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又將被曆史選中,可能關乎全國?

來源: 米宅 2024-02-11 18:21:41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9306 bytes)

大家好,我是大白。這是我關於香港係列的第二篇《經濟》。

香港係列分為五篇,分別是《心態》、《經濟》、《房價》、《金融》、《年輕人》。

1

香港的產業,主要是兩個:一個是港口貿易,一個是金融。

但其實這兩個產業在二戰前,香港都不行。

在上世紀的三四十年代,哪怕是在二戰期間,上海才是遠東第一金融中心,是可以比肩紐約和倫敦的國際金融中心其金融市場規模雄居亞洲第一。

這一點,外灘上最顯眼的巨型銀行的舊址就是曆史的證言。

當時的上海還是僅次於芝加哥的全球第二大期貨交易中心,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黃金現貨交易中心全球第二大鑽石現貨交易中心全球三大有色金屬定價中心等。

反觀香港呢?

香港山地多,平地少,當時就是一個破魚村,想要發展很困難。所以當年也隻是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販毒的中轉倉庫

而那時候的廣州才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中心

因此一開始香港就是為了走私鴉片的倉庫,後來因為國內各種戰亂,導致很多的貨物進不來,就通過香港走私進來

所以,香港早期的崛起就是靠著近現代中國的動蕩而形成的走私貿易。

說白了,吃的就是內地封鎖的紅利。

哪怕是到了今天,香港金融產業所依賴的,也依然是政策限製的,而內地無法處理業務。

而01年中國加入WTO之後,香港又踩中一波時代紅利,再次騰飛。

因為當時中國需要一個人民幣能夠自由交易的國際市場,用來融資,以及更加方便地進出口某些產品,而歐美國家則是需要一個能夠去賺取中國人口紅利的通道。

因為香港承襲歐美的自由市場經濟的法律規則,能夠給歐美資本安全感。簡單說就是,在香港說清楚什麽能幹,什麽不能幹,不能說變就變。不然他們擔心錢進入市場,然後市場規則變了,不允許錢出去了。

說到底根源還是,對那個時候的國內政治不完全信任而香港算是當時的一個雙方都放心的中轉站。

香港也因此成為了一個華語區的自由港,成為了中國內地與世界的超級聯係人。

當時在香港可以購買全世界各個國家緊俏商品,比如美國針對中國搞技術封鎖,中國想要購買的相關產品,就可以通過香港來運作完成。

不僅如此,2010年開始中國移動互聯網風起雲湧,而那些拿到了美元投資的企業,選擇在香港上市。因此,港交所巔峰期募資金額在全球證券交易所中排第一全世界的資本都在源源不斷地流入香港

反之,內地資本出海也主要是從香港離岸。這一點從2015年大量資金通過HK出走就能佐證。當時這些錢一下子都跑去歐美肯定不現實,剛好來HK蹲一波。

因此,HK跟國際金融之間勾兌的隱秘基礎一直都是顯露無疑的。

2

那麽為什麽最近三四年香港經濟逐漸下行?

是政治環境變化還是地緣因素影響?

都有。

97年之後,在一國兩製的基礎上,中國的主權重新擴展到了香港,香港的經濟活動必然會出現一些限製和不確定性。

因此,確實有些國際公司將他們的運營和投資計劃,從香港轉移出去。包括當時香港的大資本也因怕製度變動影響他們的利益,很多都跑到歐美了。

隻不過後來隨著01年中國加入WTO,他們看到歐美想要賺中國人的錢。中國也想要歐美的錢。而香港剛好可以成為中間聯係的紐帶,或者說剛好有政策疊加時代的紅利可以撈一把。於是他們又重新回來了。

那麽現在再次出走原因也就很清楚了。依然是擔心政治問題影響他們的利益。

另一方麵,由於大國之間的博弈,美歐國家也對香港經貿采取了一係列製裁措施。很多商業機會也被人為地減少了。

還有一點是,某些反動殖人思想煽動,也實質性的破壞了香港的社會秩序。

這些都是原因之一,但關鍵還是香港自身的“不思進取”。

曾經的亞洲四小龍發家,基本上都是靠戰後的紅利,韓國和台灣靠著美國戰後的科技轉型,成就了LG、三星。新加坡也是從航運港口轉型發展了石油化工、電子製造等產業。

而香港呢?

隻有香港,這麽多年依然還在吃內地的封鎖紅利。

沒有科技創新,沒有產業升級,嚴重依賴內地遊客。

已經走向壟斷資本主義巔峰的香港,還停留在殖民地時代思維,被房地產深度綁架,還依然渾然不覺。

香港不僅僅是經濟問題,還有非常嚴重的間諜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卻依然有很多人吹香港的繁榮是因為英國留下的那一套製度好,留下的文化和法製好。如果真有那麽好,被英國殖民多年的印度、緬甸、巴基斯坦等等,為什麽不繁榮?

說真的,對殖民文化盲目崇拜的人也該醒醒了。

對內,上海是有野心取代香港對外的國際影響力。

對外,新加坡、迪拜等也都虎視眈眈盯著香港國際自由貿易港地位。

內有競爭者想上位,外有強敵想瓜分。

自己不努力,不能怪別人搶啊。

3

香港的未來會怎樣?大家覺得呢?

很多人說中美之間經濟摩擦加劇疊加全球疫情的爆發,以及19年政治事件香港的定位正在從一個自由港變成了一個普通二線城市。

這種觀點有點駭人聽聞,其背後的潛在邏輯是——

“香港03年後能夠重新騰飛的原因是因為中國想要歐美的錢。歐美也想要賺中國人的錢。香港剛好可以成為中間聯係的紐帶。

而現在歐美基本上都在轉向東南亞、印度、非洲這些新興市場。那香港存在的必要性就沒有了。

而對於國內,現在的情況是兒子和老子不一心。再加上現在老子經濟內循環,加上一帶一路人民幣結算,未來扶持上海也一樣。並不是非香港不可。

香港明天也許真的沒有希望了。”

以上內容說得並沒錯,一定程度上也都是實話,但忽略是國際政經演變是需要時間的。

因此,客觀理性來看,對於香港的未來,我覺得魏傑教授針對當下大國博弈下的香港,說得很好——

“一定要確保香港的繁榮,我們才可以繼續的從香港借到錢。因為香港是全球最大的甚至是唯一的人民幣離岸中心。新加坡我們不能去,東京我們不敢去。人民幣最安全的是香港,而外資進入中國,70%以上都是通過香港來到內地的,所以香港必須要保持繁榮,隻有確保繁榮,我們才能確保我們的外匯儲備不受太大影響。”

香港確實有自己的問題,但一時半會兒國內還真沒有那個城市能完全取代它。

尤其是當下,它在東西方大國博弈下的中轉作用,似乎又要凸顯了。

這會不會又像01年一樣,香港又被曆史選中,又踩中了一波時代紅利?

有一點可以確定,香港一國兩製製度下的製度紅利在未來30年大概率不會變,所以香港身份背後的教育、升學優勢不會變。

香港國際金融自由貿易港的體係不會變,開個香港賬戶,賺點利息差,自由多幣種兌換,還可以炒美股美債等等便利。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