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五大都市圈,誰最受益?

來源: 時代周報 2023-12-25 00:47:53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584 bytes)

廣東,作為中國的經濟大省,長期以來是全國的發展引擎和改革先行者,也是中國經驗的其中一個縮影。

近些天來,隨著廣東五大都市圈的發布,這片區域再次被授予重任。順應產業升級、人口流動和空間演進趨勢,增強大中小城市發展合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打造廣東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源、增長極……

12月20日,廣東省政府網站發布了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發展規劃。規劃期為2023年至2030年,展望至2035年。根據廣東省發改委的解讀,這五大都市圈,也是助力全省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

具體來看,廣州、深圳作為一線城市,將領銜兩大都市圈成為廣東經濟發展助力。廣州都市圈將著力打造全省高質量發展主引擎、全國高質量同城化示範區、全國製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典範區。

廣州城市風光 圖源:圖蟲創意

深圳都市圈則將加快構建以深圳為主中心、東莞和惠州為副中心、深汕特別合作區為增長極的“一主兩副一極”功能區。

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發展,有利於珠三角輻射帶動粵西及大西南地區發展。而汕潮揭、湛茂兩大都市圈作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交匯點,是帶動廣東北部灣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拓展與粵閩浙沿海城市群其他城市及台灣合作的重要增長極。

從公布的範圍來看,廣東全省21城中,五大都市圈涉及17個城市,其中14個為全域納入。共計覆蓋人口1.08億,占全省比重85.41%;GDP總量達12.08萬億元,占全省比重93.57%;覆蓋土地麵積9.26萬平方公裏,占全省總麵積51.5%。

打通城際隱形壁壘

此次發布的五大都市圈規劃,是廣東打破行政壁壘、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

對於廣東地區來說,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快速發揮職能,2016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70%,2022年達到74.79%,已經進入了城鎮化成熟穩定階段。但是,城鄉區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是廣東省的短板所在。

其中一個明顯表現在於,粵東、粵北、粵西地區城鎮化率較低,城鎮化率的差距也較大。

統計數據顯示,在廣東21個地級市中,有11個地級市的城鎮化率低於60%,其中,湛江、茂名、雲浮的城鎮化率低於50%。反觀珠三角地區,深圳、佛山、東莞、珠海、中山和廣州的城鎮化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74.79%),均超過85%。

與此同時,從五大都市圈的經濟體量來看,珠三角地區和粵東、粵北、粵西地區經濟發展也存在較大差異。

廣州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在2022年的GDP總量分別達到4.46萬億元和4.9萬億元水平,經濟密度也達到2億元/平方公裏與3億元/平方公裏。相比之下,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GDP隻有1.3萬億元,汕潮揭、湛茂都市圈的GDP更是不足萬億。

存在差異的,不僅僅是經濟總量。從空間格局來看,其餘都市圈在產業結構、中心城市的輻射能力等方麵,也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在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的探索和試驗中,需要進一步完善都市圈的功能和產業結構,提升中心城市的輻射能力,以實現整個都市圈的協調發展。”河海大學區域和城市高質量發展智庫首席專家劉奇洪向時代周報記者說。

在劉奇洪看來,五大都市圈的正式批複,也意味著廣東省人口和經濟的空間格局將進一步優化。這有利於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對於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具有積極意義。

構建差異化特色產業

廣東作為工業大省,在全省推進“製造業當家”的背景下,五大都市圈發展規劃均強調,要強化都市圈產業分工協作和產業鏈配套,激發產業轉型升級新動能,形成協同發展、合作共贏的現代化產業體係。

以廣州都市圈為例,聚焦產業發展,廣州都市圈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建設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高地。

實際上,經過多年的協同發展,廣州都市圈在製造業、服務業、金融、商貿等層麵已經具有了一體化合作基礎與實踐。並且在汽車、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領域優勢明顯,產業鏈關聯梯度高。

但在發展過程中,也麵臨著區域利益協調難度大、功能過度集中,都市圈內除廣州以外各市之間合作動力不足,跨市就業生活人口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銜接不夠順暢等問題。而同屬廣州都市圈的清遠、肇慶等則具有生態環境等優勢,發展潛力大。

因此,廣州都市圈提出,將以推動產業專業化分工協作和數字化轉型為導向,推動廣佛產業高端化發展。並支持肇慶強化產業轉型升級和質量品牌建設,支持清遠等地主動承接國內外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新一輪產業轉移。

這也意味著,通過都市圈建設,不僅有利於廣州強化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和門戶城市功能,也有利於肇慶、清遠、雲浮、韶關市激發發展的內生動力,獲得更加開放的經濟合作空間與平台。

聚焦產業發展方麵,深圳都市圈也在“加碼”。

深圳都市圈將攜手打造科技創新產業體係,其中,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推動自主創新和開放創新並重,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集聚高端創新資源,提升“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能級,促進產業集群價值鏈整體躍升。

深圳 圖源:圖蟲創意

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湛茂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則計劃,將基於本地區位、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形成特色產業集群。

珠江口西岸都市圈規劃提出構建“兩廊三帶多集群”的產業發展格局,培育高端服務類、高新技術類、先進裝備製造類、現代農業類、海島海洋旅遊等多樣化特色產業集群,力爭建成5個以上產值超千億元的特色產業集群。

湛茂都市圈提出“雙核一帶五集群”的產業發展格局,“五集群”囊括了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集群、先進材料產業集群、現代輕工紡織產業集群、高端裝備製造產業集群、綠色建築業產業集群。

汕潮揭都市圈將構建“一脊一帶、兩核兩環”產業發展格局,利用海岸帶資源,圍繞港口集疏運能力提升,實施“港區聯動”策略,重點發展航運物流、石化、新能源、海洋裝備、遠洋漁業等臨港產業。

需要注意的是,五大都市圈的發展不是各自孤立、割裂的,根據城市的不同定位、發展基礎、產業聯動等方麵,既注重差異化,也注重都市圈產業之間的互動。

例如,根據規劃文件,廣州都市圈向東,將建設“與深圳都市圈聯動發展軸”,側重重大創新平台緊密合作、智能網聯汽車等產業集群建設;深圳都市圈向西,將建設“深莞穗發展軸”,構建布局合理、開放互通的區域創新體。

“圈”內誰受益?

不可否認的是,在廣東五大都市圈內,不管是從經濟總量還是產業發展來看,由於有廣州、深圳兩個一線城市的引領,這兩大都市圈最為成熟,也均肩負帶動輻射其他都市圈的任務。

這也意味著,在五大都市圈的協同發展之下,不僅廣深進一步強化中心地位,包括珠海、佛山、東莞、中山等地以及廣東省內非珠三角地區,都將從中受益。

分區域來看,對於廣州都市圈來說,廣佛兩地的中心城區直線距離僅20公裏,接壤地段長達197公裏。廣州高速發展的同時,佛山無疑是最大受益者。

具體來看,自2009年簽署同城化框架協議開始,這兩個城市之間日益去邊界化,發展要素流通也更順暢。2022年交通數據顯示,廣佛兩市間日均出行量171萬人次,占灣區城際出行總量32%,約為深莞的2倍(84萬人次)。與此同時,廣佛之間跨城通勤人口達32萬,大灣區內排名第一。

此外,在《廣佛全域同城化“十四五”發展規劃》的推動下,未來將形成“廣州創新大腦+佛山轉化中心”的區域創新發展格局。而廣佛同城化的下一個目標,是到2025年總體GDP達到5萬億元。

這也意味著,得益於地理區位優勢,廣佛兩地逐步在交通互聯、產業共建、民生共享等領域深度融合。並且隨著國家戰略的規劃指引,佛山的能級將不斷提升,也將最大程度造福廣佛市民的民生福祉。

佛山 圖源:圖蟲創意

除了佛山,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內,東莞、中山兩地也將受益匪淺。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東莞就開始承接深圳產業、人口、資本等要素外溢,形成總部在深圳、產品研發與生產製造在東莞的一體化雙城協同發展格局,推動東莞的產業轉型升級、產業供應鏈不斷完善。

現在,隨著東莞全域納入深圳都市圈,深莞兩地的雙城協同發展格局將進一步深化。

“這意味著,東莞可以更充分利用都市圈內的人才、資金等資源要素,全麵挖掘自身潛力,培育成為一科技為引領的先進製造業之城。”劉奇洪說道。

此外,在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內,寄托於深中通道,不僅方便了中山與深圳的交流,著眼於整個珠江西岸,還能大幅度縮減湛江、茂名、陽江、江門、澳門和珠海到深圳的時間。

按照當前的進度,深中通道今年隧道已經全部順利施工完畢,預計2024年上半年可以建成通車。通車後,深圳西部和中山東部的通勤距離將壓縮在30分鍾以內。要知道,45分鍾是一線城市上班族的理想通勤時間的邊界。

也就是說,深圳—中山的“半小時生活圈”,和同城通勤成本相差無幾。

“這極大地利好於兩地人流、物流的聯通效率,也給產業的協同及更多維度的融合協調發展,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珠江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試點,著力打造環珠江口‘黃金內灣’,都帶來了巨大想象空間。”劉奇洪說。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