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40家公司被強製退市 今年A股退市量創曆史新高

隨著注冊製改革不斷深化,退市常態化成為建立雙向暢通的上市退市製度的重要一環。市場需要退市來實現優勝劣汰,從而達到優化資源配置的目的

2023年的A股注定不平靜,作為全麵注冊製落地的開局之年,A股上市公司有進有退成為新常態,強製退市公司數量創出了曆史新高。

2022年,有多達42家上市公司被強製退市,數量在當時看來為曆史之最,但這一紀錄又在今年被打破。Wind(萬得)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0月底,完成退市流程的公司達到45家,其中強製退市43家,數量上已經超過2022年全年,而徘徊在退市邊緣的上市公司則多達上百家。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隨著注冊製改革不斷深化,退市常態化成為建立雙向暢通的上市退市製度的重要一環。市場需要退市來實現優勝劣汰,從而達到優化資源配置的目的。

上海季勝投資董事總經理金洋對《財經》表示:“退市是正常的市場機製,反映市場效率提高。”

A股退市正式駛入快車道,始於2022年。當年4月,證監會發布《關於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後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立足於落實《證券法》基本要求,更好保障常態化退市平穩實施,依托現有的代辦股份轉讓係統(下稱“三板市場”)作為退市板塊,按照“順暢銜接、適度監管、防範風險、形成合力”的原則,對目前實踐中存在的堵點、風險點進行優化完善,同時推動形成“有進有出,能進能出”的良好生態。

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2023年陸家嘴論壇上點評退市製度時說道:“近年來,我們會同有關部委和地方黨委政府,強化扶優限劣,切實把好市場入口和出口兩道關,深入開展專項治理,推動常態化退市機製落地見效。”

天風證券對此解讀,A股市場退市常態化建設,不僅有利於提高A股市場化水平,也有利於A股市場理性投資環境的形成,而打擊違法行為則保護了投資者權益。

與往年相比,今年A股市場上因觸發麵值退市規定而退市的公司逐漸增多,這類上市公司集中於地產行業。

目前,國際上成熟的資本市場都有明確的上市與退市流程規定,其細則與A股類似。近年來,美國三大主要交易所——紐交所(NYSE)、納斯達克(NASDAQ)、美交所(AMEX)的上市公司家數一直保持在5000家-6000家左右,目前中國京滬深三大交易所中的A股數量也已經達到5000多家。隨著全麵注冊製改革的深入,A股市場退市公司也在增加。

有專家對《財經》表示,成熟資本市場總體容量是有限的,退市常態化能讓投資者遠離炒小炒差,A股市場偏好和流動性也能向更優質的上市公司傾斜。同時資本市場得以發揮價值發現功能,優勝劣汰也提高了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動力。

逾40家公司被強製退市

除了因重組上市而退市的中航機載(600372.SH),截至今年10月底,國內股市共有44家上市公司完成了退市程序。

按照2023年2月修訂的滬深交易所上市規則,上市公司終止上市(即退市)主要分為兩類:強製退市和主動退市。強製退市又分為交易類強製退市、財務類強製退市、規範類強製退市和重大違法類強製退市等四類情形。

44家退市的上市公司中,有12家上市公司因股價低於麵值退市;2家上市公司因連續虧損退市;1家上市公司為B股退市(山航B);1家上市公司(經緯紡機)主動退市;至少2家上市公司為重大違法退市。此外,房地產的行業性出清已經蔓延到二級市場,該行業年內已有8家上市公司完成退市。

上述數據也體現出2023年上市公司退市的新特點:交易類的麵值退市公司增多,監管層對重大違法公司“零容忍”以及出現主動退市的公司。

在退市流程上,上市公司的股票被交易所強製終止上市後,進入退市整理期,因觸及交易類退市情形終止上市的除外。

今年以來,已經有12家上市公司因“股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於1元”而退市,因此,交易類退市進入了A股投資者的視野。相應地,類似多年前的保殼,保麵值成為上市公司的一項“必修課”。

年內一則保麵值成功的案例來自房地產上市公司金科股份(000656.SZ)。短短三個月內,該公司從0.77元/股的最低股價,一直漲至2.75元/股的階段性最高價,短暫解除了麵值退市的危機。但該公司近期股價已經再度跌至1.50元/股附近。

退市新規下,其他以往A股少見的退市情形開始出現。退市紫晶與退市澤達所觸發的強製退市則屬於重大違法類退市。根據相關規定,此類退市需要上市委對其形成專業、獨立的審議意見,然後再由交易所決定是否終止上市。

兩家公司均涉及欺詐發行。退市紫晶在2017年至2019年上半年的報告期內,累計虛增利潤8599萬元。退市紫晶招股說明書未按規定披露的2016年末、2017年末以及2019年上半年末對外擔保餘額分別為1000萬元、1000萬元、7500.12萬元。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日,未按規定披露對外擔保餘額合計1.35億元。

退市紫晶在上市後,繼續通過財務造假方式虛增營業收入、利潤,2019年虛增利潤1.45億元,占當期報告記載的利潤總額絕對值的94.55%。2020年,虛增利潤1.69億元,占當期報告記載的利潤總額絕對值的150.21%。

退市澤達則通過該公司或全資子公司浙江金淳、蘇州澤達簽訂虛假合同、開展虛假業務等方式,2016年至2019年累計虛增營業收入3.42億元,虛增利潤1.87億元。

10月26日,又有一家上市公司——經緯紡機(000666.SZ)退市。值得注意的是,其退市的理由是A股曆史上罕見的主動退市。

經緯紡機稱,“由於市場變化,經緯紡機經營麵臨重大不確定性,可能會對公司造成重大影響,為保護中小股東利益,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2023年修訂)》等相關法律、法規及規範性文件的規定,經公司股東中國恒天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恒天控股有限公司提議,公司以股東大會決議方式主動撤回A股股票在深交所的上市交易,並轉而申請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係統轉讓。”

據悉,經緯紡機一直是中融信托的大股東,其退市被外界認為與中融信托的爆雷有關。此前微光股份、金房能源、金博股份、南都物業、鹹亨國際等先後發布公告稱,所購中融信托產品逾期兌付。不僅如此,光大信托、五礦信托、中航信托等多家信托公司也“踩雷”中融信托,逾期的產品期限為3個月、6個月、12個月、24個月不等,預期年化收益率在5.4%至7.2%之間。

地產公司退市量居首

年內已完成退市的44家上市公司中,房地產公司占8家,地產行業由此成為年內退市數量最多的行業。

“目前從房企退市的原因來看,大都是因為淨利潤為負且營收持續低於1億元,以及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均低於股票麵值。換言之,房企的退市大都可以歸結到經營不善導致持續大額虧損,也因此,不少房企會在審計層麵麵對‘無法出具或出具否定的審計意見’。”五八安居客地產研究院院長張波分析認為。

中銀國際則表示:“房企退市集中出現主要是由於整體拿地、銷售市場複蘇乏力,疊加部分房企資金鏈緊張導致接連暴雷,讓市場對於這部分房企的安全性和成長性均產生了強烈的擔憂。”

行業龍頭中國恒大(3333.HK)的業績表現或許可以說明部分房地產企業的處境。7月17日,停牌一年有餘的中國恒大一口氣公布了三份財務報告,分別是2021年年報、2022年中報以及2022年年報。

根據2022年年報數據,中國恒大的負債總額達2.43萬億元,剔除合約負債後為1.71萬億元,其中借款餘額約6123.90億元。該公司2022年淨虧損1258.10億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為43.34億元,受限現金99.71億元。

9月28日,中國恒大在港交所公告,公司接到有關部門通知,公司執行董事及董事會主席許家印因涉嫌違法犯罪,已被依法采取強製措施。

億翰智庫認為,對房企而言,退市後至少麵臨三方麵的問題。一是融資渠道關閉,不僅僅是資本市場的融資渠道,金融機構對摘牌企業的信任度也將大打折扣;二是消費者信任度減弱,從而影響銷售端的回暖,銷售業績難以兌現,解決流動性危機的資金來源就更加枯竭;三是造成行業負反饋,前述不信任度有可能從摘牌企業蔓延至房地產其他企業,最後變成對全行業的負反饋。

按照退市新規,被摘牌的上市公司將轉入三板市場掛牌轉讓。麵值退市的上市公司無退市整理期,觸發非麵值退市標準的上市公司則有15個交易日的退市整理期。

退入三板市場意味著流動性大大降低,通過資本市場融資的功能也基本喪失。對於身上背有巨額債務,急需解決財務流動性的房企而言,這無疑雪上加霜。

張波認為,“大部分地產公司一旦退市,除了缺少上市公司融資便利外,也代表著未來其信用會受到一定影響,債務兌付的風險也會同步增多,這不僅僅表現在境內債務,對境外債務的償還也會受到影響,或會增加不能如期兌付的風險。”

億翰智庫在分析房地產公司退市形勢時表示,“退市不等於企業完全倒下,隻能說在某個時點,企業的表現已經不滿足資本市場的要求,資本市場選擇對其關閉大門,企業也就失去了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但最終的結局如何,還不能輕易下結論。”

今年陸續出台的宏觀層麵政策被視為地產行業的利好。中指研究院指數事業部總經理曹晶晶向《財經》分析認為,今年央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文延長了“金融16條”部分政策適用期,若企業融資環境逐漸修複,短期企業融資通道有望進一步打開。

今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其中對地產表述出現了更新,會議明確提出,“適應中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積極推動城中村改造”。房地產政策方向出現改善的信號。隨後,各部門表態和政策節奏均超預期。長江證券分析認為,這意味著,在高層眼中穩增長、促地產已很迫切。

一位地產行業分析師對《財經》表示,“2023年市場對於房地產行業的關注,從流動性風險轉向新模式的探索。”

從房地產流動性風險來看,隨著房地產融資“第三支箭”——房企再融資的鬆綁,其流動性風險已經得到了有效緩解。穆迪預計,未來12個月-18個月,國企開發商和實力較強的民營開發商將實現較好的銷售業績、較強勁的財務狀況和較順暢的融資渠道。

盡管流動性風險緩解,但“少部分房企觸及退市,引發了板塊超跌。房地產未來的看點一是修複,二是新模式的探索。保障房屬於新模式之一,但最重要的還是看商品房市場,商品房出現新模式,才能說房地產行業出現了真正拐點。否則隻談流動性不看商業模式,這個行業也隻是修複而非出現新的上漲邏輯”。上述地產行業分析師表示。

瑞銀內地/香港房地產投資研究部主管林鎮鴻對《財經》展望,未來還留存在資本市場的地產股可能有兩個投資主題:國企占有率提升與消費基礎設施被納入公募REITs的試點範圍。

10月20日,萬科董事會主席鬱亮研判房地產前景時表示,行業陣痛的影響比預想中要長,目前還在持續當中,但“當下不必過於悲觀”。

仍有上百家瀕臨退市

退市新規發布實施以來,在中國證監會和滬深交易所等各方的監管合力下,一批質次公司被有效出清,“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常態化退市機製正逐步形成。

為進一步鞏固深化常態化退市成果,2022年以來證監會和滬深交易所通過出台一係列的配套製度促進退市新規落實落細。開源證券表示,2022年11月,證監會印發《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5)》,提出要在出口端堅決把“空殼僵屍”和“害群之馬”清出市場,並強調要對上市公司破產重整製度進行優化,這既反映了監管層嚴格執行退市製度的決心,又意味著未來破產重整等多元化退出渠道有望進一步暢通。

Wind數據顯示,目前處於退市邊緣的上市公司多達上百家。其中涉及財務類退市“扣非後淨利潤、營業收入及上年該組合指標均低於一億元”的有27家上市公司;涉及“最近一個會計年度審計淨資產為負值”的有37家上市公司;涉及“最近一個會計年度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或否定意見”的有15家上市公司。

此外,涉及規範類退市的上市公司有75家,主要因為“近一年信息披露、運作存在重大缺陷”。而涉及交易類退市的僅有一家旭傑科技(836149.BJ),原因是“連續20個交易日市值低於3億元”,低於麵值類的上市公司已經清零。

全麵注冊製與退市新規的雙重作用使得殼公司持續貶值,2023年“戴帽公司”和退市公司的交易活躍度明顯下降。開源證券分析認為,2021年之後,隨著全麵注冊製的穩步推進和退市新規的嚴格執行,借殼上市降溫至冰點。殼公司的持續貶值也在較大程度上遏製了“炒殼”之風,使得ST/*ST公司的交易活躍度出現大幅下滑。

同時,截至2023年8月15日,“戴帽”企業的日均成交額由2022年的0.93億元下降至2023年的0.53億元,“戴帽”企業的日均換手率也從2022年的2.70%下降至2023年的1.87%。以退市整理期的交易情況為例,2023年退市股退市整理期內的平均跌幅為67.50%,較2022年高出7.73%;平均漲停次數為1.09次,較2022年下降5.46%;平均跌停次數為0.35次,較2022年下降173.48%。

“退市常態化和殼價值持續貶值的雙重作用,使得以前熱衷於炒退市股的投資者逐漸回歸理性,對退市股的炒作熱情明顯冷卻。意味著‘應退盡退’的常態化退市理念正逐步得到充分認可,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資本市場新生態正在逐步構建。”開源證券表示。

不過,與海外成熟市場相比,國內股市的退市製度仍有待進一步完善,退市力度亦需要進一步加大。

實際上,成熟的資本市場一直秉承有進有退,整體數量保持平穩的趨勢。以美國資本市場為例,2023年10月底,美國三大主要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合計5736家。同期,A股上市公司總數為5294家,略少於美國。

而在市場規模方麵,2023年以來,美國三大交易所上市公司總數,比2022年減少了108家。但根據Wind數據,美國市場年內新增的IPO(首次公開募股)上市公司約為210家。這意味著,年內已有超300家上市公司從美國市場退市。

與之相比,國內股市的退市數量仍然偏低。盡管今年以來國內股市退市公司數量創下曆史新高,但與今年的IPO數量相比,仍有差距。近期A股市場波動加大,監管層階段性收緊IPO節奏,但截至2023年10月底,今年已有272家公司在A股完成IPO。44家退市,272家上市,A股年內淨增228家上市公司。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