比亞迪首個海外乘用車生產基地泰國工廠將正式奠基,7月及12月,巴西和匈牙利兩大生產製造基地也將落地,積極推進本地化生產進程。

對於出海戰略,王傳福最新表態認為,全球化趨勢出海是好的方向,地緣化問題需要車企“出海+本地化”的戰略路徑,中國新能源汽車是最強的,需要在歐洲、南美洲、中東等地方將技術和本地化戰略結合在一起,在海外建廠形成國內與國際兩大領域,“今年目標50萬輛,明年100萬輛,未來三年倍增式增長,公司擁有出海經驗將是未來成長的重要機會與空間。”

研發投入近400億,超過特斯拉

技術出身的王傳福,不惜本、研發投入高一直是其顯著標簽。

2023年,比亞迪研發投入達399.2億元,同比增長97.4%。這不僅在增速上超過同期的營收和淨利,在規模上,也超過了競爭對手特斯拉(283.9億元)。

此前,其相繼發布易四方、雲輦、DMO超級混動越野平台等多項核心技術。2024年初,其整車智能戰略發布,通過璿璣架構,希望實現電動化與智能化高效融合,引領新能源汽車智能化變革,計劃在該領域投資超過1000億元。

對於第五代DM係統,王傳福在26日的業績會上透露,DM5在DM4基礎上,對係統和油耗大幅改善使得綜合體驗提升,百公裏油耗2.9升,滿油滿電實現2000公裏裏程。

從研發人員擴充規模來看,比亞迪正加快落地人海戰術,補齊智駕化短板。

財報顯示,公司研發人員規模,從2022年的69697人增至2023年的102844人,漲幅為47.56%。這其中,碩士由7827人增至23706人,博士則由590增至1587人。

此前在1月中旬,王傳福稱,公司目前整個智駕團隊超過 4000 人,其中算法和硬件工程師超1000人,軟件工程師超3000人。

對於外界關心的自研智駕上車進度,在此次業績會上,王傳福透露,今年下半年推出一批20萬以內搭載城市NOA車型,擁有很多家供應商方案並且擁有自主方案,比亞迪優勢在於規模,能夠拿到全球供應商最好的資源和價格,包括TI、華為、英偉達、地平線,在智能化方麵會表現出先低後高的趨勢,未來兩年將推出很多帶智駕的產品。

高投入研發離不開充沛的現金流。值得一提的是,比亞迪2023全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高1697.25億元,在手現金淨增加額為573.29億元。

糧草充足的王傳福決定利用閑置資金進行理財。根據3月26日審議通過的議案,公司此次投資額度高達600億元,投資品種包括,“銀行、證券、基金、保險等金融機構的安全性高、流動性好、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或債券產品”。

雖然這並非比亞迪首次投資理財,但過往三年的規模均為200億元。

截至3月27日收盤,比亞迪A股下跌3.47%,至211.98元/股,港股則下滑6.48%,至201.2港元/股。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