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有一天,全世界的紡織或鋁業公司都倒閉了,魏橋也一定是最後一個倒下的。”魏橋集團創始人張士平曾如此豪言。
然而,在這個世界500強締造者、山東前首富去世後,張氏家族後代們卻要將魏橋紡織私有化退市。
【240億資產,退市】
“未來我們還是會隻專注於紡織和鋁業兩大產業。”在兩大傳統行業稱王,張士平被譽為“亞洲棉王”、“世界鋁王”。魏橋連續12年躋身世界500強,並長期占據山東第一大民企的寶座。
但眼下,魏橋紡織的日子似乎並不好過。紡織行業在2023年並沒有迎來預期中的反彈,反而因需求不振、外銷走弱、庫存高企,陷入周期性的陣痛中。
貴為中國最大的棉紡織生產商,魏橋紡織也難以獨善其身,2022年公司歸母淨利潤虧了15.58億元,2023年上半年又虧了5.04億元。
魏橋紡織是魏橋集團第一家上市公司,今年正好是其上市20周年。在新世紀初期的經濟高速增長階段,魏橋紡織業績不斷增厚,2007年收獲盈利19億元的曆史最好成績。
但此後,金融危機疊加需求持續低迷、外貿嚴峻,公司業績持續波動,再也沒有達到07年的水平,2022年也是公司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
業績遭遇至暗時刻,魏橋紡織股價在今年9月陰跌到1.11港元的曆史低穀,險些跌破1元仙股的臨界點。而且,股票交易情緒慘淡,成交量低迷。
在私有化公告發布前,魏橋紡織市淨率被打到了可憐的0.11,公告發布後,公司股價暴漲近一倍後,市淨率也隻有0.22,這是一個令人咋舌的極低的估值。
▲來源:百度股市通
要知道,公司總資產還有242.89億元,儲備現金就有101億元,負債僅74.77億元。張氏家族推動魏橋紡織IPO時募資24.42億港元,加上此後的兩次配股,共計融資39.39億港元,但公司分紅非常慷慨,累計19次和投資者分享紅利共計51.95億港元。
按照格雷厄姆的投資理念,這是一個妥妥的“煙蒂型”公司,但近兩年港股的調性決定了它無法成為伯克希爾,更無法複製巴菲特的神跡。
2019年,魏橋創造者張士平去世,張氏後代“分業不分家”,大女兒張紅霞執掌紡織業務,兒子張波接管鋁業,並擔任集團董事長,幼女張豔紅分管工業園、輔佐長姐。
在二代眼中,魏橋紡織保留一個港股的資本平台,如同雞肋。除了被嚴重低估外,魏橋紡織自2006年3月之後長達17年間,就再也沒有從股市募集過資金。留在資本市場,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
根據公告,此次私有化將由魏橋紡織科技支付14.47億港元回購H股,7284.32萬元人民幣收回內資股,合計支付13.96億元。
而3.5港元的回購價相比公告前1.71港元的收盤價,溢價高達104.68%,可謂誠意滿滿。12月5日複牌後,公司股價已經漲了接近一倍,回到了2018年2月的水平。
因此,無論對於魏橋本身還是長期持有其股票的投資者而言,私有化都是一個不錯的交代。
【魏橋模式,行不通了?】
紡織、鋁業曾為張士平家族帶來千億財富,彰顯著張氏家族過往的榮光。
張士平長期占據山東首富的位置,魏橋集團更是當地的納稅和就業大戶。2023年,張士平妻子鄭淑良以840億財富值位居第38位。
▲來源:2023胡潤百富榜
但在新時代,這兩大主業很難幫助魏橋贏得未來。表麵看,2023年,魏橋躋身世界500強第172名,排名上升27位,但實質上,集團淨利潤大幅縮水47%,利潤甚至遜色於十年前,淨利率僅1.2%,創十年最低水平。
▲來源:《財富》雜誌
這反映出,魏橋雖然體量在不斷增大,但核心競爭力和價值創造力在減弱。
不可否認,張士平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民營企業家,他能在曾經貧困的鄒平縣創造出一家世界500強,堪稱奇跡。
他的秘訣被外界成為“魏橋模式”,即“自建電廠+循環經濟+降本增效”。曾有傳言稱,魏橋電價比國家電網低三成以上,旗下企業用電價格不到0.3元/度,這讓高耗能的紡織和鋁業受益匪淺;
此外,魏橋高度重視產業集群的協同效應,張士平最初從紡織業起家,而紡織需要大量熱能,最後他選擇了電解鋁以達到最熱電平,實現循環利用;
目前,魏橋紡織已形成了“熱電-棉業-紡織-家紡”的紡織產業鏈,及“熱電-氧化鋁-原鋁-高精鋁板帶箔、新材料”的鋁業鏈條。
在降本方麵,張士平堪稱“成本殺手”,靠著精細化管理和規模優勢,魏橋紡織萬錠用工僅為50人,而全行業為100人,最先進產線的隻有10人,耗水、耗電、耗材,都能做到同行業最低。
靠著三板斧,魏橋在兩大普遍虧損的夕陽產業中,持續暴賺,獲取巨額財富。
而眼下,引以為傲的“魏橋模式”日漸式微。一方麵,行業內卷加劇,“自發電”並非魏橋專有,山東另一個巨富張學信的信發鋁業也是這種模式,劉永行的東方希望也有自備帶電廠。
張士平曾在接受采訪時坦言,自發電並非決定性優勢:“不管是紡織,還是鋁電,有自備電廠的企業很多,即使沒有電廠的企業,也能在電價方麵享受優惠。”
電力占據電解鋁生產成本的四成,中國宏橋的電力自給率曾高達85%,這是其多年位居行業一哥的關鍵。
但當前,魏橋電力成本的優勢已經不複存在,2021年起,煤價上漲導致其位於山東的自備用電成本達到0.49元(2022年,不含稅),加上13%的稅費,電價能達到0.55元,而位於水電豐富的雲南的同行電價僅需0.42元。
要知道,生產一噸鋁需要消耗1.35萬度電,1分錢決定企業生死,更何況是0.13元的差價。而且,中國宏橋的電力自給率在不斷下降,今年前三月僅55%左右。這導致公司在山東廠區的產能處於微利狀態。
▲中國宏橋曆年電力自給率,來源:天風證券
而且,在下遊需求持續低迷,行業進入寒冬之際,產業鏈集群的優勢也難以發揮出來。比如,魏橋紡織早在2005年就從魏橋集團手裏收購了火電資產,但“紡織+電力”的雙格局,並沒有扭轉2022年以來的虧損局麵。
2023年上半年,魏橋紡織不僅虧損,紡織和電力雙業務都出現收入下滑的跡象。
與此同時,伴隨著魏橋的崛起,環保問題一直是縈繞在其頭頂的“原罪”,身處重化工行業,魏橋在當地造成不小的環境汙染,甚至被環保部官網點名批評。
▲來源:生態環境部
環保督察後,魏橋不得不耗費巨資將龐大的電解鋁產能轉移出山東。
張士平曾豪言:“隻要你能做出比別人更便宜、更好,而且是人們生產生活必須的東西,就一定能夠活下去。”
但“魏橋模式”在內憂外患下,競爭力在不斷縮水。張氏二代們必須要進行全新的改良,或尋找新的出路。
【新能源汽車,二代的新選擇】
承其誌,走新路,作為魏橋新時代的“話事人”,張波製定了兩大策略——上遊轉移+下遊延伸。
環保稽查後,魏橋於2018年關停了269.2萬噸的電解鋁產能,計提資產減值損失31.66億元。
與此同時,集團位於山東的產能陸續向雲南遷移。次年,這項龐大的遷徙計劃正式啟動,分兩批向雲南文山硯山縣轉移202萬噸,目前一期項目已經投產,後又向紅河州瀘西縣轉移193萬噸,合計達395萬噸。為此,魏橋共計要耗費112億元。
截至今年3月底,魏橋擁有646萬噸的總產能,以此計算,這相當於把三分之二的產能從山東遷徙至雲南。近400萬噸的當量,也占到了雲南電解鋁產能的47%。
雲南水電豐富,相比煤電成本更低,但“吞電巨獸”電解鋁過多轉移至雲南,同時還要肩負“西電東送”的重任,雲南限電潮來襲。為彌補缺口,魏橋還在籌劃風光儲一體化清潔能源,並中標了硯山縣187.5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
可以說,產能遷移是魏橋重生的前提。
此外,在張波的帶領下,魏橋正大踏步轉向新能源汽車,這也是繼承其父親“聚焦鋁業產業鏈”的遺誌。
今年2月,魏橋從陸付軍手中收購青島富路71%股權,成為控股股東,順利獲取了造車資質,開啟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征程。
當時,石頭科技創始人昌敬的洛軻智能正為尋找代工渠道而四處奔波,雙方一拍即合。一廂代工,另一廂研發,很快,雙方合作的首款產品極石01就首發上市。
依托鋁業優勢,魏橋大筆加碼汽車用鋁輕量化、一體化壓鑄等大項目。汽車用鋁是新能源汽車輕量化的關鍵一環,2021年10月,魏橋汽車輕量化項目首台全鋁車身下線,並突破了10多項“卡脖子”關鍵技術,北汽、理想、蔚來、吉利等國內外20多家整車廠商到場見證。
活動現場,張波躊躇滿誌:“力爭三到五年,實現50萬輛的生產製造和集成供應能力,並逐步形成百萬輛級的創新汽車產業生態圈,帶動產值超過千億元。”
據悉,魏橋計劃為汽車輕量化項目投入86億元。但染指新能源汽車,短期內難見成效,被吐槽“抄襲”的極石01在10月的銷量隻有區區72台,輕量化項目還未在財報中體現出來。
原有的主業中,紡織業務虧損,中國宏橋上半年利潤暴跌69%,兩大主業紛紛掉頭向下,既有的成功秘訣逐漸失效,魏橋走出低穀,還需時日。
▲中國宏橋歸母淨利潤,來源:百度股市通
2016年,有記者問張士平,魏橋紡織的利潤遠遠低於鋁業,你是否想過剝離紡織?
張士平回答:“以魏橋現在的實力,不做紡織業,隻做鋁電和鋁材,完全可以,也會更輕鬆。但沒有紡織就沒有今天的鋁業,不能見利忘本……隨著智能化的推進,紡織業的工人越來越少,我一直強調不讓一個工人下崗,全部安置到其他崗位就業,使他們能平穩退休。”
但張士平應該思考,如果這一業務不能持續創造價值,員工的生活也難以保障。
魏橋迄今已經創立72年,正如伯克希爾從一家紡織廠進化為世界級的投資公司。眼下,魏橋紡織也到了該“退休”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