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萬億,M2背後的危與機

央媽發布重要數據。

1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297.63萬億元,同比增長8.7%。狹義貨幣(M1)餘額69.42萬億元,同比增長5.9%。流通中貨幣(M0)餘額12.14萬億元,同比增長5.9%。當月淨投放現金7954億元。

其中,我最為關注的數據是國內M2數據,廣義貨幣已經逼近300萬億整數大關。

如此之多的貨幣都流向了哪裏,是否會引發通貨膨脹的風險?這麽多的錢又會給我們帶來怎麽樣的機會?

我今天特別想給大家聊一聊這個關於“錢“的話題。

首先,M2的流向本質是債務,就是說每一分錢都有對應的一分債務。

錢這東西不會憑空產生,背後一定有錨。

我們看M2,不僅僅要看發了多少貨幣,更應該看M2的結構。

特別是中美兩個大國之間M2的異同,才能更深地理解297萬億元背後的意義。

M2,就是M1的基礎上增加了準貨幣,比如單位的定期存款、儲蓄存款、證券保證金及其它存款。

中美M2最大的不同是,美國把10萬美元以上的定期存款剔除,放在了M3裏麵。

這個有影響,但是倒推之後會發現,影響沒有大到改變趨勢。

比如,2020年,國內M2突破33萬億美元,而美國同期是19萬億美元;其中,國內企業定期存款在M2中占比17%多,差不多是38萬億人民幣。

企業存款,大多數應該都會在10萬美元以上;所以,我們把這部分資金從國內的M2剔除掉,可以一定程度統一兩國的M2口徑。

至於,高淨值客戶的存款在這裏就做忽略計算,不再展開細分。

這樣計算的結果下來,國內的M2為27.6萬億美元,仍然比美國多了8.5萬億美元;按當時6.45的平均匯率來計算,缺口差不多是50多萬億人民幣,

所以,中美M2統計口徑不同隻能解釋一小部分原因。

更重要的原因是什麽呢?

是因為國內是間接融資為主。

好多人看到這裏,會立馬極端地認為我們直接融資不行,要大力發展股票融資、加大上市等,很容易進入到了另外一個誤區。

其實,國內二級市場股票融資金額其實和美國差不多,甚至比美國還高。

據德勤報告,2023年A股IPO融資額預計為美股的2.2倍。A股再次成為全球最大的融資市場。

滬深兩市是全球前兩大IPO交易所,納斯達克和紐交所為全球第三大和第四大交易所。

但是,國內一級市場的股權投資嚴重不足。

據華創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中國一級市場機構(早期/VC/PE)投資額5071億元,而美國為52945億人民幣。

國內股權市場,連美國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另外,國內債券市場的規模也不及美股規模大。

比如數據顯示,2021年,美國公司債規模超過15萬億美元,按當時匯率折算近百億人民幣。

國內當時的債券規模為差不多是62萬億,包括國債、地方債、銀行間、交易所債、金融債等。

到這裏,我們就可以看明白了。

國內直接融資整體水平確實不及美國,但是二級市場股票的直接融資還是很強的。

隻是一級市場股權融資市場太小,債券市場也有提升空間。

所以發展直接融資應該著重發展股權市場、債券市場,而不是二級股票市場!

否則,原本應該依靠股權融資的企業、依靠債券融資的企業,最後都被迫轉向了間接融資。

這都會使得M2的雪球越滾越大,貨幣越衍生越多。

2

國內M2的結構主要是以間接融資為主,以銀行為中介進行了大量貨幣的衍生。

銀行融資多的背後則是高周轉、高貨幣乘數。

簡單說就是我買了地,拿去抵押出來的錢短期用不著的,存到銀行裏;然後銀行又把錢貸出去。

貸給誰了?

誰的杠杆高,就是銀行給誰貸的多!就是M2的主要流向!

據wind2023年數據顯示,國內政府部門杠杆率為60%多,美國為110%多;國內居民的杠杆率為60%多,美國為70%多。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非金融部門杠杆率為160%多,但是美國的為70%多。

2023年國內非金融即實體部門的債務高達200多萬億,地方zhai wu 60多萬億,房地產90多萬億,其餘的為一般實體的債務。

所以,我們看到M2其實大部分是流向了城投、地產,而他們高額的債務就像一個巨大的黑洞,吞噬著大量的資金。

他們現在太大了,無論砸進去多少的錢,就像一個石塊丟向了泳池,也掀不起大的浪花。

所以,上述領域、行業的機會相對就會有限。

金錢永遠是流動的,這裏的機會少,就必然有另外一個領域機會多!

是哪裏?

消費!居民消費這一塊,潛力依然很大。

來看數據。2023年中國gdp增長5.2%,總量126萬億元。其中,消費40多萬億的量,增長7個多點,而投資則是40多萬億的量,增長3個多點。

一個跑贏gdp,一個跑輸gdp。

所以結論是,M2過去數十年都流向了城投、基建,但是他們已經接近天花板了。

未來數十年,M2必然流向消費領域。

消費強,則經濟強!

最後,也祝大家2024新年快樂、新的一年多發財多消費!

消費不僅是個巨大賽道,而且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有服裝、食品,也有白酒、新能源汽車、消費電子、科技產品等。

但是,我們知道每個細分賽道的商業模式又有天壤之別!所以,我們有必要知道哪個模式是輕資產運作?哪個模式現金流更好?這樣才會有的放矢。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