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又降息了,存款利率繼續調降!
這次工商銀行率先公布,國有大行12月22日再度下調了存款利率,具體為:
一年期及以內整存整取定期存款掛牌利率下調0.1%,兩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掛牌利率下調0.2%,三年期、五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掛牌利率下調0.25%。
距離上一次下調僅僅隔了三個月,去年9月份以來,各家商業銀行的存款利率已進行了三輪的下調。
如此以來,三年期的存款利率破“2”,來到了“1”時代,我們的整體利率也已經降到了建國70多年來的最低水平。
網上有人算了一筆賬,說20萬的存款三年利息減少了1800元,以後存款還存個什麽勁啊。
這幾次“降息”大致是,越是遠端、長期的下調幅度越大。
很明顯,就是不但要打消當下存錢增長的勢頭,更要打消你長遠存錢的預期。
不得不吐槽的一下,這次銀行還是挺雞賊的,LPR剛公布完,立馬就降息,明年房貸利率已定,給它們的一毛不少,它們給你的卻嘎嘎降。
有人問,未來還會不會降?大概率會!
什麽大額存單利率估計也會降,幅度可能會更大。
國有大行是風向標,其他的股份製銀行,地方銀行肯定也會跟進,這是一個既定趨勢。
當下我們處於低利率時代,目前的經濟情況也不支持高利率。
2
對於降息的原因,專家們也給出了不少理由。
存量房貸利率下調壓低了銀行利潤空間,緩解淨息差壓力,為銀行進一步讓利實體經濟拓展空間;
存款定期化趨勢愈加明顯,且長期限存款和部分特殊存款產品定價偏高;
甚至上升到,銀行業是金融穩定的基石,金融安全會受到威脅。
......
2022年,我們的住戶存款出現了報複性增長,1年間狂增了17.84萬億。
今年,這個勢頭、增速雖有一點減弱,但到11月末新增住戶存款14.7萬億,餘額來到了135.9萬億。
“135萬億”是一個誘人的數字,是一塊巨大的蛋糕。
這是倒逼大家把錢從銀行拿出來,你拿去消費也行,投資也行,反正別在那裏給我躺著。
但別大義凜然的說什麽,緩解淨息差壓力,為進一步讓利實體經濟拓展空間。
它們在大義麵前哪有什麽讓利,真正讓利的還是老百姓的存款利率。
為什麽貸款利率隻降低了10到20個基點,存款利率卻降低了65個基點?
銀行的本質是借貸,吃息差,“掮客”,你懂得。
種種之下,宏的微的,錯的對的,黑的白的,紅的綠的......
存款降息是必然的。
但降息真的能讓這135萬億“籠中睡獅”走出來嗎?真的能刺激消費和投資,刺激經濟增長嗎?
我看是要打個大大的問號的。
雖然愛存錢,高儲蓄我們的傳統和國情,但我們居民存款大幅增長其實是在疫情之後。
2019年11月,疫情爆發前夜,全國住戶存款餘額隻有80.4萬億,短短4年大增了近70%。
我們常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這是一種自發的收縮行為,一種防禦性存款。
當突發情況來臨時,房子、教育、醫療等等重壓之下,沒有全麵的社會保障,不存點幹糧過冬能行嗎?
降息刺激消費這塊,我覺得基本上就不要有太多的想法了,即便有一天零利率,可能該存還會存。
後麵還不願意消費怎麽辦,那就參考歐美日的零利率,甚至負利率。
3
大勢已定,在低利率時代,我們該如何守護自己的錢袋子?
這不得不提現階段大的政經環境,我經常說大勢不可違,不管是時代紅利還是時代衝擊,我們都要去麵對。
大國競爭加劇,本輪全球化“名存實亡”,對於全球各個國家和經濟體,“效率”逐漸退居二線,“安全”為上。
在沒有辦法把經濟的蛋糕做得更大的背景下,“分蛋糕”成為全球各國的主要矛盾。
國內地產變局,債務隱患,產業轉型,出口放緩,所有資產都將重新進行評估。
這些詞匯之於我們普通人,看似龐大、遙不可及,實則深深的影響著我們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
我們就深處在這個時代之中,很多時候你隻是沒有感知到,或者沒有抽絲剝繭到底層。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下,市場主線混沌不明,宏觀交易邏輯錯綜複雜之際。
請記住我們能做的是先防守和防禦,當下資產的安全性遠大於暴擊的快感。
股市?
我們的市場這兩年確實太過辣眼睛,多久能起來,說實話我也沒有明確的答案。
因為有些底層的東西還沒有改變,現在一些動作隻不過是隔靴搔癢罷了。
房市?
顯然,屬於地產的高增長時代已經是過去時,不要與趨勢和時代為敵。
實業?
現在為什麽會有所謂的“流動性陷阱”,就是對未來預期悲觀或者不明朗。
似乎全球,尤其是我們都陷入了“資產戈壁”。
2023年已經即將畫上句號了,展望2024年,其實也很難看到有大的趨勢性賺錢效應。
在這麽一個存量博弈,甚至是存量搏殺的周期裏,要學會接受現實,當下守財大於賺錢,防守大於進攻,先保存實力,再守正出奇。
4
我們看到疫情以來最高光的是什麽?
比如,不斷創新高的黃金;
比如,爆賣的保險產品,尤其熱度持續不減的香港保險,包括去香港的存款;
比如,一些稀缺的中藥材、珠寶等炒作;
比如,國債的搶購,但是國債眾所周知一般人還有點“難買”。
如果你是普通工薪階層,手裏沒有任何閑錢,那我勸你放棄你切實際的幻想,做好你的工作就是最好的投資。
如果你是中產家庭,就要考慮資產配置,考慮孩子的教育,甚至考慮財富的傳承了。
當下各行各業內卷的程度,已是相當慘烈了,必須要依靠公共資源,借力打力。
對於我們一些人來說,香港可能是目前一個伸手能夠的著,有期待的地方,比如香港的保險、身份、教育等等。
去年,香港政府也出台了史上最強的搶人計劃,落戶門檻居然比北京、上海還要低點。
這幾年香港經曆比較悲壯,你可以說出一大堆Diss它的話。
但香港畢竟是香港,人均GDP是4萬多美元,就像上海畢竟是上海,它們仍然是國內最拔尖的“優秀生”。
我們不能隻看問題,有比較才有差距,很多東西都是相對的,相對選擇,相對正確,相對更好。
想要改變環境,實現家庭躍遷的人,可以去了解一下,去試一試,為了家庭、孩子的未來,值得去搏一搏。
可能對於有些人就是一個窗口期,機遇期,即便風口來了,你也得往上湊,才有可能飛上天,對吧?
更加富裕的家庭,眼光必須要放到全球配置了,分散配置,不能再局限於國內或者你現在目光之所及。
就像日本之前泡沫破滅之後,大量的資金,尤其民間資本去海外尋找出路,尋找投資機會是一個道理。
最終日本的GNP甚至比國內的GDP還要大,確實在海外再造了一個日本。
寫在最後:
百年變局又碰上三年大疫,當下大環境錯綜複雜,可供普通人選擇的投資機會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