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銀行業危機可能比你想象得更近

在矽穀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破產一周年即將到來之際,現在想放鬆警惕還為時過早。

但是華爾街的盲目樂觀主義者不同意這種觀點,他們指出,銀行體係已經避免了一年前極有可能發生的係統性危機。

矽穀銀行去年3月初的破產,是自1929年-1933年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以來美國最大的銀行倒閉事件,緊隨其後的是Silvergate Bank和簽名銀行(Signature Bank)的倒閉,與此同時,瑞士信貸銀行(Switzerland’s Credit Suisse bank)在2023年3月的倒閉引發了人們對危機蔓延到其他國家銀行體係的擔憂。盡管如此,美國銀行體係最終還是挺過來了。

去年三月,客戶在加利福尼亞州聖克拉拉的矽穀銀行外排隊。大衛·保羅·莫裏斯/彭博社

然而幾個理由表明,現在慶祝還為時過早,有些問題甚至更為明顯,即使活躍的華爾街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美國銀行業潛在的係統性後果。其一,收購簽名銀行的紐約社區銀行現在也陷入了困境,其市值還不到年初時的一半。

另一個原因是,許多銀行正遭受一年前導致銀行破產潮的元凶——更高的利率。斯坦福大學金融學教授阿米特•塞魯(Amit Seru)去年計算得出,由於利率上升,美國銀行體係的未實現損失高達2.2萬億美元。他通過比較銀行資產的賬麵價值(假設貸款組合持有至到期)和這些投資組合的市值(假設它們以當前價值出售),得出了這個巨額數字。

塞魯計算時發現,10%的銀行未實現損失比矽穀銀行破產時的損失還要大。

另一個更明顯的擔憂是,疫情引發的商業房地產市場崩潰尚未完全反映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這是因為商業地產的真正價值存在不確定性。隨著越來越多的商業房地產交易發生,這種情況正在改變——價值折扣高達50%,甚至更多。隨著這些折扣反映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它們將遭受到更大的擠壓。

盡管這一切都令人擔憂,但在表麵之下還有更多令人擔憂的事情。這些不太明顯的擔憂可以追溯到耶魯大學經濟學家安德魯•梅特裏克(Andrew Metrick)和波士頓學院金融學教授、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研究員保羅•施梅爾辛(Paul Schmelzing)的研究。他們的研究重點是銀行業監管機構在做什麽,而不是他們在說什麽。

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關注點,因為無論情況有多嚴重,銀行監管機構總是樂觀的,但如果監管機構的行為表明他們特別擔心,那麽我們也有理由感到擔心。

兩位教授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數據庫,其中包含了13世紀以來138個國家的銀行危機細節——總共近2000次危機。他們特別關注監管機構為支撐銀行係統而進行幹預的方式——將不同類型的幹預及其成本與隨後是否發生係統性銀行危機聯係起來。在一次采訪中,施梅爾辛表示,銀行監管機構一年前采取的特別幹預措施與之前57次危機的幹預措施最為接近,這些危機往往比平均水平更為嚴重。”

當被提醒過去12個月內尚未發生全麵的銀行業危機時,施梅爾辛強調說,一年的時間不足以判斷危機是否已經避免。他說,“係統性危機往往是一件曠日持久的事情”,帶有“長尾效應”。在他們的研究中,他和梅特裏克把重點放在了三年的時間維度上,這意味著我們還有兩年的時間才能開始放鬆警惕。

施梅爾辛說,一個有價值的參照是2007-09年金融危機的時間軸。銀行業監管機構首次幹預是在2007年8月,當時法國巴黎銀行暫停贖回旗下三隻共同基金,理由是"美國證券化市場某些細分市場的流動性完全蒸發"。當然,正如我們現在所知,直到13個月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的破產和銀行體係的全麵恐慌才發生。

施梅爾辛警告說:“我們還沒有走出危機。”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