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逆行後的中產,找回鬆弛感

新中產的集體消亡,本質上是所處行業“紅利期”的一種褪去。

大概是從兩年前開始,當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行業下行、物價上漲的大勢已定,過去因行業紅利,如互聯網、金融、發達地區體製內、房價上漲等因素崛起的城市新中產們,開始順著時代的洪流順勢而為,重塑起消費習慣。

他們在豆瓣、知乎、小紅書等社交媒體上,饒有興致地討論著關於消費降級的一切話題,分享著花樣百出的省錢攻略,思考如何才能花小錢辦大事,並玩得樂此不疲。‍‍‍‍‍‍‍‍‍‍

不是三室兩廳租不起,而是老破小更有性價比;不是始祖鳥穿不起,而是優衣庫更有性價比;

不是GUCCI 用不起,而是帆布包更有性價比;不是出租車叫不起,而是坐地鐵更有性價比。

告別“攀山鼠”,穿上“迪卡儂”,從此回歸消費本身,走向極簡主義,對於中產而言,一切似乎又都能重新歲月靜好起來。

原來,沒有誰真的能夠被消費主義裹挾,一切不過是某幾個群體的炒作與想象。‍

但坦白來說,這倒也不是隕落的中產們內心真正崇尚的消費方式,而是在經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大喜大悲之後,意識到一切都不過是有幸踩中時代紅利後的一種覺醒。

過去四十年的改革紅利所帶來的“社會幻境”,讓我們習慣了這樣一路高歌猛進的生活,從而忽略了曆史的客觀規律。倘若回到曆史發展的長河中去看,一個人的一生是至少會經曆瘟疫、戰爭、饑餓等災難中的一種。

如今在這樣的一個低穀期裏,對於個體而言並不好受,但似乎也並不是一點好處都沒有,比如能讓人重新去看清自己內心的欲望,去辨別那些人生剛需的真與偽。

當中產在人生向前的路上不再步履不停,他們也終於有機會去體會在經濟高速增長的那些年裏,所無暇顧及的一些簡單快樂。

理性消費所帶來的獲得感

就我觀察身邊中產的感受來說,現實生活裏,絕大多數中產消費降級後的生活,並沒有媒體口中的那般苦大仇深。

大家不過就是減掉了從前那些華而不實、作秀給別人看的消費,選擇了“該省省,該花花”這樣一種理性的生活方式。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一種感受,就是很多時候普通家庭的日常開支,還真不是說一下子消費了大幾百、大幾千這樣,反倒就是幾十、幾百塊的小支出,在不經意間就一點點累積成了一個大數目,結果就是賺的也不少,但到年底一盤發現手頭上沒啥存款。

很多中產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基本生活方麵,開始注重篩選出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告別那些一時興起根本買不完的衣服、包、咖啡杯、手機殼……等類別的消費。

其次,是中產對品牌的忠誠度越來越低,不太願意為品牌溢價付費了,更加關注產品本身的價值和實用性,這一點或許從星巴克被瑞幸打腫的臉就能看出。

就拿我自己來說,去年冬天,我就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入手了一件小品牌的打底衫,日常價也就六七十塊錢,但實際質量真的是一點都不輸一兩百塊的網紅品牌。

所以,我為啥要為那些網紅品牌的營銷費用買單?難不成就享受付費打廣告給自己看?‍‍‍‍‍‍‍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消費品都能找平替,但即便如此,大家也都開始主動去找促銷和折扣活動來省錢。

現如今中產們雖然賺錢的能力或許大不如從前,但在識別高性價比、拒絕消費體驗或品牌溢價,還是蘊藏著無限潛能的。

除此之外,是中產在旅遊和娛樂上的消費意願也大不如從前,比如之前被冬奧效應拉起來的滑雪遊,我看去年冬天朋友圈還在玩的人就不多了,這可能是又要扭頭回歸小眾。‍‍‍‍‍‍‍‍‍‍

值得一提的還有異軍突起的“特種兵式旅遊”,其實這種玩法日本年輕人在二十年前就開始流行了,簡單來說就是不斷地縮小出遊半徑,乃至是降低過夜旅行的比例,從而達到最省錢的目的。

總的來說,多數中產並未降低對品質生活的追求,但不再糾結虛無的品牌與附加體驗,開始更謹慎地管理自己的財務,更注重價值和實際效益。

這樣的“消費逆行”從來都不是網絡上鼓吹的“消費破產”,銀行卡上不斷多出的餘額所帶來的安全感和獲得感,反倒是一種讓中產更為踏實的快樂。

回歸生活後的鬆弛感

過去,中產們大多都是奮鬥在一線的“卷王”,他們曾經卷工作、卷教育、卷投資,卷一切。

現如今,當工作失去了繼續向上一步的想象,自然也就沒人會像從前那樣卷天卷地,都懂得要把時間留給自己。

無欲則剛這句話,在職場同樣受用,沒有欲望的中產,大家各司其職,看領導和同事都順眼多了。按時上下班,按時睡覺起床,身體和精神都跟著好了不少。

其次說說投資,這些年買房的人普遍是85~95年出生的這幫新中產,幸運的話時代的紅利可能多少是占了點,但也是穩穩地接過了房地產的最後一棒,站起了最後一班崗。那些時代賦予你的,時代也終將收回去。

而這些年股市和銀行理財更是給中產們上了一課又一課,每一次中產覺得自己這波肯定“穩了”,實際上是這波被收拾的更“狠了”。

沒有人會一直頭鐵,一直頭鐵的人最後隻會頭都沒了,於是大家又都老老實實地搶著去存定期。

最後再來說培養孩子這件事,從前一三五學英語,二四六學奧數,有錢人周末卷馬術高爾夫,不那麽有錢的就卷個鋼琴和跳舞,反正中產各有各的卷法。

但現在,當社會從階層動蕩回歸到該有的平穩,中產也就此看透了社會運行的本質,未來讀大學不會是個難事,難的是讀清北、C9這類好大學。

但考上這些大學的娃是靠“雞”出來的嗎?顯然不是,那是靠篩基因篩出來的。

於是五萬塊錢入手的鋼琴在鹹魚上隻掛五千,趕緊出手既是放過孩子,也是放過自己。

人生的確是一場要從父母手中接棒的接力賽,起跑的位置決定了領先的程度,但人生更是一場馬拉鬆,多數人之間起跑時的那點差距,跑不了幾圈就能被拉平,而想要在這場遊戲中一玩到底,最重要的還是得有個好身體。

於是中產們開始將關注的重點從試卷上的分數,轉到孩子的身體與心理健康上,工作日的晚上聊聊天,周末全家再去爬爬山,對於家庭裏每一個成員來說,都妙不可言。

果然生活是一個日複一日緩慢受錘的過程,年齡一點點地變大,欲望也在一點點地減少。‍‍‍‍‍‍‍‍‍‍‍‍‍‍‍‍

中產們疲憊裝腔半生,最終選擇了回歸真實生活。

不再在乎虛妄的感覺,中產開始更在乎家人和自己,也就重拾起了尋常生活中那種“老婆孩子熱炕頭”的鬆弛與快樂。

靈魂自由所帶來的鬆弛‍‍‍‍‍‍‍‍‍‍‍‍‍‍‍

我時常也會看到一些中產,一邊消費逆行,一邊仍會保持著某種初心。

這樣的初心,可能是想盡辦法壓縮預算,也會帶孩子去赴一場舒適度不高、摳摳搜搜的旅行;

可能是和愛人一起,即便是坐在最後排的位置,也會用心去聽的一場音樂會;

也有可能是花了周末的一整個白天,和朋友坐公交去郊區的山腳下喝一杯美味的咖啡……

或許會有人問,這樣做的意義何在?‍‍‍

我想,這可能是在舉步維艱的中年生活裏,中產們仍有意願和愛人、朋友一起,在這疲憊、瑣碎的日常生活中眺望遠方,去感受對生命的渴望。

而當中產真的開始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安於當下不折騰,或許對於他們本身而言也是一種成長。

人生的美好不總是依靠物質,也可能是靈魂自由所帶來的鬆弛。

消費逆行後的中產,似乎更懂生活了,也真的更快樂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