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建”作為基建霸主,為何市值如此低?

來源: 木禾投研 2024-03-03 01:09:07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9598 bytes)

中國有八大建築央企,分別是“中國建築、中國中冶、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國電建、中國交建、中國能建、中國化學”。

我關注前麵四個比較多,而且前三個都詳細分析過,今天講講中國鐵建。

中國中鐵和中國鐵建應該是廣為人知的兩大央企,因為兩家公司的眾多子公司,是唯二連續編號排這麽長的。

一個是中冶,從中冶一局排到中冶二十三局,不過有點亂,屬於中國中冶的隻有10家,其餘的13家被地方國資或者其他央企瓜分了,所以一般叫“中國X冶”,而不是叫“中冶X局”。

另一個就是中鐵,從中鐵一局到中鐵二十五局,二十五家子公司都是連號。

這個很簡單,中鐵一局到中鐵十局是中國中鐵的,中鐵十一局到中鐵二十五局是中國鐵建的。

下麵就詳細講講中國鐵建。

一、公司

“中國中鐵”和“中國鐵建”都是起源於鐵路,名字裏麵都有一個“鐵”字嘛!

以前我們有一支鐵軍,叫“鐵道兵”,非常重要,是打通兵力投送和後勤補給的先鋒。

自古以來都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現在經過幾十年的基礎建設,交通網幾乎已經很完善了,但是在此之前,運輸是非常困難的大問題。

所以專門成立這麽一支大軍,當然最開始也不叫鐵道兵,而是叫“工兵”,或者叫工程兵。

到正式成立鐵道兵,已經是1948年的事情,因為那個時候已經準備開始要修鐵路了。

我們新中國的第一條鐵路就是“成渝鐵路”,早在清朝的時候就想建,不過一直到1950年都沒建成。

所以1950年6月,這條鐵路終於再次開工,為了這條鐵路特意成立“西南鐵路工程局”,也就是後來的中鐵二局。

這家公司很厲害,後來的中鐵五局也是從二局分出來的,而且是我們鐵路係統下麵第一家獨立上市企業,2001年就在上交所上市,比母公司中國中鐵上市還早了6年。

鐵道兵後來劃分到鐵道部下麵,1984年變成了鐵道部工程指揮部。

一直到2000年,又脫離鐵道部,直接交給國資委,因為這個時期正在大規模地進行“政企”分離。

當然那個時候還沒有國資委,國資委是2003年3月成立的,在此之前隻有中央企業工委管理。

經過幾年的梳理,這些資產差不多都歸納得差不多了,所以又進一步成立綜合性公司,把相匹配的資產打包進公司裏麵。

“中國中鐵”和“中國鐵建”就都是2007年成立的,雙方瓜分了中鐵二十五個局。

中國中鐵在當年的年底就在上海和香港上市,中國鐵建隨後跟上,2008年也在上海和香港上市,果然是一脈相承。

除了二十五個工程局,還有六大設計院,也是這兩家平分。

中鐵一院、中鐵四院和中鐵五院是中國鐵建的,中鐵二院和中鐵六院是中國中鐵的。

還有一個中鐵三院比較特殊,被稱為“皇家設計院”,直接隸屬鐵路集團。

不過中國鐵路持股70%,還有30%股權也是中國中鐵的,確實很公平。

這六個設計院都是從鐵道部出來的,除此之外,地方上也有各自的設計院。

比如中鐵上海院,1953年就成立了,後來又陸續並入南昌設計院、杭州設計院、蚌埠設計院、南京設計所、徐州設計所,最後就有了現在的中鐵上海設計院。

還有一家子公司不得不提一下,那就是“中國土木工程集團”,前身是鐵道部援外辦公室。

一看名字就知道是為了支援國外成立的,是我們最早進入國際市場的四家外經公司之一,現在主要業務依然也還是在海外。

要知道公司成立之前,就修建了鼎鼎有名的“坦讚鐵路”,一條貫通東非和中南非的交通大幹線,全長1860.5公裏,這可是我們最大的援外成套項目。

當然這是由多個工程局,總共投入5萬名鐵路建設者,曆時6年才建成的。

另外還有一個中鐵十三局有點不一樣,現在已經不叫十三局,而是叫“中國鐵建大橋局”。

2014年改名的時候,我還驚訝了一下,好好的連號子公司,怎麽就中斷了,一直以為後麵又會改回來,不過到今天都還沒有。

還有其他眾多優秀子公司就不一一說明了,從半年報公布的子公司業績來看,淨利潤過十億的子公司,拋開采購和項目投資這類子公司,隻有中鐵四院這一家子公司。

建築施工類子公司裏麵,淨利潤過5億的有七家,領先的是電氣化局賺了9.2億,然後十一局緊隨其後,十二局和十八局也都賺了7個億以上,十四局以6.5億的成績排第五。

看到這個盈利數據,就知道工程企業賺錢有多辛苦,三季報八千億的營收,隻有區區277億的淨利潤。

不過幾大建築央企都差不多,典型的“高資產,高營收,高存貨,高負債,高現金,低利潤”,啥都高,就是利潤低。

二、業務

“中國鐵建”和“中國中鐵”的業務完全重合,反正都是綜合性建築央企,基本上所有常規建設他們都能做。

按照項目類型來分,主要業務來源於工程承包,然後房地產這兩年增長還不錯,其他的工業製造和勘探設計占比都很低。

1、工程承包

這個詞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我們有很多房地產公司,也有很多公共事業公司,但是真正具有施工實力的,其實並不多。

很多房子雖然掛著的是某房地產公司的品牌,其實都是別的施工單位建的。

中國鐵建的工程承包業務主要就來源於基建和房屋建設。

在公司發布的經營數據公告裏麵,沒有說明各業務的具體情況,所以我們采用上圖這個三季報數據。

基建就是我們很熟悉的三大塊,鐵路、公路和市政去年前三季度分別新簽合同金額1398億、2383億和1899億,三塊業務新簽合同總共約5680億。

中國中鐵的主營業務也是這幾塊,不過兩者的側重點不太一樣。

去年前三季度中國中鐵的鐵路、公路和市政去年前三季度分別新簽合同金額1789億、1399億和1522億.

對比就會發現,中國鐵建的鐵路業務要少一點,公路業務卻多了近1000億。

①、公路

我們修路已經修了幾十年,現在依然繼續。

現在每年投入公路建設的資金,已經高達2.5萬億左右,雖然這兩年的增速下降了,但是絕對量依然還是很高的。

根據十四五規劃,2025年公路通車裏程要達到550萬公裏。

到去年的年底,公路裏程是535.5萬公裏,這個數據要說明一下,我之前分析中國中鐵的時候,說截止到2022年年底,我們公路通車裏程535萬公裏,這個有誤差。

因為根據2023年12月21日,交通運輸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會場上副部長李揚親口回答,現在我們的公路通車裏程是535.5萬公裏,新建包括改擴建高速公路超過7000公裏,也就是我之前統計的數據多算了2000公裏,這裏做一個修正。

現在我們的高速公路建成裏程17.7萬公裏,這可是世界第一。

但是即便是第一也依然還不夠,因為我們地廣人多,交通網的密度比其他國家都要大,

所以在十四五規劃期內,我們還有14.5萬公裏的公路要修。還有不到兩年的時間,差不多每年都修7000公裏左右。

很顯然中國鐵建未來兩年的公路業務都有了保障。

②、鐵路

現在我們的鐵路營業裏程達到了15.5萬公裏,其中高速鐵路營業裏程4.2萬公裏,這也是世界第一。

同樣是根據十四五規劃,鐵路營運裏程要達到16.5萬公裏,高速鐵路要達到5萬公裏。

其中“八縱八橫”的高鐵網要加快建設,未來時速250公裏以上的高速鐵路網,對50萬人口以上城市覆蓋率,要達到95%以上。

這個完成難度要大很多,意味著不到兩年的時間,還要修建1萬公裏的鐵路,其中高速鐵路達到8000公裏。

千萬不要覺得這個裏程數相比公路來說,好像也不是很多,鐵路要比公路投入大多了,而且也要慢很多。

要知道2023年總共才修建了1700公裏的高速鐵路,我都有點懷疑這兩年的任務能不能完成。

不過除了十四五規劃,還有另外兩個文件,一個是2021年2月印發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這個文件的核心是建設我們的“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

主骨架由6條主軸、7條走廊、8條通道組成,所以簡稱“6軸7廊8通道”。

這21條交通網總裏程29萬公裏,其中高速鐵路5.6萬公裏、普速鐵路7.1萬公裏;高速公路6.1萬公裏、普通國道7.2萬公裏;高等級航道2.5萬公裏。

不過這個計劃的期限是2021年到2035年,還比較遠。

所以為了完成這個規劃,就有了另一個短期計劃,那就是去年印發了《加快建設交通強國五年行動計劃(2023—2027年)》。

這個計劃就是分解那個骨架遠景規劃,現在綜合立體交通網建成率約為79%、主骨架線路建成率約87%,進度還是很快的。

我仔細閱讀了這三份文件,對裏麵規劃的數據做了對比,如果真的按照最近的計劃來執行,這套立體交通網會大大提前完成。

不管怎麽樣,這對於中國鐵建來說,都是未來業績的來源。

畢竟去年1~11月份,我們的交通固定資產投資就高達3.6萬億,主要承建鐵路和高速公路的企業,就那麽幾家,完全足夠鐵建和中鐵這兩大巨頭瓜分的。

可能會有人問,我們有必要修這麽多鐵路和公路嗎?

不是有必要,而是非常有必要,這已經不是簡單的“想要富,先修路”可以解釋的。

我們作為工業大國,未來全球市場必然都是我們傾銷的目的地,等軍艦開到別人家門口了,誰都沒法拒收。

而且我們也是公平做生意,無非就是我們競爭力強一點,因為性價比更高。

那為什麽我們的成本在全球都有競爭力?

主要有兩大原因,第一個是產能足夠大,邊際成本足夠低,第二個是產業鏈足夠完善,配套成本足夠低。

這是任何其他國家都沒法複製的,人口有我們多的,沒我們這麽強大的基因和文化,而人口如果太少了,又支撐不起前期的產能大規模發展。

完善的產業鏈是我們高層智慧的體現,至於配套成本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麵,一個是能源,另一個就是交通運輸。

比如光伏工廠為什麽紮堆在雲南、四川和西北?因為那邊的能源便宜。

再比如海螺水泥為什麽要把很多工廠設在長江沿岸?因為水泥這東西太重,水運成本更低。

你看企業都會自己選擇更有利於自己的場所,那麽對於國家來說,那就是盡量把所有基礎配套設施都做得足夠好,讓所有企業都有更多的選擇。

反正不管企業怎麽選擇,在基礎配套設施上麵,就算因為不得已的原因,讓某一方麵沒能成為最優選,但即便是這樣,也要讓我們的非最優選,相比其他國家的最優選,不落下風。

也隻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整個工業,在全球始終保持競爭力。

所以千萬不要覺得我們作為基建狂魔,建了這麽多年,改建的都差不多建完了。

還早著呢,中國鐵建這樣的執行單位,未來幾年這塊業務都很充足。

③、市政工程

基本上所有基建企業都有這個業務,中國鐵建三季報新簽合同金額1899億,主要包括地方城市裏麵的基礎設施,比如交通、水利、環衛等等。

不過在中國鐵建的明細表裏麵,除了市政工程業務外,他同時也寫了水利等業務。

這裏不要誤解,水利也分很多種,不僅僅是城市裏麵的水利工程,還有區域性甚至全國性的水利工程。

其實對於市政工程,最近幾年都很雞肋,確實有很多大工程,但是除了幾個發達城市之外,絕大部分其他城市都沒錢。

所以這塊業務肯定是貢獻“應收款”的主力軍之一。

④、房建

這裏的房建隻是承包施工,幫別的房地產公司建房子,不包括自己的房地產業務。

2023年三季報中國鐵建房建工程新簽合同6549億,占比超過整個工程承包業務的54%,非常龐大。

也就是建房子遠比修路要多得多,不但如此,房建業務還同比大增7.84%。

要知道去年鐵路工程同比下降21.11%,公路工程同比下降0.61%,市政工程同比下降28.65%。

意味著主要營收來源項目裏麵,隻有房建業務是增長的。

有朋友或許會奇怪,這幾年房地產不是很低迷嗎?不是大量房地產公司都不拿地也不建房子了嗎?怎麽鐵建這塊業務還會增長這麽多?

邏輯也很簡單,其實房地產行業本次最受傷的是施工行業和材料行業,要知道除了那幾大建築央企,全國各地還有無數中小型建築企業。

而每家房地產公司都必然拖欠了大量工程款和材料款,當房企出問題之前,必然是早就資金鏈緊張,自然不可能給供應商結款。

所以不管是還在煎熬的房企,還是已經躺平的房企,背後都連累大量施工企業和材料企業傾家蕩產。

但是每年依然還是要建那麽多房子,還剩下來的施工企業,就被動提高了市場份額。

那些建築央企當然不會倒,所以業務不降反增。

未來房子的基本需求依然很大,隻是不會再出現以前那種泡沫行情,行業重新洗牌後,中國鐵建這樣的施工巨頭,未來業務依然會有保障。

2、房地產開發

以前房地產市場很火熱的時候,大部分都是民企在台上載歌載舞,央企寥寥無幾。

現在完全反過來了,在各種榜單排名靠前的房企裏麵,純正的房地產民企,隻剩龍湖集團這一根獨苗,綠城中國也很優秀,不過也有國資背景。

像中國鐵建這類央企,這幾年逆勢而上,不知不覺就進入了TOP10。

上圖是中國鐵建2023年三季報業務新簽合同過百億的7個板塊,千萬不要覺得其中房地產開發新簽合同才757億,好像占比不高。

那就大錯特錯了,隻能說他的基建業務太過龐大,實際上2023年中國鐵建的房產銷售金額也是過千億的。

上圖是公司公布的去年主要經營數據,簽約銷售合同近1214億。

這種過千億的銷售,已經算是房地產企業巨頭了。

即便是按照操盤金額來算,2023年中國鐵建也是1070億,排名第15。

很巧的是操盤麵積660.6萬平方米,同樣也是排名第15。

不過2024年1~2月有所下降,操盤金額47億,排名第22,操盤麵積41.5萬平方米,排名第19。

當然短期內的操盤規模,並不能體現綜合實力,房企的未來主要還是取決於“拿地”規模上,因為至少說明兩個問題。

第一個是現在這種情況還能大手筆拿地的,那是真有實力。

第二個是現在還在拿地的,未來才有房子買,才能持續經營,否則會退場。

上圖是2023年的新增土地排行榜,不得不再次感歎,房地產的未來是屬於央企的。

這份榜單雖然排到了100名,但是拿地過千億的隻有三家,過500億的也隻有9家,就算是過百億的也隻有29家。

從2022年的腰斬過後,一直到現在,房企拿地的總量都還在持續下降。

比如整個TOP100的榜單裏麵,2023年新增貨值31515億,同比下降10%,新增價值15485億,同比下降6%,新增建麵13359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

一方麵是整體依然低迷,另一方麵是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排名前十的企業裏麵,新增貨值占了總量的59%。

而且央企雖然數量少,但是充當了拿地主力軍,百強榜單裏麵,40%拿地金額都是央企貢獻的,如果再加上國企,占比高達66%。

中國鐵建其實沒有拖後腿,2023年的拿地金額同比增長37%,在拿地金額過百億的企業裏麵,增速僅次於中海的46%。

當然沒有算金地集團的,這家公司的債務還是個問題。

再來看今年這兩個月的表現。

上圖是2024年1~2月的新增土地排行榜,不得不提一下,土地價值榜裏麵,保利居然不見了......

不僅是保利不見了,萬科也不見了,連中海都不見了。

是不是覺得新上來的幾家都很眼生?

眼生就對了,首先這十家都是央國企,比如排名第二的中建壹品,就是中國建築旗下的。

這個意思太明確不過了,大夥輪流上的節奏啊!

扛不住的就先下去回回血,反正央國企多,換一批再頂上。

這就是我們現在房地產行業的現狀,隻能靠央國企撐著,一直撐到行業慢慢恢複正常。

中國鐵建今年新增土地價值43.3億,跟去年一樣,還是排第9位,不過似乎拿地位置不是特別核心,因為新增土地麵積104.9萬平方米,居然排進了前三。

我覺得大概率是任務分配,比如某某地區說:“鐵建兄弟,咱這裏有塊地,有點偏僻沒人要,就給你了。”

除了中國鐵建之外,新增土地麵積排名前五的都是城投公司,想都不用想,肯定是分指標的。

不過拿地雖然換了一批新血液,銷售依然還是去年那一批主力軍,因為手裏那麽多地總得要建房子賣出去才行。

中國鐵建今年的銷售金額全口徑53.4億,排名第21,權益金額39.5億,排名第20,上麵的截圖我隻截到了前十名,等下太長了。

這份銷量數據確實有點慘,比如2月份,前麵100家公司加起來,總銷售操盤金額也才1859億,環比下降20.9%,同比下降60%,又創新低。

看樣子今年這兩個月,房子依然不好賣,兩個月時間銷售權益金額過百億的,隻有7家。

中國鐵建是國資委明確以房地產開發為主業的16家中央企業之一,非常巧合,公司正好也在全國房企裏麵排名第16位。

根據目前的行業現狀,未來在保障房和回購房開發建設這兩塊應該會有比較好的增長。

不講房地產了,中國鐵建還有幾塊業務也留著以後講,等下太長了,再簡單講講公司的業績。

三、業績

中國鐵建的業績就一個字:“穩”。

這種穩與其他民企還不一樣,他們是分指標的穩。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這類公司是怎麽拿業務的,畢竟每年上萬億的營收,是非常龐大的業務數字。

可能也有很多人不知道中國鐵建和中國中鐵等其他建築公司,是如何競爭的,畢竟他們的業務是有很多交叉的。

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玩”,比如鐵建和中鐵的老總坐一起吃飯,兩人商量這個項目誰來做,商量的結果很可能就是看誰先喝趴下。

對於客戶來說,不管誰做,都一樣,對於各自的股東來說,不管誰做,也還是都一樣。

其實我們都應該感謝這類央企,是真正地讓利於民。

他們要賺錢其實很簡單,很多公用事業公司,本質上都是高額投資和超慢回報,在最後的終端隨隨便便多賺老百姓一點錢,整個產業都會秒變富翁。

比如中國鐵建這類公司,如此高的營收,一個百分點的利潤空間都是一大筆錢。

這些年鐵建的營收增長還是挺漂亮的,整整齊齊地爬梯子。

不過9%的毛利率和2.9%的淨利率,賺錢是真辛苦。

重點是我們作為基建狂魔,很多領先全球的基建技術,都是這些工程公司參與研發出來的。

比如各種基建設備,我沒有講中國鐵建的工業製造業務,其實他的技術是很強的。

畢竟每年的研發投入並不低,淨利潤才三百多億,研發費用就有兩百多億。

所以這類企業已經形成很微妙的平衡,既能保持一點利潤,又不會賺很多,讓所有人都享受免費或者廉價的公共服務。

至於利潤是怎麽來的,其實沒那麽重要,不要去較那個真,沒意義。

還有分紅,公司的分紅不低於可分配利潤的15%,不要覺得高,也不要覺得低。

覺得高的原因是認為這麽高的負債,還分紅幹嘛?

中國鐵建的負債確實高,一不小心可能就會看成是營收

2023年三季報公司總負債12712億,越來越高,即便減去1816億的合同負債,也還超過萬億。

其中短期借款1138億,長期借款1620億,這是要付利息的。

還有6319億的應付款,這都是欠了供應商的,地位太強勢了。

既然欠了這麽多錢,還分什麽紅?不還債嗎?

債當然是要還的,但是幾十個億的分紅,還真不影響還債。

另外可能有人不理解中國鐵建的存貨為什麽也會這麽高?

去年三季度已經創曆史新高,存貨達到3384億。

這裏麵有一部分是房子和地皮,還有一部分原材料、設備之類,但是還有一部分很重要,那就是變相墊款。

有些招標方可能因為缺資金,或者暫時周轉困難,反正都是一家人,那就先建唄,理論上隻要公司願意,在交付之前,都可以人為認定成存貨。

比如要建某個工程,主要成本就是人工和鋼筋水泥等原材料,由於客戶沒錢,所以先把原材料買回來,錢先欠著供應商的,然後正常建造,建好之後,理論上存貨裏麵的東西就會變成應收款,等著客戶付錢。

但是也可以先不做交付處理,先放一段時間放在存貨裏也是可以的。

另外我們看這類央企的時候,不要隻注重當前絕對值,還要對比相對值。

比如中國鐵建的應付款,看起來金額很大,但是2022年就已經高達6157億,也就是2023年其實也就增加了162億。

然後我們看應收款,2022年是2158億,2023年三季報是2456億,也就是增加了298億。

在對比應收款和應付款就知道,差額是136億,就可以簡單的理解中國鐵建的利潤裏麵,至少有136億是沒收回來的。

這個金額相對那麽大規模的業務量,其實也不算多。

四、總結

我們的很多央企,其實最重要的任務,本來就不是賺多少錢,當然也不能虧錢。

所以這類企業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計劃企業”,也就是很多東西都是計劃好了的,企業的自主空間並不大。

這樣一來的必然結果就是穩定,我相信中國鐵建的那二十多萬股東,很多都是奔著這一點來的。

但是同時也就沒有了彈性,沒有炒作空間,所以肯定很多人也不會喜歡,讓公司的市值八年多以來,一直都在現在這個價位小範圍上下波動。

其實兩種想法都沒問題,尤其是現在中國鐵建的股息已經達到3.62%,至少比國債收益率要高不少。

我也不認為鐵建有多大風險,無非就是一個應收款能不能收回來的問題。

這個問題也沒那麽嚴重,房地產的應收款確實會有問題,公司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會計提,其他工程本質上都是左手倒右手。

所以不要期待中國鐵建會一下子賺很多錢,也不用擔心會一下子虧多少錢。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