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一度跌破39000美元關口,什麽情況?

來源: 每日經濟新聞 2024-01-23 18:49:54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440 bytes)

自比特幣現貨ETF上市以來,比特幣暴跌頻頻上演,引發幣圈一片哀嚎。北京時間1月23日18時,比特幣價格突然閃崩,一度跌破39000美元關口。以太坊24小時一度跌幅近5%,艾達幣24小時一度跌幅近6%,狗狗幣24小時一度跌幅達6.5%。

衍生品交易方麵,CoinGlass數據顯示,截至1月23日21時,24小時虛擬貨幣全網爆倉人數近13萬,爆倉總金額高達3.3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4.2億元)。其中多單爆倉2.98億美元,空單爆倉超3860萬美元。

據中國證券報,有投資者在社交平台直呼:“慘不忍睹的一天,虛擬貨幣賬戶要扛不住了……”

自現貨比特幣ETF獲批上市以來,虛擬貨幣市場便一直處於下跌趨勢之中。比特幣價格從1月11日的最高點48969美元下跌至1月23日的39000美元以下,下跌幅度超20%。

受整體行情下行影響,虛擬貨幣總市值也大幅縮水。CoinGecko數據顯示,目前虛擬貨幣總市值為1.65萬億美元。在1月23日比特幣下跌的過程中,超49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549億元)市值蒸發。

Alternative.me顯示,虛擬貨幣投資者交易熱情亦明顯下滑。1月23日虛擬貨幣投資恐慌與貪婪指數已達50,等級從延續了許久的“貪婪”降至“中性”。

OKX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趙偉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近期市場下跌,主要是比特幣現貨ETF獲批的利好消息落地後,部分投資者傾向於獲利了結所致。

虛擬貨幣期權交易服務商Greeks live研究員表示,虛擬貨幣市場整體波動率和風險溢價均有所上升,反映出市場存在一定數量的短期恐慌盤。目前市場看空力量增強。

在美國首次推出幾隻現貨比特幣交易所交易基金後,比特幣仍處於調整階段。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批準比特幣交易所交易基金開始交易之前的幾個月裏,投資者預期會獲得批準而紛紛買入比特幣。

據參考消息,分析人士警告,盡管比特幣長期上漲趨勢仍未改變,但可能仍有進一步下跌的空間。周一(1月22日)上午費爾利德戰略公司的凱蒂·斯托克頓表示,比特幣有可能跌至3.6萬美元。沃爾夫的羅布·金斯伯格說,這可能隻是今年令人失望的第一季度的開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156924488 (圖文無關)

值得注意的是,當地時間1月22日,SEC發表聲明表示,一名身份不詳的黑客1月早些時候接管了SEC員工的電話號碼,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虛假消息。該消息宣稱SEC已批準現貨比特幣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在美國掛牌交易。

SEC在聲明中表示:“工作人員尚未發現有任何證據表明此未經授權方獲得了對SEC係統、數據、設備或其他社交媒體賬戶的訪問權限。”該機構強調,美國司法部、聯邦調查局、國土安全部的網絡部門、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以及SEC的監察長和執法部門均在繼續調查此事。SEC還表示,其X賬戶的多重身份驗證去年7月被禁用,直到此事發生後才重新啟用。監管機構稱,現在所有提供多重身份驗證的SEC社交媒體賬戶均啟用了該功能。

SEC還詳細解釋了事件調查的經過。

1月9日,在SEC賬戶被盜兩天後,經與電信運營商協商,SEC確認了未經授權的一方在明顯的“SIM卡交換”攻擊中獲得了與該賬戶相關的手機號碼的控製權。

“SIM卡交換”是一種用於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將一個人的電話號碼轉移到另一台設備的技術,允許未經授權的一方開始接收與該號碼相關的語音和短信通信,並通過電信運營商而不是通過SEC係統訪問係統。一旦控製了電話號碼,未經授權的一方就會重置SEC賬戶SECGov的密碼。

除其他事項外,執法部門目前正在調查未經授權的一方如何讓運營商更改該賬戶的SIM卡,以及該方如何知道哪個電話號碼與該賬戶相關聯。

SEC表示,雖然之前已在SECGov X賬戶上啟用了多重身份驗證(MFA),但由於訪問該賬戶時出現問題,X支持人員於2023年7月應工作人員的要求禁用了該賬戶。

重新建立訪問權限後,MFA一直處於禁用狀態,直到1月9日賬戶遭到入侵後工作人員重新啟用它。

但SEC強調,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該黑客獲得了SEC係統、數據、設備或其他社交媒體賬戶的訪問權限。

截至發稿,比特幣跌1.64%,暫報39199.7美元/枚。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