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A股開年不利,賺錢效應很差。
截至1月30日,萬得全A指數漲幅-10.4%;其中,滬深300、中證500、中證1000指數漲幅分別為-5.4%、-11.3%和-15.3%。中小盤跌幅更大。
行業層麵看,分化很大,冰火兩重天。
銀行、煤炭漲幅遙遙領先,漲幅均在6個點左右,石油石化微幅收漲,公用事業、建築裝飾、家用電器、交通運輸等跌幅較小;電子、計算機跌幅最大,均超過19個百分點,國防軍工、醫藥生物、機械設備、電力設備跌幅均在15個點以上。
逆勢上漲的行業,與中特估板塊高度重合。1-30日,萬得中特估指數漲幅2.1%,取得明顯超額收益。
中特估行情的背後,至少有三方麵原因:一是救市資金重點買入滬深300、大金融,與中特估重疊度高;二是市場風險偏好低,更青睞煤炭(股息率7.2%)、銀行(股息率5.5%)、石油石化(股息率4.3%)等高股息板塊;三是國資委考慮將市值管理納入央企考核,引發央國企板塊炒作熱情。
截至1月29日,A股共有央國企上市公司1408家,占比26.3%;合計總市值45.2萬億元,占比54.4%,超過半壁江山。
從行業分布看,央國企主要集中在銀行、非銀金融、食品飲料、石油石化、通信、公用事業、交通運輸、煤炭、建築裝飾、軍工等板塊。其中,銀行是第一大板塊,占比19.8%,非銀金融占比8.5%,合計接近三分之一,所以,當國資開始拉央國企時,大金融板塊總會有所表現。
在中特估板塊逆勢上漲的同時,絕大多數板塊都在下跌,不少板塊是大幅殺跌。
直接原因是缺乏救市資金托底,實質上,這些下跌的板塊才反應了A股真正的問題:流動性枯竭。
一方麵,在連續幾年虧錢效應下,投資者2024年繼續配置A股的意願大幅下降,買入力量不足;另一方麵,春節是現金需求旺季,疊加2023Q1的天量信貸投放陸續到期(2023Q1,我國新增人民幣貸款10.7萬億元,創曆史最高點),很多投資者不得不賤賣資產籌集資金。月初,不少上市公司的非控股股東發布減持公告,在地板價賣出,緩解流動性壓力應該是主要原因。
賣出壓力集中,買入力量不足,導致指數快速下跌。而指數下跌又引發了杠杆資金的恐慌情緒,在平倉壓力下,大量杠杆資金保命式拋售,產生負反饋循環。
麵對這種負反饋壓力,救市資金托底買入,為市場注入流動性,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拋售壓力。
但救市資金主要買入央國企,集中在銀行、非銀、煤炭、石油石化、白酒等板塊,其他科技類、成長類板塊,缺乏流動性支撐,仍然處於負反饋狀態。
你救你的,我跌我的。救市資金,並未有效緩解市場流動性壓力。在中特估板塊支撐下,上證指數一度回到2900點附近,與此同時,新能源、生物醫藥、電子等板塊集中的創業板指數,卻在不斷創新低。
就廣大投資者而言,在上證指數與持倉盈虧體驗上也有明顯的割裂感:上證指數在2800點附近,很多投資者的持倉體驗在2600點甚至2500點附近。
展望2月,流動性依然是A股主要矛盾。能否緩解流動性壓力,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股市走向。
把眼光放長一點,是可以看到樂觀因素的。
2月5日,央行降準0.5個百分點正式生效,將向銀行體係釋放萬億低成本資金。這些資金不會直接流入股市,隻能通過債務的方式流入實體經濟。有了信貸資金支持,實體部門不必通過賤賣資產來償還債務,將有助於改善股市流動性壓力。
春節後,季節性的流動性壓力回歸常態,節前流出的部分資金將向股市回流,也有助於改善流動性壓力。
同時,去年低基數效應下,1月經濟數據有望超預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市場風險偏好。一直盯著基本麵的北向資金,有望加大淨流入力度。
以上種種,都指向2月份A股流動性改善的可能性。結合這些因素看,2月的A股,大概率會好於1月份。
但就春節前幾個交易日看,正是流動性壓力最大的時候。
當前,成長類板塊在負反饋壓力下還會繼續下跌;投資者在虧錢效應下,信心一再走低。救市資金托底中特估,雖能穩定上證指數,但不能穩定投資者信心。市場依然是脆弱的,任這種脆弱性演繹下去,前期救市努力可能功虧一簣。
接下來,除非救市資金加大力度,且調整結構,更多買入科技類、成長類板塊,否則負反饋仍會延續,下跌趨勢難以扭轉。問題是,調整結構的可能性並不大。科技類板塊套牢盤太多,賣出壓力太大,國資托底事倍功半,效果有限,聚焦中特估起碼還能穩定上證指數。
整體來看,以春節為分界點,2月份A股大概率會走出V型趨勢:節前,救市資金穩定中特估,中特估以外的板塊繼續殺跌;節後,資金回流,超跌反彈,股市有望迎來一波淩厲的短期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