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當國內醫藥圈都在關注美國生物安全法案的聽證結果時,三星生物又拿下了一筆大單。
據媒體報道,比利時的優時比製藥向三星生物追加了3820億韓元(約合2.88億美元)的訂單。兩家合作實際於2017年建立,優時比是在此前的訂單基礎上追加新的合同,合作持續至2030年底。
去年以來,無論搶單還是擴產能,三星生物的勢頭都很猛。2022年,三星生物的營收超160億元,已經超過了藥明生物。20家頭部跨國藥企有14家與三星生物合作下單,產能比肩Lonza、勃林格殷格翰這樣的CDMO龍頭。
美國的法案能否通過還未知,但全世界醫藥行業已經逐步選邊站隊了。禮來已經對藥明康德能否正常提供替爾泊肽原料藥表露出了擔憂,認為可能對自身業務造成不利影響。
如果未來事態的發展不利於藥明係,跨國藥企隻能放棄他們的中國夥伴。
藥明係可以學字節跳動那樣,把海外板塊單獨運營,再以全美資控股“自證清白”。藥明係實控人李革本身就是美國人,碰到的障礙可能會比新加坡人周受資小得多。
但CXO不同於互聯網行業,實體資產剝離難度不小。藥明係旗下的公司、工廠確實有一部分不在中國境內。
單拿藥明生物來說,2023年中報顯示,公司共21個原液生產工廠,另有新加坡、德國、美國等海外基地擴建。藥明生物預計在2026年整體能達到58萬升,其中中國區約37萬升。
但目前的藥明係研發、藥物開發等業務是全然獨立,任何一個基地都不可能完全獨立運作。如果想要打破藥明係曆來海外接單、國內生產的運營邏輯,放棄在國內享受到的人力、原料成本優勢,藥明康德、藥明生物都需要重新建立一套運營模式。
也有人認為,藥明係會和華為一樣,戰線收縮到中國國內,依靠龐大的市場也能很好的存活。但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國內市場容得下藥明係的體量嗎?
仍以藥明生物為例,2021年來,藥明生物接管了拜耳德國工廠、輝瑞在杭州的原液和製劑工廠、科望醫藥在蘇州的生產基地。那時,藥明生物的訂單可是應接不暇。但現在如果海外業務大幅停頓,藥明生物靠國內市場很難消化這些產能。
今年1月世界排名第一的CDMO公司瑞士Lonza關閉中國廣州生產基地,有傳言透露是因為在中國接不到訂單。
平安證券研報顯示,2023上半年來,CXO行業競爭加劇,新簽的訂單金額有明顯下滑。新加入競爭的不僅有前幾年布局大分子產能的博騰股份、凱萊英等,還有不少產能過剩的biotech企業,如三生國健等。
中國的生物藥到底需要多少產能呢?
中國生物醫藥企業的生產需求可能並沒有想象中那麽大。手握年銷售額20億元以上品種的藥企自建產能供應:2020年,恒瑞子公司蘇州盛迪亞有8000升產能供其PD-1生產;信達蘇州工廠具備產能24000升;百濟的廣州工廠初步獲批就設計了8000升的產能,第三工廠建成預計能達到20萬升產能。最近成績亮眼的複宏漢霖,去年前三季度賣出20億元的“漢曲優”,背後有鬆江基地(一)24000升的產能。
更多的小試、中試、臨床試驗用藥,全加起來,恐怕都不夠藥明生物塞牙縫的。
藥明係如果全麵轉戰國內,國內CXO行業很可能迎來一次洗牌。中國曆史上不乏行政直接幹預減少上遊產能的例子,遠的有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的“壓錠減產”,近的有2015年開始的鋼鐵業“供給側改革”,最新的則是農業農村部剛剛發布的《生豬產能調整實施方案》。這些調整的幾乎都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
對於CXO行業的過剩產能,國家不太可能出麵幹預,大概率會是慘烈的自然淘汰。在生物醫藥投融環境暫未明顯回暖的情況下,biotech們對研發和生產的投入不會高。在可見的未來裏,“賣水人”的生意隻會越來越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