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一朝一夕的活躍不能完全滿足經濟發展需要、投資者殷切期盼和監管初心,更重要的是完善基礎製度,堅持市場化改革,久久為功,促進資本市場長久繁榮
文|周楠張欣培黃慧玲
編輯|楊秀紅
中國資本市場正在經曆一場新的變革。2023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高層的這一定調為新一輪資本市場改革拉開序幕。
10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作國務院關於金融工作情況的報告時表示,進一步推動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的政策措施落實落地,從投資端、融資端、交易端、改革端協同發力,不斷激發市場活力。
在7月24日高層定調後,今年三季度、四季度,監管部門在投資端、交易端、融資端綜合施策,發力活躍資本市場。
“中央政治局會議高規格提出‘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表態直接、用詞積極,對資本市場寄予厚望。”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鍾正生認為。
據粵開證券梳理,最近幾個月出台的活躍資本市場的相關舉措包括:交易端,降低各項交易成本,包括調降結算備付金繳納比例、證券交易經手費、印花稅減半征收等;融資端,優化IPO(首次公開募股)、再融資、規範減持行為等;投資端,召開機構投資者座談會,引導養老金、保險資金和銀行理財資金等中長期資金加快發展權益投資。
政策層麵之外,一些長線資金開始積極入市。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央匯金”)時隔八年再度出手增持四大行,多家央企推出增持、回購計劃,公募基金提速發行,更多真金白銀投向資本市場。
高層罕見表態,A股市場一度迎來“及時雨”,但三季度以來,二級市場仍在震蕩磨底。8月A股在3100點反複拉鋸,10月下旬失守3000點整數關口。截至11月23日收盤,上證指數收於3061點。
政策底是否已經確認,市場底還有多遠?展望未來,活躍資本市場利好舉措是否將再度升級?A股是否會企穩回升,開啟一輪新的行情?
接力出招
“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在當前時點以及目前的經濟和金融市場環境之下提出來,有很強的針對性。”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告訴《財經》,目前的內外部環境對經濟穩定增長、市場發展運行、投資者消費者信心以及未來預期均構成了挑戰。
“內部環境上,以往經濟盡管也有波動起伏,但總體而言,不像現在麵臨著比較重要的結構調整和轉型的迫切任務;外部環境上,國際環境更趨複雜嚴峻,不確定性上升。”趙錫軍說,從經濟發展階段來看,從小康社會到共同富裕的過程中,資本市場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高層定調之後,活躍資本市場的相關舉措陸續落地,降印花稅、規範減持等政策“組合拳”相繼推出。
7月下旬,證監會在2023年係統年中工作座談會上明確,將從“投資端、融資端、交易端”等方麵綜合施策,協同發力,確保黨中央大政方針在資本市場領域不折不扣落實到位。
8月3日,證券業“定向降準”政策落地。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稱,擬自2023年10月起進一步降低股票類業務最低結算備付金繳納比例,將該比例由現行的16%調降至平均接近13%,並正式實施股票類業務最低結算備付金繳納比例差異化安排。
8月18日,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公告,自8月28日起進一步降低證券交易經手費。
8月底,活躍資本市場政策再度升級,利好舉措“四箭齊發”。
8月27日晚,財政部、稅務總局印發《關於減半征收證券交易印花稅的公告》,為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自2023年8月28日起,證券交易印花稅實施減半征收。
這是A股市場繼2008年9月以來,時隔15年後再次下調印花稅。此次調整後,證券交易印花稅由按股票交易成交金額的1‰對賣方單邊征收,下調至按0.5‰征收。
當天晚間,證監會推出三大政策組合拳。證監會的三則政策調整公告內容包括:一是對優化IPO、再融資作出新的監管安排,包括階段性收緊IPO節奏等;二是進一步規範股份減持行為;三是對融資融券作出最新安排。
證監會表示,充分考慮當前市場形勢,完善一二級市場逆周期調節機製,合理把握IPO、再融資節奏。
聚焦證監會三端改革,在投資端,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是其中一項重要改革舉措。
證監會相關負責人曾表示,發展權益類基金的重點措施包括:放寬指數基金注冊條件,提升指數基金開發效率,鼓勵基金管理人加大產品創新力度;推進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全麵落地,降低管理費率水平;引導頭部公募基金公司增加權益類基金發行比例,促進公募基金總量提升和結構優化;引導公募基金管理人加大自購旗下權益類基金力度等。
《財經》從業內了解到,目前基金業內已普遍完成主動權益類基金管理費與托管費費率的調整工作。
根據Wind(萬得)10月24日數據,已有156家公司將旗下主動權益類基金平均管理費率降至1.2%,托管費降至0.2%,當前行業調整率已達90%以上。少量公司未完成全部調整,其中有多家公司對旗下產品施行分批調整。
“年底前會完成全部調整。”有中小基金公司人士向《財經》表示。
除了基金管理費改革外,分倉傭金改革也在實質性推進。按照此前監管要求,業內應在2023年底前完成分倉傭金調整。《財經》多方了解獲悉,從7月開始,已有基金公司與券商陸續重新簽訂合同並開始執行。
部分新合同將分倉傭金比例從原本的萬分之八降至萬分之五以下,亦有機構下調至萬分之四。此外,還有受訪基金公司人士表示,目前尚未簽訂新的合同,新開的席位傭金仍按萬八計算。
醞釀已久的首批合理讓利型基金亦在國慶前後推出,包括與規模掛鉤、與業績掛鉤以及與持有時間掛鉤三大類型。
“此次浮動費率創新產品的推出,體現了堅持以投資者利益為核心的原則,讓基金各參與方的利益更好地綁定在一起,有助於提高基金投資者的體驗感,也將有利於基金行業的健康長遠發展。”博時基金認為。
“降費讓利有利於提升收益和獲得感,但這更多的是對基民情緒的一種回應。站在行業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提升基金公司的投資管理能力、提供更加適配投資者需求的優秀產品、提供能夠紓解投資者不良情緒的陪伴服務等,才是行業真正應該發力的地方。”有業內人士向《財經》表示。
在活躍資本市場背景下,北交所在宣布設立兩周年之際,迎來新一輪改革。
證監會9月1日發布《關於高質量建設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意見》(下稱《意見》),涉及19條內容,包括北交所投資者適當性、上市條件執行標準、轉板、發行底價、做市交易、融資融券等多方麵舉措。上述舉措亦被市場稱為“深改19條”。
對於上述《意見》出台背景,證監會稱,7月2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今年以來,證監會廣泛開展調查研究,係統評估市場運行情況,聚焦市場關鍵核心問題,集全係統之力,統籌推進北交所穩定健康發展,製定了上述《意見》。
圍繞《意見》貫徹落實,當天,北交所、全國股轉公司發布首批八項改革創新舉措。其中,北交所發布投資者適當性、上市條件執行標準、轉板、發行底價、做市交易、融資融券等七方麵舉措,全國股轉公司進一步優化新三板分層標準。
“深改19條”出爐一個月後,北交所改革持續推進,轉板指引落地。10月8日晚,北交所官網發布修訂後的《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持續監管指引第7號—轉板》,涉及引導上市公司穩妥啟動(轉板)、進一步理順轉板程序安排等。
10月中旬,融券製度迎來改革,再次傳遞積極信號。
10月14日,證監會對融券及戰略投資者出借配售股份的製度進行針對性調整優化,在保持製度相對穩定的前提下,階段性收緊融券和戰略投資者配售股份出借。
同日,滬深交易所發布《關於優化融券交易和轉融通證券出借交易相關安排的通知》,對相關規則進一步細化,上調融券保證金比例自10月30日起施行,其他條款自10月16日起施行。
市場尋底
7月2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的定調,給低迷許久的A股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從7月24日到8月4日兩周時間內,A股出現一波反彈。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的次日(7月25日),上證指數上漲2.13%。
截至8月4日,兩周時間內,上證指數上漲3.80%,深證成指上漲3.96%,創業板指上漲4.63%。
在此期間,各板塊利好政策也不斷推出。中央政治局會議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在召開的企業座談會上提到,大力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消費板塊、汽車板塊、核電板塊等在利好消息刺激下也輪番上漲。
而北向資金也活躍集結。Wind數據顯示,7月25日-8月1日,北向資金連續六個交易日持續淨流入,淨買入總額為538億元。這也成為今年北向資金最強勁的一波買入。
然而,正當外界期待接下來的強勢表現之時,A股卻開啟了新一輪的低迷模式。8月7日,下跌行情開啟。
第一波下跌從8月7日到8月25日,期間,上證指數下跌6.81%,深證成指、創業板指均下跌9.90%。A股跌至3064點,3000點保衛戰正式開啟。
在此期間的15個交易日內,有14個交易日北向資金大規模流出,Wind數據顯示,北向資金合計淨賣出771.16億元。
不過,好在第一次3000點保衛戰獲得了成功。8月28日開始,A股開始持續向上。這種態勢一直持續到9月4日。當日,上證指數報收3177.06點。
但遺憾的是,向上走勢未能持續多時。從9月5日開始,A股開啟了第二波下跌之旅。盡管走勢低迷,但也一直在3000點之上艱難徘徊,直至10月20日。從9月5日到10月20日,北向資金淨賣出815.34億元。
10月20日,A股最終還是跌破了3000點重要關口。截至10月25日,上證指數未能重回3000點。
一向被看作“聰明”資金的北向資金在此期間大筆賣出。根據《財經》統計,從7月24日到10月25日的59個交易日內,有43個交易日北向資金呈現淨流出狀態。
A股為何會持續下跌?華夏基金表示,當前下跌因素複雜,包括國際形勢較為複雜、美債利率持續上行、外資持續流出等不利因素聚集,但本質是缺乏增量資金和信心。
連續下跌之下,A股到底了嗎?對此,機構之間看法也頗有不同。
國金證券分析師黃岑棟認為,3000點不是底。“因為交易量依然活躍,並沒有連續縮量特征。”
“我覺得市場底需要一個時間段來確認,這個時間會比多數人想得要久,所以現在談市場底還有點早,尤其是我們都不知道誰來確認這個底部的情況下。”一家私募機構人士向《財經》表示。
而華夏基金認為,雖然無從判斷市場準確的回調時間和幅度,但是當前已經處於極低位置,尤其近日白馬股和權重股下跌,或是市場自發見底的標誌。“從影響股市的三大宏觀變量‘流動性、基本麵和風險偏好’來看,底部特征在近期基本都有了。”
實際上,在3000點附近,多家機構也給出了較為樂觀的觀點,甚至給出了加倉的建議。
中信證券在研報中表示,通過PEST模型分析,政策穩預期、防風險的表態十分清晰,四季度中國經濟溫和複蘇料將持續,並且在年底前有望維持中美關係緩和的態勢,各類有利於中國資產的積極因素正在累積。
“我們預計市場下行空間有限,上行方向選擇當前尚不清晰,建議逐步提升倉位。”中信證券稱。
“慢牛是一定會到來的,隻不過是在暴風雨黑夜後的黎明,現在我們正在黎明的前夕匍匐前進,蟄伏休養罷了。”黑崎資本首席投資執行官陳興文表示。
大道興業投資認為,當前A股市場大底特征已經非常明顯,要敢於加倉,未來的30年,股票是最好的投資品種。淡水泉也表示,從投資角度看,市場信心低迷意味著投資者當前預期已處於低位,當下更應該用積極的心態去尋找機會。
“現在這個點位,悲觀意義不大,應該積極調整前期熊市的心態,去尋找布局做多的機會。”鵬華基金基金經理金笑非說。其理由是,政策底是很明確的,監管層自上而下已經形成“托市救市”的共識,隨後市場底會逐步出現,再往後,因為各項寬鬆政策的起效,市場業績底也會最後浮出水麵。
“現在A股市場每天下跌,對我們實業取得那麽多的成就視而不見。”博時基金基金經理肖瑞瑾長期追蹤科技領域,他說,二級市場的定價讓人遺憾,但看到實業的又一次轉身令他欣喜。
以華為產業鏈為例,肖瑞瑾走訪發現,深圳95%的消費電子公司反饋三季度比二季度好,四季度比三季度更好,“國產手機回歸之後,對全行業訂單的拉動非常明顯”。
中歐基金基金經理藍小康則看到了傳統低估值行業的機會。“投資者對此認知偏見較大,隨著房地產、地方債的風險下降,相關傳統行業潛在的投資回報更為可觀。”
著眼長遠
政策層麵持續發力之外,中央匯金和部分央企開始拿出真金白銀救市。
10月11日晚,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公告稱,均獲控股股東中央匯金增持,並表示中央匯金擬在未來六個月內(自本次增持之日起算)以自身名義繼續在二級市場增持股份。這是中央匯金時隔八年再度出手。
十餘家央企也在接力回購、增持。10月16日,三峽能源、中國鐵建、中國移動、中國石化等多家上市公司公告增持或回購,掀起一輪回購增持潮;10月19日,中國核電、國電電力、內蒙華電、中國鋁業、中國神華、中國建築分別發布公告,公布了控股股東的增持計劃,單家增持金額在1億元-10億元不等。
在市場底部拿出真金白銀的,除了中央匯金和央企,還有基金公司以及基金經理個體。
近日首批讓利型基金正在發行,交銀基金出資2億元申購交銀瑞元三年定開基金。
“站在當下時點,公司滿懷期待和信心地布局與業績掛鉤的三年期權益基金,積極投入公募行業降費和讓利的高質量發展過程。”交銀基金向《財經》表示。
“當周期在底部時,市場的看法都是由負麵因素占主導,對未來的樂觀因素不予定價,我們認為目前也是這種黃金買點的狀態。現在不看多,還等什麽呢?”天弘基金基金經理穀琦彬申購了自己的新發基金80萬元。
根據規定,基金經理自購基金鎖定期不少於一年。“把目光往兩個季度以後去看,當下踏空的風險高於資產下跌的風險。”穀琦彬說。
實際上,在底部區域,基金公司也在密集申報基金產品。根據Wind數據統計,近三個月證監會共收到515隻新基金申報。其中ETF與股票指數類基金達158隻,主動權益類基金達到99隻。
其中,外資公募基金亦在加大布局力度。10月18日,外商獨資公募施羅德基金上報了一隻股票型基金,名為施羅德中國動力股票,是其首隻主動權益類基金。
而對於此前不斷流出的北向資金,有機構判斷其未來可能會轉為流入狀態。“現在國際形勢波動比較大,外資裏的短錢持續流出好長時間了,據我們了解流出得差不多了。”博時基金投資決策委員會專職委員於善輝認為,“接下來在邊際緩解情況下可能會變成流入狀態,另一方麵我們也要降低外資流動對A股影響程度的評價權重。”
“政策底”持續夯實,政策麵持續向好成為共識。
“我們能清晰看到政策麵持續向好,企業家、投資者的各項關切,監管層都給予了快速反饋。”藍小康分析,經濟基本麵來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社零增速、工業增加值、PPI(生產者價格指數)指數都轉頭向上,宏觀經濟企穩態勢明確;資本市場層麵,決策層把活躍資本市場放在較高位置,無論是印花稅下調,還是減持、分紅等政策的修訂,對資本市場都非常有利,支持資本市場長期走強。
也有業內人士提出,在當前階段,資本市場有待進一步提振。
鍾正生認為,2023年以來,中國資本市場表現並未充分反映出中國經濟恢複向好的大趨勢。
對此,他提到,一方麵,需打破從經濟到市場映射不夠的體製機製梗阻。推動證監會一攬子政策盡快落實,減費降費,真金白銀讓利,提振投資者信心。另一方麵,“綱舉目張”,提振資本市場信心需鞏固中國經濟複蘇勢頭。
他進一步表示,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重提“逆周期調節”,宏觀政策可在三方麵繼續發力:一是加快推動房地產行業進入新發展模式,減緩其對中國經濟的拖累;二是貨幣政策推動降低融資成本,減輕居民和企業負擔;三是財政政策需更加積極,加大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穩增長與防風險並舉。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誌恒認為,“活躍資本市場”短期內旨在扭轉預期,避免弱預期在資本市場自我強化,進而對現實產生不利影響;長期看,“活躍資本市場”與促消費、穩投資、強產業等政策互為一體,不僅能加速經濟結構轉型,促進企業創新發展,還將成為居民財富保值增值的“蓄水池”。
“立足當下,證監會以及其他部委已落地多項舉措,將對短期內穩定市場產生一定積極作用。”羅誌恒認為,著眼長遠,資本市場一朝一夕的活躍不能完全滿足經濟發展需要、投資者殷切期盼和監管初心,更重要的是完善基礎製度,堅持市場化改革,久久為功,促進資本市場長久繁榮。
羅誌恒認為,活躍資本市場的核心任務是提高上市公司吸引力,關鍵舉措是引入長期資金,基礎功課是優化交易製度環境。
圍繞上述三個層麵,他提到,未來的改革方向有:鼓勵科創企業上市,提供更多優質標的;加大退市力度,引導地方政府認識、順應退市趨勢,提供支持;借鑒美國“累計利潤稅製度”調整優化現行的分紅機製,完善股利稅收政策等;進一步優化交易製度,完善個人價格對衝工具,保證個人投資者工具和地位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