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央企將消失,曾一年虧損超1000億

來源: 財話連篇 2023-12-02 22:43:43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879 bytes)

又一家央企將消失,曾一度虧損超過1000億元,如今被接管,成為別人的子公司,到底發生了什麽?

11月28日,中國華融發布公告:將於12月15日召開臨時股東大會,表決變更公司名稱議案。在此之前,該公司已經決定更名為中信金融資產。原有司徽不再使用,而是掛上中信集團的標誌。

中國華融和中信集團都是財政部管理的27家金融央企之一,雖然級別上有所不同,但至少都是獨立的。如今,卻隻能屈居人下。

公開資料顯示,央企中有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分別是中國華融資產、中國長城資產、中國東方資產、中國信達資產,都是由財政部控股。

這四家公司是在特定的曆史背景下成立的,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國正在申請加入WTO的艱難談判之中,其中一項議程就是金融開放。

然而,由於曆史的原因,我國工、農、建、中等幾大國有銀行都積累了大量的不良資產,不良貸款率奇高,到1999年竟然達到了41%。也就是說放出去的貸款,超過40%無法回收或者難以回收。

這些不良貸款就是一個包袱,如果不處理好,必定會影響到我國的WTO談判。麵對這個難題,國家提出建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用來承接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於是,信達、華融、長城、東方四家資產公司就相繼登場。

其中,華融承接的不良貸款最多,達到4077億元。當時的規劃是用10年的時間處置,然後退出。

要處理這些不良貸款並不容易,因為很多都來自國企。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國有企業經營慘淡,2/3以上的國有企業處於虧損狀態。後來在國企改革中,不少企業直接消失了,想要錢太難了。

在不良資產處置任務結束後,這四家公司都沒有退出,而是保留了下來。2009年,原銀監會辦公廳主任賴小民走馬上任,擔任中國華融總裁。

在賴小民的帶領下,中國華融開啟了瘋狂的擴張,主要是往金融產業方向。通過收購、重組的方式,先後拿下銀行、私募、期貨、消費金融等金融牌照,在加上之前的證券、信托、金融租賃牌照,中國華融集齊了幾乎所有的金融牌照,發展成為了一家巨無霸金融企業。

2015年10月30日,中國華融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籌資總額達196.97億港元。到當年末,中國華融市值達到1100億元,成為中國總市值最大的國有大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

這一年,中國華融淨利潤達到169.5億元,相比2009年賴小民接手時的4億利潤,翻了42倍,總資產達到8665.5億元人民幣。

之後幾年,中國華融仍然在瘋狂擴張,到2017年,中國華融收入突破千億,達到1280.7億元淨利潤達到266億元,相比2009年翻了66倍,總資產更是達到了1.87萬億元。

在外界看來,這是一家非常優秀的央企。然而,在2018年賴小民落馬後,這家公司的真麵目才被揭開。收入下降16.25%,淨利潤暴跌94.32%,總資產下降8.56%。

2020年,中國華融更是曝出驚人窟窿,巨虧1029億元,平均每天虧掉2.8億,成為當年虧損最多的中國企業,等於是把2012年-2019年的利潤全部虧掉了。也就是說2012年-2020年,中國華融一分錢都沒賺,這才是最真實的情況。

2021年扭虧為盈,實現淨利3.79億元,但2022年又虧損276億元,2023年上半年繼續虧損49億元。

毫無疑問,在賴小民的管理下,中國華融已經被搞得烏煙瘴氣。這家曾經以處理不良資產出名的資產管理公司,如今自己卻成為了不良資產。2022年,不得不引進中信集團等多家戰略投資者,2023年初,中信集團持股比例上升至26.46%,正式成為第一大股東。

也就是說,中國華融成為了中信集團的控股公司。所以,更名為中信金融資產也不足為奇。對於中信集團來說,等於是增加了一張資產管理的牌照,實力再次提升。

總體上來說,這些年央企的表現是相當不錯的,營收和利潤都大幅提高,真正出現虧損的並不多,中國華融算是個例。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