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究竟有多大?
日前,重慶召開“2035總體規劃”解讀新聞發布會指出,重慶是8.24萬平方公裏、38個區縣、3400萬人口的超大規模城市,包含主城都市區、渝東北三峽庫區、渝東南武陵山區三個區域。
一市堪當一省。如果將重慶看做省級行政區,主城都市區就相當於省會,而這個“省會”再次擴容。
根據發布會,重慶主城都市區從21區,擴容到22個區縣,原屬渝東北的墊江縣被納入其中。
雖說外延式的城市合並已被叫停,但內涵式擴容仍有空間,尤其是城市內部調整,並未受到太大影響。
從最初的中心9區,到後來的主城21區,再到最新的主城22區縣,重慶主城迎來大擴容,影響有多大?
01
重慶,省還是市?
在我國的行政區劃中,重慶位列四大直轄市之一,但無論麵積、人口還是區縣數量,都遠超京滬津,為不折不扣的第一大市。
然而,雖然名之為“市”,但重慶體量卻與一個中等省份相差無幾,最遠的巫山縣到中心城區超過400公裏,遠超正常城市的範疇。
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重慶與一二線城市缺乏可比性,更導致在GDP、人口、人均GDP等排行中爭議不斷。
究其原因,正如凱風《中國城市大變局》一書所分析的,中國的城市與國際上不同,更多是行政區的概念,既有“城”的部分,也不乏大量縣域和鄉村。
我國許多所謂的城市,放在國際上,相當於都市圈乃至城市群的範圍。
重慶是典型中的典型。重慶下轄38個區縣,麵積超過8萬平方公裏,常住人口近3200萬人,與山西、黑龍江等省份相當。
可資對比的是,廣州麵積隻有7000平方公裏,下轄11個區,最遠的從化與市區距離僅為100公裏左右;而深圳更是隻有2000平方公裏,隻設有10個市轄區。
即使是與重慶唱響“雙城記”的成都,麵積1.43萬平方公裏,下轄20個區縣,在規模上與重慶相距甚遠。
客觀而言,重慶七山一水二分田,素有“山城”之名,市域麵積固然廣闊,但可開發空間並沒有想象的那麽大。
無論如何,一市堪當一省,導致重慶與其他城市之間不具備直接的可比性。
為此,早在2020年,重慶構建了“主城都市區”,將之作為城鎮化的主場和核心區域,這一次又將主城都市區從21區升格為22個區縣。
有意思的是,最新獲批的重慶都市圈規劃,雖然橫跨川渝兩省,四川廣安入圍,而重慶卻並非所有區縣都被囊括其中。
根據規劃,重慶都市圈的重慶區域,僅包括主城都市區部分,近半區縣被排除在外,這些區縣基本位於渝東北三峽庫區、渝東南武陵山區等地。
這也充分說明,主城都市區對於城市空間布局的重要所在。
02
重慶主城都市區,算是幾線城市?
不管擴容與否,以主城都市區為標準,重慶與上海、廣州、深圳、成都、杭州等同能級城市,終於有了一定的可比性。
從全域範圍來看,重慶是中國GDP第5城、人口第一大市,GDP總量與廣州在伯仲之間,兩城圍繞“誰是中國GDP第四城”爭鋒不斷。
單看主城都市區,重慶在全國處於怎樣的位置?
從經濟來看,根據最新統計數據,重慶主城都市區(22個區縣)GDP總量達2.37萬億元,占全市的8成左右。
重慶主城GDP位居全國第六,仍舊超過成都,但不及蘇州,與深圳、廣州更有明顯差距。(參閱《萬億城市大洗牌:誰晉級,誰掉隊了》)
就此而言,重慶廣州誰是GDP第四城的討論意義不大,但重慶仍舊是不折不扣的強二線城市。
從人口來看,重慶全市人口接近3200萬人,而主城都市區人口超過2100萬人,約占全市的7成左右。
以主城來看,重慶或將讓出人口第一大市之位,其總量與成都不相上下,但不及上海、北京兩大直轄市。
其實,衡量城市人口能級的最佳指標,不是主城人口,而是城區人口。
城區,顧名思義隻包括城市所在的部分,主要由市轄區及周邊區域構成,不包括鎮區,更不包括廣大的鄉村。
城區人口超過1000萬的為超大城市,而在500萬-1000萬之間的為特大城市。
以此來看,目前我國共有20多個超大特大城市,其中隻有10個超大城市。
重慶是超大城市之一。2022年城區人口超過1600萬人,占全市人口一半左右,位居第三,僅次於京滬。
所以,如果將重慶看作一個省,主城都市區可視作省會,重慶主城的綜合實力,仍舊位居二線城市前列。
03
重慶,未來前景幾何?
根據最新獲批的2035總體規劃,重慶的城市性質是:直轄市之一、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和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而在城市功能上,重慶拿下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西部科技創新中心、西部對外開放門戶、長江上遊航運中心的定位。
這些定位,部分著眼於西部,部分著眼於全國,基本錨定了重慶在全國城市方陣的位置。
與10多年前發布的2020版總規相比,重慶城市定位得到全麵提升。
從“西部交通樞紐”升格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由國家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升格為“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且多了西部科技創新中心的新定位。
其一,重慶與成都,共同晉級為大國交通“第四極”,在國際交通樞紐城市上都有一席之地。
根據《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我國共有四大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成渝。
重慶的交通優勢極為突出,既是高鐵樞紐,也是航空樞紐,還是長江上遊最大的港口,且是全國唯一兼有陸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產服務型等“五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城市。
其二,重慶經濟崛起,固然不乏大投資的助力,但自身製造業的壯大不容低估。
重慶本來就是老工業基地,底子在計劃經濟時期就已打好。
近年來,經過多年培育,重慶汽車、電子兩大支柱產業蒸蒸日上,雙雙指向萬億級。
根據規劃,到2027年,重慶將建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製造兩大萬億級產業集群,推動形成智能裝備及智能製造、食品及農產品加工、軟件信息服務產業集群3大5000億級集群,帶動經濟再次躍升。
其三,重慶還是國家戰略最為傾斜之地,也是轉移支付的主要受益者之一。
從西部大開發到西部陸海新通道,從國家中心城市到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到國家交通第四極,從一帶一路到長江經濟帶,再到國內大循環戰略支點……
從轉移支付來看,作為西部省份,又要兼顧三峽庫區發展的重任,重慶曆來都是財政轉移支付的受益方,每年來自中央財政的補助超過2000億元。
論政策密集度,重慶僅次於京滬深,遠遠超過包括廣州在內的其他地市。
然而,隨著控製地方債務被提上日程,大投資大基建刺激經濟的增長模式,正在遭遇越來越多的挑戰。
同時,東部沿海地區處於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期,能否提供的財政轉移支付,未必能像過去一樣充裕。
未來,凡是自身缺乏造血能力的中西部省份,勢必遭遇更大的壓力。唯有產業自強,才能打開更大的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