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都市圈,迎來大擴容。
近日,山東省政府官網公布《濟南都市圈發展規劃》,標誌著第14個國家級都市圈正式落地。
此前,青島都市圈已獲批複,此番發布的濟南都市圈規劃也獲得國家層麵複函,山東由此成為廣東之後第二個擁有“雙國家級都市圈”的省份。
僅過去一年,全國就有7城晉級,已獲批的國家級都市圈達到14個,涵蓋了除京滬之外的幾乎所有主要超大特大城市。
未來,國家級都市圈會不會繼續擴容?誰是下一個?
01
14個國家級都市圈,誰是領跑者?
都市圈、城市群,正在成為新一輪城鎮化的重要載體。
目前,我國已規劃了19個國家級城市群,長三角、大灣區、京津冀為世界級,成渝、長江中遊城市群緊隨其後,形成城市群最重要的“五極”。
在全國,大大小小的都市圈多達30個以上,目前已獲得國家層麵批複的國家級都市圈隻有14個。
這些都市圈,覆蓋廣州、深圳兩大一線城市,南京、成都、杭州、武漢、沈陽、濟南等10個省會,以及重慶、青島等高能級城市。
14個國家級都市圈,誰的體量更大?
整體來看,深圳、南京、廣州、杭州為第一梯隊,深圳、南京超過5萬億,廣州、杭州突破4萬億。
青島、武漢、濟南、成都、重慶、鄭州、福州、長株潭都市圈也都超過2萬億,隻有西安都市圈、沈陽都市圈整體規模相對較弱。
值得注意的是,這裏的都市圈GDP均是按照全域規劃範圍進行統計的,而不是嚴格的實際範圍。
如剛剛獲批不久的濟南都市圈,規劃範圍涵蓋濟南、淄博、泰安、德州、聊城、濱州6市,而實際範圍則是濟南全域以及其他5市部分縣區。
從廣義都市圈來看,濟南都市圈GDP總量突破3萬億,從嚴格意義看,濟南都市圈GDP為1.92萬億。
與此同時,由於都市圈政策陡然收緊,後來獲批的國家級都市圈無一例外遭遇瘦身,無論是城市數量還是麵積,都少於最早獲批的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經濟總量之所以超過廣州,就是這兩重因素的體現。
作為第一個獲批的國家級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規劃範圍涵蓋滬皖兩省,涉及8市2區,規劃麵積6.6萬平方公裏,但核心區隻有2.7萬平方公裏。
若以規劃範圍來看,南京都市圈經濟總量超過5萬億,逼近深圳都市圈;若以核心區來看,南京都市圈經濟總量約為3萬億左右,與武漢、成都在一個水平。
與之對比,最新批複的廣州都市圈,隻有廣州、佛山全域,以及肇慶、清遠部分區域,此前備受關注的韶關、雲浮都不在其列。
深圳都市圈也是如此,最終隻有深圳、東莞、惠州全域和深汕合作區,呼聲頗高的河源、汕尾都不在其列。(參閱《第一個5萬億國家級都市圈,來了》)
當然,經濟體量、地域麵積、人口規模,並不等同於綜合實力。
都市圈的成熟與否,更多取決於同城化、一體化的進程,取決於地鐵跨市連通、產業協同乃至公共服務一體化的突破。
在這方麵,許多國家級都市圈剛處於起步階段。
02
14城晉級,國家級都市圈是否太多了?
國家級都市圈不斷擴容,給許多人以圈子膨脹的印象,越泛濫,價值越低,最終徒剩一個名號。
其實不然,根據凱風《中國城市大變局》一書,任何國家級規劃,未必都能提供政策或財稅方麵的直接支持,但戰略本身,就足以凸顯城市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打破行政壁壘,突破各地畫地為牢的限製,讓資源、產業、人口、數據等各種要素都流動起來,才是都市圈戰略更深層的用意。
其一,晉級國家級都市圈,最直接的利好,當屬跨城地鐵的擴張,三四線城市有了曲線躋身地鐵俱樂部的可能。
都市圈以一體化、同城化為目標,地鐵連通自是應然之義,這也是跨市地鐵、跨省地鐵暢通無阻的原因所在。
廣州-佛山,上海-蘇州,武漢-鄂州,杭州-紹興,南京-鎮江,鄭州-許昌,成都-資陽,長沙-湘潭等跨城地鐵的橫空出世,就屬此類。
眾所周知,我國地鐵建設已經全麵收緊,一般城市沒有獨自建設地鐵的可能,就連大城市地鐵規劃也在嚴重縮水。
不過,都市圈的到來提供新的可能,湘潭、鄂州、資陽等地之所以能躋身地鐵俱樂部,正是得益於長沙、武漢、成都等都市圈的助力。
其二,晉級國家級都市圈,將會帶動產業、人口的持續外溢,對周邊城市帶來積極影響。
近年來,產業飛地層出不窮,都市圈內更是蔚然成風,如深汕特別合作區、廣清特別合作區,都是都市圈產業一體化發展的體現。
產業協同,是都市圈的核心目標之一。
由於中心城土地、人力成本不斷抬升,加之培育新興產業的需要,傳統產業轉移就成了當務之急,都市圈可謂近水樓台先得月。
如果能解決好財稅共享機製,未來產業轉移還會加速。國家層麵已提出,“支持有條件的都市圈探索建立稅收分享和經濟統計分成機製”。
其三,都市圈,擴大了中心城市的“勢力範圍”,讓“軟性擴張”變成可能。
根據凱風《中國城市大變局》一書,無論是城市合並,還是撤縣設區,都受到嚴格限製,就連強省會也在遭遇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挑戰,有地市甚至喊出了“一城獨大不是春”的宣言。
當強省會模式遭遇挑戰,強都市圈就成了許多中心城市擴張的主要支撐。
一旦都市圈規劃明確,至少意味著中心城市的“勢力範圍”得到認可,跨城乃至跨省發展才得以名正言順。
南京都市圈就是如此。南京身為“徽京”可謂廣為人知,但直到獲批國家級都市圈,且明確由江蘇、安徽兩省共同發布,才由此讓“徽京”變得名副其實。
同時,成為國家級都市圈,在競逐更高的國家戰略麵前,獲得更大勝算,如國家中心城市、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國家戰略腹地等等。
03
國家級都市圈會不會繼續擴容?
都市圈還會繼續擴容,但不會無限擴張,更不會出現全國到處都是圈子的現象。
早在2022年,國家層麵就已開始收緊都市圈審批門檻,一眾都市圈麵臨前所未有的大“瘦身”。
一方麵,不是每個城市都有打造國家級都市圈的資格,超大特大城市是前提。
根據官方對都市圈的定義:“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範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
可見,超大特大城市是前提,一般地級市並不在其列,就連一些經濟實力較弱的省會,連自身發展都需要扶持,遑論帶動周邊發展?
而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標誌,則限製了都市圈的擴張半徑。
1小時通勤圈,大概50-100公裏的半徑,而地域麵積一般都在2萬平方公裏左右,這是推進都市圈同城化的正常範圍。
過去,許多都市圈規劃動輒數萬平方公裏,恨不得將幾百公裏之外的縣市,乃至半個省都囊括在內,但這樣隻有形式意義。
畢竟,都市圈不是城市群,也不是省域,更非龐大的地理概念。沒有實際的一體化乃至同城化,劃太大的圈子都沒有意義。
另一方麵,都市圈不能盲目擴張,更不會遍地開花。
對此,國家發改委曾做出明確定調:
我國都市圈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各地要尊重客觀規律,不能跨越發展階段,在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推動都市圈建設……要依據人口經濟聯係科學合理確定都市圈空間範圍,防止盲目擴張。
根據研究,目前,全國共有 30多個大型都市圈,這些都市群多數都還處於培育階段。
根據清華大學城鎮化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隻有廣州、上海、深圳、杭州、北京、寧波等6個都市圈位列成熟型,17個為發展型,11個為培育型。
事實上,寧波都市圈也從屬於上海大都市圈。嚴格來說,全國隻有5個相對成熟的都市圈。
所以,未來國家級都市圈即使繼續擴容,總量也會相當有限。
當然 ,國家級都市圈從名義到實際、從規劃到現實,從圈地為王到抱團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