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都有可能遭遇金融詐騙,哪怕他是知名演員蘇有朋。
就在前兩天,蘇有朋工作室突然發微博怒斥“詐騙可恥”,並叮囑大家“日常要千萬注意防範”。
有網友揣測,這條微博,很可能與一份最近在台媒間流傳的名單有關。
這份名單裏,除了蘇有朋,還有不少商界大佬和政界名流,包括李登輝的女兒李安妮、萬海航運的董事長陳柏廷等。
頂流精英們,全都被卷入了一起金融詐騙案中。
這起詐騙案,從開始到爆雷存續了16年,涉案金額巨大,受害者遍布社會各界,被台媒稱作中國台灣史上“最大金融詐騙案”。
〓圖源:年代新聞
一場涵蓋社會各階層的詐騙
這場金融詐騙的正式爆雷時間,是今年的5月27日。
在這一天,一家名叫澳豐的金融集團,突然宣布破產跑路。
澳豐集團成立於2007年,注冊地在賽普勒斯,其主要營收方式,就是通過名為兆富的代理公司,向台灣地區的各界民眾販賣其旗下的境外理財產品。
在爆雷前,澳豐管理著超過2000億新台幣(約合人民幣454億元)規模的資金池,擁有至少1.3萬名重要客戶。
而這些客戶裏,有不少都是在上流社會有頭有臉的人物。
李登輝之女、有著多年基金會管理經驗的李安妮,就是澳豐十多年的老主顧。
2006年,李安妮認識了兆富財管顧問梁寶華,在對方的推薦下,李安妮嚐試購買了約400萬人民幣的產品試水,3年後,以30%的收益順利贖回。
自以為“安全過河”的李小姐,不但自己多年來屢次購買澳豐的理財產品,還把自己的姐姐、老公和兒子也一起拉上了“賊船”。
致使澳豐跑路後,李氏家族的受騙總金額高達驚人的5.5億新台幣(約合人民幣1.25億元)。
〓李安妮,圖源:今周刊
萬海航運董事長陳柏廷,也被這場金融詐騙坑了一把。
作為航運大佬,陳柏廷一向在商業上頗為謹慎,即使在2021年公司大景氣股價暴漲之時,也不忘告誡員工要“虛懷若穀,安不忘危”。
可麵對澳豐的兜售,陳老板卻來者不“懼”,和姐姐陳慧穎一連買了2、30種理財產品,將超過2.2億元新台幣(約合人民幣5000萬元)托付給了騙子們。
〓陳柏廷,圖源:今周刊
當然,雖然受騙金額如此之大,但對有錢人而言,倒也不至於完全傷筋動骨。但在1.3萬名受害者裏,能承受得起高損失的,其實就那麽幾個少數。
對大部分倒黴蛋而言,澳豐的爆雷就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比如,有一個名叫張金洲的老哥,就被騙走了將近2億新台幣(約合人民幣4540萬元)。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這筆錢還並不屬於他。
張金洲是日本DHC集團台灣分公司的總經理,2015年為了搞多種經營,用公司的現金投資了澳豐的產品,期待換一個穩健的長期盈利,結果卻是喜提金融詐騙。
〓張金洲,圖源:鏡周刊
要知道,2022年DHC整年的總利潤換算後大約是20.3億新台幣,張總經理這麽一搞,相當於全集團利潤的十分之一直接蒸發。據說DHC總部在聽聞澳豐跑路後震怒無比,責令台灣分公司必須給出一個交代。
而另一家名叫台端的上市公司更是重量級——直接把其84%的資產都拿來買澳豐的理財,成功實現了當季收益扭贏為虧。
大企業尚且如此,普通的受騙個體就更艱難了。
社交媒體上,被這場金融詐騙案坑到傾家蕩產的台灣民眾比比皆是:
作家秦嗣林參加一個由商界人士組成的澳大利亞旅行團,結果22個團員裏有7個沒來,一問才知道原來沒來的都買了澳豐的理財,現在根本沒心情遊山玩水。
Youtube專門教人買房的理財小網紅安娜,把自己600萬台幣(約合人民幣136萬元)的“嫁妝錢”全都投到了澳豐的產品裏,在朋友的引導下才知道自己被騙,在鏡頭前以淚洗麵。
〓圖源:Youtue,安娜馭房術
在論壇上,有人說自己的朋友為了買澳豐的產品,不惜賣掉名下的房產。
有當醫生的網友,直接貸款4000萬新台幣買澳豐,認為一時的高杠杆最終一定能換來巨大的利息收益。
更有那些緊緊巴巴過了一輩子的老頭老太太,把自己畢生的積蓄都交給了澳豐,寄希望這家海外的企業能為自己養老,兒女怎麽勸都不管用。
最終,不論階層高低,不論投入多少,伴隨著澳豐的全麵破產,所有投資者的投入都成了竹籃打水一場空。
有些人開始在網上組建自救會討債,然而維權的進程舉步維艱。
有自救團花了好幾千美元,最終換來的卻隻是一份對澳豐在台代理機構的調查報告,用處並不大。
也有人自認倒黴,索性將債權直接賣給不良債權公司,就當吃一塹長一智。
隻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真的看開。
一位名叫Albert的60歲大爺,從金融業退休後,經從小一起長大朋友的介紹,開始買澳豐的理財產品,前前後後一共花了3000萬新台幣(約合人民幣681萬元)。
在澳豐爆雷後,Albert一家的養老金全部化為烏有,大爺承受不了打擊,覺得對不起老婆和女兒,整日自責,患上了嚴重的心理疾病,於今年的7月跳樓自盡。
〓圖源:yahoo
無數的悲劇令人唏噓,但同時也讓人困惑:
為什麽會有如此多的台灣民眾掉入澳豐的騙局?
到底是什麽樣精巧的陷阱,讓所謂的精英階層也前赴後繼地踩了進去?
連騙千億,澳豐是怎麽做到的?
澳豐的騙局,看起來並沒有多“高明”。
一言以蔽之,澳豐做的事情,跟所有金融詐騙一樣,用高投資回報吸引本金投入。
但澳豐的精妙之處在於,他的年平均收益率通常在8%左右,個別極其“優秀”的產品收益率可以到10%,還承諾保本保息。
高,但又沒有高到離譜。
給人的感覺,就是“又香又可靠”。
為了增加自己的可信度,澳豐還會找來各種東西來為自己背書。
例如代理販售該公司金融產品的銷售,大多都是銀行圈的精英。
兆富財管顧問的“業績女王”梁寶華,早年就曾在華南和玉山這樣的大銀行工作,後來跳槽到了兆富,專門推銷澳豐的理財。
〓梁寶華,圖源:Yahoo
麵對客戶時,梁寶華會擺出自己光鮮的履曆,給客戶看澳豐被粉飾得極其漂亮的財報,反複向他們灌輸“8%收益率”的亮點,並在客戶猶豫時告訴他們:
“明天是募資期的最後一天......現在不買,你就少賺一個禮拜的錢哦。”
此外,澳豐還深諳放長線釣大魚的道理。
第一撥被澳豐銷售所盯上的,基本都是所謂的高淨值客戶。
銷售們會通過像“獅子會”這樣的台灣商界組織,打入大佬們的社交圈,然後用各種高端手段親近他們:
他們會在五星級酒店招待客戶用餐,免費送客戶的孩子去國外旅遊,並在客戶結婚前贈予昂貴的禮物,預算無上限,突出的就是一個“我們澳豐有的是錢”。
〓圖源:鏡周刊
最重要的是,當第一批客戶真的把錢交給了澳豐,澳豐也真會在約定的日期將收益轉給客戶,用真金白銀打消投資者最初的顧慮。
像李登輝的女兒李安妮,一開始以百萬資金試水,結果3年下來順利拿到3成回報,李女士這才開始加碼,並將澳豐介紹給了自己的身邊人。
所以在無數的澳豐金融詐騙案例裏,我們看到:
受害者經常是在密友或親人的引導下跳進了陷阱,而當有人對這些理財產品產生疑惑時,都會收獲相同的話術:
“我自己就已經買了,每年都能拿到收益,不可能出問題的。”
有了這樣第一批“大佬”們的背書,澳豐的受眾和資金規模才指數級增長。
名流們的購買行為本身,也成了一種隱性的廣告,如滾雪球般增加著澳豐的品牌名氣,讓普通人也對此深信不疑,並將自己的一切積蓄投入其中。
〓圖源:Yahoo
於是,一個經典的龐氏騙局就此誕生:
澳豐用新客戶的錢,去填補老客戶的收益,直至東牆補不上西牆。
而在這個用謊言去補窟窿的過程中,銷售們則借此大發橫財。梁寶華一個人的月傭金就超過600萬新台幣(約合人民幣136萬元),名下有三套豪宅,賺得盆滿缽滿。
〓圖源:ETtoday新聞雲
實際上,澳豐的雷也不是在5月27日這一天集中爆發的。
從2015年開始,台灣的“金管會”就陸續收到民眾有關“代理公司兆富非法銷售澳豐海外理財產品”的檢舉。
但監管部門的動作卻相當緩慢:2020年對兆富公司的負責人提起公訴,2023年5月才進行一審判決。
而在此期間,掛著澳豐名頭的灰色理財產品,依然在市場上暢通無阻。
到了2021年前後,越來越多的澳豐係基金開始無法按期兌現利潤,而銷售們則用各種話術和複雜的金融詞匯,反複安撫著前來要求贖回的客戶。
〓圖源:Youtube,安娜馭房術
像李安妮就曾多次想贖回她的投資,可每一次都被梁寶華委婉攔下,梁還拿出對賬單,反問李女士:“哪裏還有這麽好的商品啊?”
就這樣,無數客戶多年所建立起的信任,就在銷售們一次次的搪塞中崩塌,而當大家徹底意識到自己被騙時,騙子則早已遁形無蹤。
事發後,長期對外宣稱自己信佛的梁寶華告訴客戶:“我在南部寺廟閉關中,禁語不方便回電…....”之後便沒了音訊。
而當人們來到梁所閉關的禪堂,才得知原來這位法號為“法宇”的師姐,在修行的同時仍不忘開展業務,向身邊的修行者販賣澳豐的基金,致使20名修行者被騙。
人性共通的弱點
回顧整個“澳豐案”,你會發現它與其他的龐氏騙局並無太大差別,隻不過它運作的時間更久,更具有迷惑性。
〓圖源:Yahoo
澳豐的產品從零幾年就開始在台灣販售,到今年才正式迎來爆雷,其間看似穩定運行了十多年。
拉長的戰線,足以讓最精明的投資者掉以輕心,毅然決然地將上億的資金,注入到這個終將崩塌的擊鼓傳花遊戲裏。
過去,總有精英主義者嘲笑被詐騙者的愚蠢。
可在澳豐案中,受害者不乏真正的精英們。
李安妮東吳大學經濟學係畢業,有著多年的基金會管理經驗;陳柏廷,在商海浮沉數年,掌舵一家上市企業;更有13家上櫃公司中招……
無關閱曆也無關聰明與否,最終驅使著個體走進陷阱的,是人性共通的弱點。
無意指責受害者,但如果一定要從這起驚天的詐騙案中吸取一些教訓。
那大概就是避免太過自滿,也不要輕信精英,保持獨立思考,然後盡力克製人性難以避免的貪婪。
畢竟,不論在什麽時候,天上都不會掉餡餅。
就算偶爾有,最終也還是要都還回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