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商報在近期發布了一篇介紹中國、全球貿易數據的文章,一些網友表示他們懵了,根本看不懂啊。原文大意是:初步核算,2023年的全球貨物貿易總額下降至23.4萬億美元(如下圖)。
在全球貿易低迷的背景下,我國的商品出口金額占比卻回升至14.5%,繼續位居第一名。部分不追求細節的網友,看到這就過去了。他們的態度往往是:嗯,知道了,又是一個好消息。
但有一部分心細的網友卻感覺數據不對,我國2023年的貿易總額約為5.94萬億美元。其中,商品出口金額為3.38萬億美元,進口商品金額接近2.56萬億美元。這些都是海關總署正式公開的,截圖為證!
按照國際商報的說法,2023年的全球貿易總額為23.4萬億美元,也就是說:出口商品金額約為11.7萬億美元,進口商品金額也約為11.7萬億美元。地球人都在內部貿易,沒有從外星球進口。
也沒有將商品出口到外星球,既然是地球內部的事情,那23.4萬億美元的全球貿易總額被“出口、進口”平分後,得到出口金額為11.7萬億美元,這沒有毛病吧。
我國2023年的商品出口金額為3.38萬億美元,全球各國、地區的商品出口金額為11.7萬億美元,中國占比應該是28.9%,那為什麽國際商報在文章中提到的“中國份額卻隻有14.5%”呢?
原因究竟是什麽呢?
南生提醒大家用另外一個數字來計算,那就是:用我國2023年的貨物類商品出口金額,除以全球貿易總金額。即用3.38萬億美元,除以23.4萬億美元,得到的百分比就在14.5%左右。
是不是很神奇呢?計算中國的商品出口全球占比,居然是用我國的出口金額除以“全球貿易總金額”,為什麽不是除以“全球商品出口金額”呢?
答案是:我們平時提到的中國、美國、印度、俄羅斯、日本、韓國以及我國香港、台灣等地區時的貿易金額都是出口與進口之和,即進出口。但提到全球貿易總額時,卻特指出口,而不是進出口。
因此,計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貿易全球占比有兩種方式,其一是強調出口,用單個國家的商品出口金額除以全球貿易額——這個全球貿易額,實際上就是全球各國、地區的出口總金額。
其二,是用單個國家的進出口商品總金額,除以“全球貿易總金額的2倍”。這種方式不常用,因為各國更為關心自己的商品輸出能力,普遍希望各國商家都來給本國企業下訂單,提高收入。
那為什麽不用“進口”呢?
經濟學家們在定義全球貿易總金額時“要求特指出口”,給出的理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出口,就是另外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進口。未和外星人交易,地球內部交易時若采用進出口,有重複計算嫌疑。
新的問題來了,在咱們地球內部,一個國家的出口,就是另一個國家的進口。兩者既然相同,那為什麽不能用進口數據呢,反正都一樣嘛。
說全球出口與進口金額相同,這隻是理論上的,實際上二者並不完全相同。首先是出口商品金額的核算,往往采用離岸價,但進口商品的核算卻是以到岸價為準。
到岸價,比離岸價多了運費、保險等——這些都不是其他國家的商品出口,而是為完成出口形成的服務部分。與全球進口金額數據相比,出口更能體現各國的商品實際輸出能力。
其次是統計時間差。與鐵路、貨輪的速度相比,地球是很大的。從中國港口出發的貨輪,可能需要半個月才能到達美國西海岸,到美國東海岸的時間接近1個月。
我國在2023年12月份出口的貨物,要算在美國今年1月份的賬單中。這種時間差,也使得:采用出口代替全球貿易總額,比采用進口更加的科學。
最後一個小知識,全球商品出口金額是要比進口金額更低的。以2022年為例,世界貿易組織公布的全球商品出口總金額為24.9萬億美元,進口總金額為25.62萬億美元。對此,網友們如何看待呢?本文由南生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