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慘的銀行,出現了?

恒大“後遺症”。

1

剝離

盛京銀行(HK.02066)正在積極自救。

一個月前,盛京銀行發布公告稱,擬依法依規對部分信貸資產進行出售,購買方為遼寧資產管理公司。

按照公告,盛京銀行將以1760億元的對價,向遼寧資產管理公司轉讓自己所持有的1837億元債權類資產。

有意思的是,作為接盤方,遼寧資產的支付方式是向盛京銀行定向發行專項票據。根據約定,專項票據初始期限為15年(經雙方協商可進行延期)或於該債務期限內發行人償還本金金額為止,遼寧資產(或其指定人士)須按2.25%的年利率向盛京銀行每年支付利息。

啥意思?估計有朋友看得迷糊,簡單概括下就是——

你賣給我東西,東西我要了但沒錢付給你,就從你那裏借錢支付,15年內隻支付利息,15年後本金再給你。

按公告的意思,這樣一波操作下來,遼寧資產沒花啥錢就把盛京銀行的資產處置了。萬一15年後這些資產升值了,還能賺一筆。

不得不說,這算盤打得很好。作為專業處理不良資產的AMC公司,遼寧資產的這波操作,被業界看做是“又一模式創新”。

對盛京銀行來說,這算是雪中送炭,這家銀行太需要緩口氣了。

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盛京銀行資產總額人民幣10,951.65億元,較上年末增幅1.2%。同期,盛京銀行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為6203億元。

按這個數據算,1760億的擬出售資產包大約相當其表內貸款餘額的28.37%,接近1/3。

從資本充足水平來看,自2019年以來,盛京銀行資本充足率從14.54%降至去年末的11.52%,一級資本充足率則從11.07%降至9.86%。

此外,盛京銀行撥備覆蓋率為142.90%,較上年末上升2.60個百分點,但遠低於2023年二季度商業銀行平均撥備覆蓋率206.13%。

更令人關注的是資產質量。盛京銀行不良貸款率在2020年由1.75%跳升至3.26%,之後一直維持在3%以上,這個數據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根據金融監管總局數據,2023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平均不良貸款率為1.62%。

▲圖源:搜狐財經

如果要探究盛京銀行這種境況的根源,離不開一個關鍵角色——恒大。

2

拖累

盛京銀行與恒大的交集可以追溯到2016年。

盛京銀行前身是沈陽市商業銀行,2014年12月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

2016年,盛京銀行上市兩年不到,恒大通過二級市場、市場外大宗交易及收購等方式,合計斥資超139億元購得盛京銀行15.79億股股份,成為盛京銀行大股東。到了2019年,通過繼續增持,恒大股份占比超過35%,真正成為盛京銀行的控股股東。

打那之後,盛京銀行的房地產貸款開始攀升。2019年的時候,盛京銀行房地產業貸款總額為352.8億元,到了2020年底,這一數據就增至700.5億元。其房地產業不良貸款率也從2018年末的0.29%飆升到2021年末的1.98%。

這些貸款的主要流向,當然就是恒大。2022年11月,中國恒大的公告顯示,2020年至2021年期間,盛京銀行曾向其提供資金總額達到325.95億元。

要知道,2021年盛京銀行的營收隻有154.67億元,淨利潤是4.02億元。

這麽說吧,盛京銀行借給恒大的錢,相當於其2年的營收,或者過去十幾年的淨利潤總和。

也正因此,在外界看來,盛京銀行一度成為恒大的“錢袋子”。

近兩年來,在沈陽國資的不斷增持下,盛京銀行已經與恒大徹底剝離。但由此帶來的拖累和壞賬,並沒有消失。

財報顯示,2020年-2023上半年,盛京銀行資產減值分別達到106.25億元,95.08億、91.72億元、36.71億元。最新的中報裏,盛京銀行前十名貸款客戶中,房地產行業依然占據四席。

2023上半年,盛京銀行實現營收71.44億元,同比下降11.6%;歸屬淨利潤7.38億元,同比下降21.8%,營收淨利雙雙大幅下跌。

此外,同期盛京銀行的非利息淨收入更是較2022年同比減少8.59億元,同比下降42.4%。

在資本市場,截至2023年10月27日,盛京銀行的股價是1.85港元/股,相比之前的高點足足跌去85%!這已經不是什麽腰斬,而是把腿肚子以上全給砍了。

被恒大拖累到這個地步,難怪有人把盛京銀行稱為“最慘銀行”。

3

後遺症

被恒大拖累的銀行,遠不止盛京。

恒大爆雷後,一張名單迅速流傳開來。一眾熟悉的銀行,都是恒大事件的“受害者”。

▲圖源網絡

以民生銀行為例,藍莓財經梳理的資料顯示,在2018-2019年間,民生銀行至少和18家房企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包括正榮、陽光城、金科、佳兆業、藍光等。民生銀行光是給泛海控股和恒大提供的貸款,就超過了500億。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底,民生銀行對公房地產業不良貸款餘額155.45億元,不良貸款率4.28%。

把視野再放大一點,被恒大傷到的,也不止這些銀行。

此前,上市公司中甚至湧現出了一個特殊的群體:恒大受害股。這個群體規模龐大,A+H股就有超過30家。它們有的是供應商,有的是股東。有做地產的,有做家具的,有做塗料的,有做瓷磚的,也有賣酒的……

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恒大爆發危機後的受累企業。對它們中的大部分企業來說,恒大一度是最重要的甲方,但如今,大金主的商票反成了最大的“壞賬”。

有個叫嘉寓股份的企業,是國內的幕牆龍頭。由於涉及恒大商業承兌匯票的持票或背書,這家公司及部分子公司合計商票敞口金額一度達到13.16億元。要知道,2007年—2021三季度,這家公司的累計淨利潤隻有8.03億元——

踩了一個雷,過去15年賺的錢都虧沒了。

麵對這種情況,恒大是指望不上了,很多企業隻能自救。

拿盛京銀行來說,在與恒大徹底剝離之後,其又進行了管理層的“大換血”,董事長、執行董事、行長、監事長等核心高管都換了一遍。如今,隨著千億級不良資產的轉讓,盛京銀行正在逐步回到正軌。

不知道其他企業,是否能有同樣的幸運?畢竟,有一句話依然沒有過時——

房地產是現階段我國金融風險方麵最大的“灰犀牛”。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