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斷刀門的張小泉,還能否擦亮它的金字招牌?

2022年7月,一起菜刀拍蒜事件,讓張小泉的品牌質量受到質疑。南都資料圖

近日,商務部聯合相關部門公布了中華老字號複核結果,將長期經營不善,甚至已經破產、倒閉的55個品牌,移出中華老字號名錄;對經營不佳、業績下滑的73個品牌,要求6個月予以整改;繼續保留1000個經營規範、發展良好的品牌。

南都·灣財社記者梳理後發現,此次中華老字號複合結果中,通過複合的老字號品牌中,刀剪企業有3家。有1家刀剪類企業被移出中華老字號名列。另外,附條件通過的73個老字號品牌中,“國內刀剪第一股”的張小泉位列其中。

張小泉被限期6個月內整改

11月9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22年,中華老字號企業實現營業收入超1.2萬億元,近七成企業實現盈利。今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超過2022年全年水平,發展勢頭良好。同時,也有部分企業因為經營不善等原因,已經退出了市場。”

南都·灣財社記者了解到,為推動中華老字號順應市場機製、持續健康發展,根據《中華老字號示範創建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今年4月,商務部聯合文化和旅遊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文物局,部署開展中華老字號示範創建,堅持“優中選優”的工作原則,建立實施“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機製,對已有中華老字號進行全麵複核。

11月8日,商務部聯合相關部門公布中華老字號複核結果,將長期經營不善,甚至已經破產、注銷、倒閉,或者喪失老字號注冊商標所有權、使用權的55個品牌,移出中華老字號名錄。此外,此次中華老字號複合結果中,附條件通過的73個老字號品牌中,還有1家刀剪類企業,而這一家需要在6個月內予以整改的刀剪類企業,正是近年來業績表現欠佳且多次引發熱議的張小泉。

一年多因斷刀問題多次引發熱議

根據《商務部等5部門關於公布中華老字號複核結果的通知》,按照《辦法》規定,各地商務主管部門會同相關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附條件通過”的中華老字號企業逐一提出整改要求,指導企業製訂整改方案、細化具體措施、明確完成時限(不得超過6個月),及時跟進督促相關工作進展。企業整改完成後,各地要實地查驗、認真核實整改結果,對整改到位的出具“通過”建議,對整改後仍不符合中華老字號有關要求的出具“不通過”建議,並於2024年4月1日前向商務部報送。

而此次在“附條件通過”的中華老字號名單中,“張小泉”位列其中。雖然此次並未明確指出張小泉在哪些方麵需要進行整改,但是近年來,隨著張小泉不斷爆出的“斷刀門”事件以及不斷下滑的業績表現,都似乎讓此次其被列入需整改名單變得“合乎情理”。

根據此前南都報道,從2022年7月至2023年11月,張小泉共爆出3起有關菜刀斷裂的事件,分別為2022年7月14日第一起菜刀拍蒜事件、2023年3月29日的斬骨刀斬骨斷刀事件、2023年10月20日第二起拍蒜斷刀事件。今年1月30日,中國消費者協會還將“菜刀不能拍蒜”的消費爭議,列入《2022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

因刷好評構成虛假宣傳被罰

此外,近日張小泉還被爆出因受菜刀拍蒜斷裂事件影響,以及疫情防控期間商品負麵評價,通過刷好評的方式提高部分商品好評率,構成虛假宣傳,被杭州市臨平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罰款25萬元。

盡管後續張小泉相關負責人對上述的多起“斷刀門”事件作出回應與解釋,並不時透露對產品改進的消息,但以上種種消費事件,還是引起了消費者和投資者們對張小泉業績表現的關注。

而事實上,張小泉從一家近400年曆史的老字號家族作坊品牌,轉變成今日的“國內刀剪第一股”後,其業績方麵在近年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曾被外界質疑重營銷輕研發

作為一家刀剪老字號,張小泉始創於1628年。以剪刀起家的張小泉經曆了多次轉變,1956年由家族作坊轉變為工業化生產。千禧年後,張小泉迎來企業發展的全新階段,從國有企業轉變為有限責任公司。2021年9月,獲得多筆融資的張小泉如願登陸深交所創業板,完成從中華老字號到A股上市公司的華麗轉身。張小泉也因此成為國內刀剪行業的首家上市公司。

業績方麵,2018年至2021年,張小泉的營業總收入逐年上升,分別為4.1億元、4.84億元、5.72億元、7.6億元;其間淨利潤分別為4380萬元、7230萬元、7721萬元、7873萬元。也就是說,淨利潤在2019年出現大幅上漲後,出現增速放緩或接近停滯現象。而根據2023年企業財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5.66億元,同比減少13.78%;實現歸母淨利潤927.18萬元,同比下降77.41%。

對業績的下滑,張小泉在此前2023年的半年報中曾表示,國內宏觀經濟整體呈現弱複蘇態勢,公司快速調整具體經營部署,強化各項經營管理工作的有序推進,但受到國內生活五金消費品市場需求收縮、消費預期轉弱和複雜國際環境的影響,以及去年斷刀事件餘波擾動,公司今年上半年業績出現一定幅度下滑。

此外,張小泉頻繁深陷“斷刀門”消費爭議的同時,還曾被外界質疑重營銷、輕研發。根據財報顯示,2022年的研發費用投入為2438萬元,同比增長2.95%,但投入占比持續降低。從2020年到2022年的研發投入占比持續下滑,分別為3.51%、3.01%、2.95%。財報顯示,2021年,張小泉銷售費用高達1.17億元,銷售費用是研發費用的6.6倍。而2022年全年銷售費用1.46億元,同比增長24.66%。

還能保住中華老字號招牌嗎?

而為了應對斷刀事件帶來的影響,今年上半年張小泉也進行了一些投入上的調整,2023上半年報告期內,張小泉的銷售費用為6363萬元,同比下降15.74%。其中,品牌推廣費用為378.5萬元,同比增長15.15%;市場推廣費為2262.69萬元,同比下降20.29%。而研發費用方麵,上半年報告期內,張小泉的研發費用為1325.33萬元,同比上升17.01%,研發費用率3.55%,同比上升0.97個百分點。

總體而言,張小泉在營銷和研發的投入策略似乎有所轉變。營銷費用中除了品牌推廣費用有小幅度的上漲以外,其餘的營銷費用都有較為明顯的縮減。而研發費用則也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並且研發費用率還恢複到了2020年相當的水準。

然而,業績的表現不佳、斷刀事件的頻發,以及此次被列入“附條件通過”的中華老字號企業之一,無一不讓張小泉“焦頭爛額”。也正如此前張小泉所述一般:“對於公司而言,如果輿情管理不當,會造成股價波動、公司聲譽受損以及經濟損失。因此,公司將持續加強日常輿情監測預警和分析,建立健全應急管理機製和公關能力,提升運用法律手段保護公司的應對能力,努力保護好民族品牌‘張小泉’。”

因此,對於後續張小泉是否能在6個月內成功整改,保住自己老字號的招牌,以及對於產品質量,業績表現等種種迫在眉睫的問題進行妥善處理,仍有待觀察。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